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能不能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一个辩论赛 我是正方 即儒家思想能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急求辩论材料用得上再加50分以上 越多越好
江湖救急啊!!!!大哥大姐们,来点实质性的内容吧!我只有用分来砸死你们了!

当然可以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理由如下:
一、明确的经济伦理观。在社会上从事经济活动,与人打交道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对人有利?还是对人有害?是否符合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因而可称作经济伦理观。孔子倡导的仁爱、和谐的精神正与此相合。仁最基本的精神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泛指一切强调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一种学说。包括发现人(奴隶社会把人当作牛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做有益于人的事,而不是损人、害人。孔子赞扬郑国的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二、正确的求利原则。司马迁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5)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怎样赚钱?怎样获利?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中早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在获取“利”中,要做到合乎“义”的原则。古人把义解释做宜。即处理事情时,适宜、合情合理,对大家都有好处。怎样对待利?孔子当年就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诚信的职业观念。中国字的构成很有意思:一言一成为“诚”,一人一言为“信”,一个人说出话来就要办到是“诚”,一个人说话算数叫“信”。诚信就是诚实不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乃至一诺千金。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源,两者互相派生,又互相发展。我国自古以来经商者就讲诚信为本,货真价实,言不二价,重视信誉。信誉乃经商者立业之本。当今世界,一个商人,一个企业,有了信誉就有了无形的资产。如果破坏了信誉,丢失了信誉,在横向联系加强、各种消息十分灵通的今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0
作为正方的观点当然是儒家思想能抵御西文文化侵略。

中国百家争鸣时有许多学派,从里面完全可以找到类似西方文化的那一种即主张霸道。古代罗马帝国的争战史,也就是主张霸道的文化侵略史,最终霸道成为西文文化的标志。

中国不是没有经历过提倡霸道的时期,只是后来发现这种文化不可能使国家长久下去。大秦帝国够霸道的了吧,可是没几年就灭亡了。于是,百家争鸣的结果最终选择了提倡王道的儒家思想,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唯一的文明古国存在于现在的这个世界上。

历史证明,提倡王道的儒家文化比主张霸道的西方文化要先进。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是因为有儒家思想的感召,这么多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可是欧盟呢,它可是古罗马帝国四分五裂的结果。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就是在欧洲。

美国是主张西文文化的,但不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先进性使其成为超级大国的。只是由于发了两次战争财的结果。看一看美国的不是朋友便是敌人的形而上学的西方霸权文化吧。目前的状况有利与次贷问题的解决吗?正是长期的穷兵黩武,使得美国越来越衰落。美国的历史才有二百多年,这样下去这种文化也是长不了的。可是中国的一道文化里面最大的特色就是辩证法。强调的是变化世界中各种矛盾的同合性,强调的是矛盾双方在量的平衡方面最终融合而达到一种新质的境界而使这种矛盾被消灭。这是西方文明提倡非友即敌的霸道文化所能达到的境地吗?打个比方,西方文化是一块坚硬的石头,而儒家文化则是汪洋大海。就算石头正在侵略,结果是石头将在侵略的过程中被大海所淹没的无影无踪。

西方文化提倡民主,在政治上提倡从多个党派中选举总统的制度。可是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所谓的民主制度下的各党派就是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因素正在上演成则为王财则寇的激烈冲突。当大选很激烈,选票只差一票时,这个上台的政党所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所有人民吗?只能代表51%,那么那剩下的49%就不用代表了吗?如果不代表他们,那么这与民主的概念是相矛盾的。如果说是代表了这49%的人民,那么同时就意味着对与51%的那一部分的背叛。西方文化可是非常的非友即敌的形而上学。这样的总统能制定出什么好的长期性的对于全国民都有益的政策来吗?这种制度只适合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而且这种竞选如果离开了这些资本家的资本支持是一定会失败的。再看一看欧盟,自从实行民主制度以来,欧盟由古罗马帝国这一大块头变成了众多小国的一盘散沙。古罗马帝国一开始可是并不是民主制度的。而且所谓的民主国家,大多都是国家动荡的国家。

