谈谈你对《蓼莪》情感内涵的理解

如题所述

作为《诗经.小雅》里的名篇,“蓼莪”所流露的情感,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受世人所称道。诗中的情感内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表达对父母的孝顺、且孝顺不得的悲痛之情。

“蓼莪”不像后世的诗词那样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即使是对生我育我的父母,也并没有什么浮夸之词,基本都是直抒胸臆,文辞质朴,却又感人至深。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其中,最为感人的,莫过于第三和第四章,也就是“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这一段。

这一段文字,用瓶来比喻父母,以罍来比喻子女。因为瓶里的水是从罍那里打过来的,如今瓶子空了,是因为罍里已经没有水可以打了,

引申来说,就是子女不能再供养父母了,这就是最古代的“无以为报”的描述,而子女对此视为一种最大的耻辱。

我国是一个孝义传世的社会,从上古时代开始,孝顺父母这个概念就一直收到人们的弘扬,并传承至今。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所谓饮水思源,没有父母对我们的生养,没有父母的辛勤劳作,抚养幼年的我们,哪来如今屹立世间的你我?而当我们健壮之后,父母已经垂垂老矣,甚至是早已过世。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蓼莪”所表述的,正是这种想尽孝而不得,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无门的悲痛、甚至是悲愤之情。

诗人并不是不孝顺,或许是父母健在的时候,收到某种因素的制约,而未能让父母享受到自己的供养。待到自己认为略有所成时,却已经失去了供养的对象。对于一颗孝顺之心来说,这是一种羞耻。

因此,“蓼莪”里真情实感的流露,这种不加掩饰的真实情感,才能让后人每读一次总有新的进步。也提醒着后人,孝顺父母,应该是无时无刻的,不要待到阴阳相隔之后,在后悔也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5
这首三千年前的、古老的《蓼莪》,会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共鸣,获 得如此巨大的认同呢?《蓼莪》中到底埋藏着怎样民族的、文化的、情感的记忆呢? 《蓼莪》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篇,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失去父母的孩子 对父爱母爱的追念,对不能奉养双亲,对父母尽孝的巨大痛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翻译成白话大体意思就是:亡故的父母啊好悲哀,你们生育我养育我,多么的劳累!失去了父母,就失去了依靠,没有了父母,我从此也就无家可归! 父母啊,小时候,你们抚爱我、养育我、照顾我,进来出去抱着我, 你们的恩情像长天一样广大,然而贫苦的我怎么报答得了,我好伤悲! 天下的人呐,都有机会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 独独只有我遭遇这悲惨的厄运,永远无法孝敬我亲爱的父母!诗歌中,对父母养育之苦的不尽怜惜,对父母养育之情的不尽感恩,无法报答父母的巨 大遗憾,无法孝敬父母的巨大痛苦,所有这些,都深深的、强烈的震撼着我们,震撼着后代无数的人们!
《蓼莪》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一、是四言的语言形 式,这是中华民族早期诗歌所特有的诗歌形态;
第二、是比兴的艺术手法。就拿“兴”来说 吧,它又叫“起兴”。按照朱熹的解释是: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说其他事物,用它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有点儿类似于现在的象征手法。……
以上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21-01-21
后两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飙风起兴,创造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写遭遇不幸的悲怆伤痛。 全诗六章,主要特色为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交替灵活使用,前后呼应,起伏跌宕,回旋往复,运转自如,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3个回答  2021-01-27
诗中主人公是一个孤苦伶仃的穷苦人。全诗充满对已故父母的深情怀念、感恩、歌颂、内疚、忏悔和忆苦思甜等百感交集的复杂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人之常情。
第4个回答  2021-01-28
情感内涵应该就是表达了自己的爱恋,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