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魅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07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核心阵地,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由于考试的压力,原本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数学课堂,变为“解经式”的讲授。枯燥乏味的教材和无尽的习题演练让学生兴趣全无。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不少教师积极探索,力图摆脱困境,改变课堂的“无人”境界,打造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魅力课堂。他们的成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让我们看到了出路和希望。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魅力呢?
一、认真仔细分析学生学情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传授,漠视学生的需要。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个性,即强调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的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普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教师对学生学情的研究要注意两点:一是研究对象,既要研究学生普遍的学情特点,又要研究每个学生个体的学情特点;二是研究内容,要研究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教学策略的选择才可能恰当、有效。
二、注重提高教学能力
旧课程教学重视知识传授,教师只要知识把握得好,讲述清楚明了,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新课程强调能力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过加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
三、注重实现角色转换
从“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即教育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即职业操守由完成职业任务的观念转变为以教为乐的观念,以教书育人来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即教师智能结构应向综合性发展,对学生培养目标由重知识传授转变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举;从“传授型”向“促进型”转变,即教学模式由传授灌输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发展;从“权威型”向“合作型”转变,即师生关系由师道尊严转变为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
四、要敢于教改创新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既是一大挑战,更是一大机遇,给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如怎样建立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怎样建立有效的新课程评价制度等,都给我们开创教改新路、创建实验课题提供了机会。教师要有机遇意识、教改热情,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笔者引用了一个小故事给学生设置悬念。古时候,有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国王哈哈大笑。这位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同学们,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实行分层教学,信任和关爱学困生
新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协调初中数学教育的普及性与学生个体差异性而进行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正是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笔者在坚持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更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要求,对A层学生要明确他们的中考目标,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质疑、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他们多看一些经典资料,做一些拓展性练习;对B、C层的学生要树信心、鼓干劲,希望他们扎扎实实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力争不断进步;对少部分的D层学生(含学困生和德育方面后的进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用“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等待他们的进步,坚信“心若在,梦就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