所以只有儒家文化的中国才是真正的实行民主的国家。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以上的观点你再多方找一些例子,相关辩证的例子可以从《易经》西方翻译为《变化的经书》中找到,还有《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论的一本医书。因为中国古代提倡的是万书易作首的观念,绝大多数的书籍中都有这方面的知识。有这么多的材料来做为正方的资料这还少么?
第2个回答  2008-10-09
“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给我的印象很深。儒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这个主题本身就可以凸现中华文明的精髓。“三千弟子”穿的是具有传统意蕴的服饰,表演的是大型团体操,舞蹈动作却又是地道中国的,体现着儒学中“礼”的风韵,这是一个出色的创意,再一次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

不难看出,策划者希望用现代手段来表现传统文明,这个理念是深思熟虑的,非常值得肯定。奥运会开幕式在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

一种文明的价值体系不可能一经出现就永久保持不变,它需要与时俱进

这样一个“很中国”的开幕式之中,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儒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认知过程?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是传统价值观的经典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凝结。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学一直起着支柱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成体系而又保留下来的文明都要有两根支柱:一是有形的支柱,即国家;另一个是无形的支柱,即精神方面的价值观体系,对多数文明而言,它表现为宗教。但在中国不是宗教,是儒学。

许多人常说中国人不是宗教民族,缺失宗教感,原因是在我们的文明中,儒学取代了宗教的作用。中华文明具有世俗的、人性而非神性的特征,这也是因为有儒学。儒学在中国乃至东亚都起着无形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最古老的文明,这同样是因为有儒学。儒学在几千年中多次受到冲击,但始终没有被冲掉,相反,佛教等外来思想被改造了,渗入了儒学的理念。可以说,儒学支撑了东方文明的存在。

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到外来的冲击和压力太大,而且长期找不到应对的办法,传统的思想价值体系未能解决面对的问题,导致中国人开始反思,最早是在器物的层面、经济的层面,然后到制度的层面、国家的层面,最后进入了思想的层面、精神的层面,开始对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孔子学说产生怀疑,到20 世纪,终于对儒学进行全面的否定。

客观地说,传统儒学在近代以来,对抵御西方的冲击和侵略没能发挥作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通过很多方式,想了许多办法,一次次去尝试适应新的局面,抵御外来侵犯,但都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被迫走向思想方面的反思,对儒学加以否定,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我认为,那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也是伟大的社会解放。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不得不走的一步。当时:辛亥革命把帝制都推翻了,国家制度出现了根本的改造,亘古未有;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迫使人们去思考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也就是反思儒家思想。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就体现了这种反思。人们开始认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是儒学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打倒孔家店”是合理的、必要的,是时代的要求。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抵御西方侵略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没有能适时而变、跟上时代步伐。任何文明的价值体系都不可能一经出现就永久不变,它需要与时俱进。以儒学自身为例,它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变化,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到朱熹,儒学都是在变化的,它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但近代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僵死的意识形态,它和皇权政治结合在一起,窒息了中国的活力。儒学没有能够对近代中国所面对的困境提供解决办法,因此,先进的中国人要把它抛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和摸索,中国已经走出困境,重新步入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对现代化有益、对建设现代化国家有益的成分,就又是一种时代的需要。所以这是一个“对反思的反思”。

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需要的元素,我们应当提炼出来加以发扬

您认为儒家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无意义?

对儒家思想重新进行思考,探讨它对现代化建设可以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这的确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一件事。

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动很大,但传统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消失,它总会以各种形式浮现出来,要么成为现代化的阻力,要么成为现代化的助力。我们要做的,是克服阻力,发扬助力,这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和“弃”的标准是很容易确定的,就是:凡符合现代化需要、符合现代文明需要的就应当提炼出来加以发扬,反之应扬弃。

传统文化对构建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是可以有帮助的,前提是它需要经过现代的改造。“五四运动”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上,抗拒改造,所以遭到了否定。现在,我们提炼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前提仍然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有可能为现代文明服务,但这不是必然的,也不是绝对的,中国的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传统文化要经过改造才能为现代文明服务,这一点不可忽视。这就是我在回答你关于奥运开幕式问题的时候,为什么特别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你想,一个缶,如果把古代陶土做的大缸拿出来敲,2008个缸,大家是什么感觉?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发掘、辨别和改造。

传统文明需要现代化,西方文明是被改造过的

传统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有何作用?

