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侬和大洋野子是怎么认识的

具体情况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大野洋子、一个此后与约翰·列侬朝夕为伴的女子,在此也不能不着以笔墨。1933年2月18日生于东京一传统日本家庭,14岁时全家迁居纽约。60年代初,她在文学、哲学和电影创作等方面就已才华横溢,是当时纽约前卫艺术舞台上的风云人物。70年出版了著名诗集《葡萄柚》(Grapefruit),同年执导电影《羽化登仙》(Apotheosis)和《飞翔》(Fly),作为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作入选法国戛纳电影节参赛。她擅长于制造艺术事件,扰乱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对现有的世界观提出质疑。
  “我和大野洋子的关系就是一杯用爱情、性欲和忘却兑成的怪味鸡尾酒。”
  ——约翰·列农
  “我所熟悉的约翰·列农,并不是你们通过传媒认识的约翰·列农。我对你们说,那是我一个人的约翰·列农。他是辉煌的,是快乐的,是愤怒的,也是忧伤的。我深深爱着他,因为这样一个人曾是我们那个时代、我们这个世纪和人类的一部分,与他生活在一起,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大野洋子
  “日本人对中国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尊崇”
  ——大野洋子
  世上最有名的无名艺术家
  在摇滚乐历史上,没有一个女人像大野洋子那样激起过这么大的争议。她与约翰·列农的情史,不是惟一导致披头士乐队内部关系紧张的因素,但她毫无疑问成了披头士乐队解散的替罪羊。
  与此同时,大野洋子自身作为艺术家和音乐家的成就,反倒湮没其中,这么多年也没有缓解公众对她的敌意。对芸芸众生而言,她那些前卫的概念化艺术荒唐古怪;而她那些高度实验的摇滚作品,也让人难以容忍。
  但是抛开种种成见,大野洋子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在表演艺术为期不长的历史中,她毫无争议是标志性人物;她音乐中的某些元素,预示了后来朋克和新浪潮的某些艺术原型,虽然是不是最直接影响还有争议。不仅如此,在1980年列农被刺杀、舆论对她口诛笔伐之际,大野洋子也表现出了坚强、毫不妥协的一面。
  **********活跃在纽约前卫艺术圈
  1933年2月18日,大野洋子出生于东京的一个富庶之家。在某种意义上,她的童年孤独而幽闭。她的银行家父亲(也曾是古典钢琴演奏家),在她出生前几星期,就调到了美国旧金山工作。她的社交型母亲,则忙于种种应酬。直到两岁,他们全家搬往旧金山,她才第一次看到父亲长什么样。然而三年后,由于日本的军国主义扩张,导致全美对日本人群情激愤,为了躲避风险,大野洋子一家又搬回了东京。大野洋子在东京著名的Gakushuin大学接受教育,这是日本最昂贵的私立学校(日本皇太子是她的同班同学)。
  很早,大野洋子就学习弹钢琴,演奏古典音乐,稍后又接受了歌剧的声乐训练。1945年,他们家又从东京搬到了乡下,为了躲避二战中盟军的轰炸。但是富有的城里人在乡下很不受欢迎,大野洋子经常被迫乞讨为生。
  战后,大野洋子的父亲又被调到纽约工作。她也在1952年去美国,在Sarah Lawrence学院学习音乐。这段时间,大野洋子着迷于前卫的现代古典音乐家,像勋伯格、韦伯,特别是约翰·凯奇。她也开始和朱莉亚学院的学生一柳慧(Toshi Ichiyanagi)约会,后者在音乐上与她趣味相投。1956年,大野洋子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其成婚。夫妇俩还搬到了曼哈顿,大野洋子通过在公立学校教授日本艺术和音乐谋生,也打打别的零工,对父母的财富嗤之以鼻。
  很快,夫妇俩在钱伯斯大街的小寓所成了纽约艺术圈的一道风景。大野洋子经常和极简主义作曲家拉蒙特·扬(LaMonte Young)搭档,表演一种被称为“事件剧”(happenings)的前卫作品,混合了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约翰·凯奇也在这里教授实验作曲课。
  这段时期,大野洋子的艺术作品大部分是概念性的,有些甚至只在她的理论和想象中存在。她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阐释她那些看似荒谬的艺术活动。1964年,这些东西集结在一本叫 “Grapefruit”的书中出版。大约在1961年年中,她的第一个个人作品展在乔治·马修纳斯的画廊展出。但是就在同一年,大野洋子与丈夫分手。
  *********前卫,还是狗屎
  1961年11月,大野洋子第一次在卡内基朗诵厅表演,但反响不佳。在父母的催促下,1962年3月,大野洋子回到日本,试图挽救她与一柳慧的婚姻。但一回到日本,大野洋子又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不仅是她与丈夫终于分手了,更重要的是,她与约翰·凯奇的联合演出受到恶评。一次由于服药过量,她被送往精神病院强制治疗,被迫服用大量镇静剂。
  幸运的是,爵士音乐家、电影制片人安东尼·考克斯挽救了她。后者刚好到日本,想向她学习书法。考克斯威胁要把大野洋子在医院的病况公诸于众(她被迫服用的镇静剂大大超过正常标准),在他的努力下,大野洋子得以出院。此后,两人坠入情网。不久大野洋子怀孕,两人正式结婚。1963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但仅过了一年,大野洋子又与考克斯分手,重新回到了纽约。
  在纽约,大野洋子重操旧业,这回引起了前卫艺术圈的极大关注。
  1965年年初,大野洋子再次在卡内基朗诵厅表演,这就是著名的《碎片》(Cut Piece),观众被邀请上台用剪刀不断剪下大野洋子身上的衣服。1966年9月,大野洋子飞往英国参加一次艺术座谈会,凭借《碎片》确立了她在伦敦艺术圈的名声。11月,她在著名的Indica画廊举办个人展览,引起了披头士乐队主唱约翰·列农的密切关注。
  列农被她的作品强烈震撼,两人开始交往。与此同时,大野洋子与丈夫考克斯开始制作实验影片,没有什么情节,画面大部分是简单动作的循环反复。他们的第四部作品“Bottoms”,充斥了365个裸露的臀部特写镜头。英国电影审查机构对此大为不满,加上其他几个出格的展览,大野洋子在英国的名声更臭了。前卫艺术圈开始对她的艺术感觉表示怀疑,在她开始和约翰·列农不清不楚后,这种怀疑更强烈了。
  列农的歌迷对此大为不解,他们认为大野洋子的东西是狗屎。但他们忘了,在列农开始做摇滚乐之前,也是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对前卫艺术兴趣浓厚。理解大野洋子艺术作品的难度在于,她的大部分作品来自于想象:要么是赋予日常用品新的结构涵义,要么是要求观众用他们自己的想象,与她一起完成一次体验。
  据她说,她的第一件音乐作品(Secret Piece)早在1955年就产生,但长久以来只存在于她的脑海中,因为她无法将鸟鸣的音符写下。1968年,她宣布要举行一次13天的跳舞宴会,但又说宴会地点在每位参与者的想象中。1971年,她变本加厉,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了一次“虚拟”的艺术展览,但现场没有任何艺术作品,最后观众发现自己被拍入了胶片中,免费为大野洋子做了一回“作品”。种种“子虚乌有”的作品,让大众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嘲弄。
  *******与列农在一起的日子
  作为艺术家,大野洋子只与她头脑中的“概念”打交道,手艺对她而言反倒虚幻。在披头士的歌迷看来,这类作品绝对不是艺术,大野洋子也只不过是一个毫无天分的艺术骗子,现在她又企图将列农从他们那里夺走。但冥冥之中,列农却从大野洋子身上看到了某种“神启”,能帮助他找到一个新的方向。
  列农与大野洋子在音乐上的第一次合作,是一张叫《未完成的音乐,No. 1:Two Virgins》的实验专辑,直到1968年底才发行。对这张专辑,披头士的歌迷简直不敢想象:诡异的小段噪音,若有若无的对话,直接取自现实世界的声音,更别说专辑封面上两人正面和背面的全裸照片。
  1969年3月20日,与考克斯离婚后,大野洋子正式与列农成婚。利用当时媒体对他们蜜月的大肆报道,两人在阿姆斯特丹和蒙特利尔上演了“床上和平运动”。考克斯后来取得了他们女儿的监护权,并大曝列农和大野洋子吸毒的内幕,然后带着女儿消失。直到25年后,大野洋子才又一次见到女儿。
  婚后不久,他们就推出了第二张专辑《未完成的音乐,No. 2:Life With the Lions》。专辑以大野洋子哀嚎、诡异的嗓音即兴发挥为主。紧接着是《The Wedding Album》, 唱片一面以大野洋子的即兴发挥为主,另一面什么也没有,只有夫妇俩在互相叫对方的名字。
  此后直到1973年,大野洋子又录制了几张专辑,但越到后来,列农在音乐上的参与就越少。这似乎暗示了夫妇俩的关系出问题了,果然,从1973年底开始,他们分开了一年半。1975年年初,两人又在一起。大野洋子终于怀上了他们的孩子,10月9日,在列农生日那天,孩子出生。此后列农收山,一心一意在家抚养孩子,成了“家庭妇男”,生意上的事由大野洋子一手打理。此后直到1985年,大野洋子陆续出了几张唱片,风格开始向流行靠拢,有些取得了成功。
  1985年后,大野洋子重返视觉艺术领域,继续探索装置和摄影艺术。直至今日,仍活跃在前卫艺术舞台上。
  *******大野洋子“艺术碎片”
  大野洋子进入前卫艺术世界是在意义重大的六十年代早期,她加入了一个艺术家同辈人的组织,向传统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观念提出挑战。“完全艺术(total art)”这个概念的提出,目的是质问不同艺术之间的传统分野。“为什么,”艺术家们问,“我们必须局限于绘画和雕塑?为什么音乐家只能用声音创作?”被把绘画扩展到真实的时间和空间的想法所吸引,一群年轻的实验艺术家们将形态、动作、声音、光和运动姿势构造的活人造型结合起来。
  这种创作形式部分受约翰·凯奇作品的激发。约翰·凯奇相信,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在最平凡处看到美的内蕴,将日常生活的嗓音接受为音乐;他从艺术创作中抹去了个人控制的痕迹,其对于时机的把握和有悖于传统创作素材的信念,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功能和意义。
  与她的同道者一样,大野洋子将视觉现象、行动和声音的结合作为她的美学表现方式。强化观众的内心知觉和内在思考,剥去视觉和听觉的外在刺激;集中思想于一个意念或孤立的感觉,从而使梦境的状态更容易实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08267.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