首先,它不能站在时代的对立面上成为发展的阻力;其次,它必须接受现代的改造,这样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明是经过改造的。比如基督教,基督

教在西方文明中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它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儒学。但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它一直是跟着往前走的,不断在改变自己,变成现在这个样。近代早期,宗教改革是一次巨大的变化,新教分裂出来,按韦伯的说法,变成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意识。但其实天主教(旧教)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变得能够接受社会变革,至少不起阻碍作用,今天的天主教会和几百年前的天主教会是完全不同的,它经历了现代的改造。所以,基督教(包括新教和旧教)的改造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正面作用,这使它没有遭遇东亚文明的困境。我想,如果我们要谈论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基督教的变化是一个先例。

但当前很多人对儒学的思考基本上停留在表面,考虑的是它的形式,而未深入到价值的层面上;另一些人去玩赏它过时的方面,那些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儒学中很多东西经过现代改造、赋予现代的内涵,是可以和现代社会契合、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比如“仁”的概念,这是儒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用现代的眼光看,这是儒学的高明之处;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不是很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吗?但要把其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内容去掉,即“人”的等级秩序、等级社会的观念;要对它进行现代的改造,把“平等”作为原则和出发点。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传统文明需要现代化,经过改造的传统文明可以、并且才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服务。不剔除等级观念的“仁”,是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

可以去看看

http://ido.thethirdmedia.com/article/frame.aspx?turl=http%3a//ido.3mt.com.cn/article/200611/show560075c17p1.xxxx&rurl=&title=%u5357%u6000%u747E%u786E%u5B9E%u5E94%u8BE5%u53CD%u601D%u68C0%u8BA8%u4E09%u5927%u95EE%u9898_%u4E03%u5341%u5E74%u4EE3%u6027%u8FC7%u9519%u7684%u68C0%u8BA8%u4E66%20---%20ido.3mt.com.cn
第3个回答  2008-10-09
在德国,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17、18世纪,"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我们现在说的德国在当时实际上是由数不清的选帝侯国组成的。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远逊法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上,德国一直唯法国马首是瞻。因此,当法国人热衷于追捧"中国风"的时候,作为近邻的德国。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自然也不在话下。德国近代哲学的鼻祖、对德国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1716)就勤于研究中国文化。他年轻的时候就阅读了法文版的孔子传记和研究文集,后来又从在华传教士手中获得了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生前曾经出版过《中国近事》(1667)一书,但是他还有许多关于中国问题的看法在生前并没有发表。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有着令人赞叹的道德,还有自然神论的哲学家说,其哲学体系创立于3000年以前,远在希腊人的哲学之前。莱布尼茨受《周易》中卦象的启发创制的二进制算法、成为近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他著名的《单子论》(1714)中,莱布尼茨也充分吸收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宋代理学的精华。莱布尼茨的学生沃尔夫认为儒家哲学具有理性的特点,是非宗教性的。德国启蒙运动的精英康德、赫尔德等人都很了解中国,也了解孔子和儒家的主张,但真正把东方价值观吃透了的要算歌德。由于歌德首先是一个文学家,因此,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也是从一些翻译过去的文学作品开始的。歌德曾经读过《好俅传》、《老生儿》、《花笺记》、《玉姣梨》等中国小说,并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高度的道德克制敏锐地发觉了中国礼教的特点。对于中国的孝道,歌德也有深刻的体认,他悦:"孝是一切之本,因为有敬,所以人到底是个人。"这颇合《孝经》之精髓。在歌德晚年,他仿照中国诗歌写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对于儒家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境体会尤深。其中一首写道:"暮色徐徐下沉,景物俱已远遁。长庚最早升起,光辉柔美晶莹!万象摇曳无定,夜雾冉冉上升,一池静谧湖水,映出深沉黑影。此时在那东方,该有朗朗月光。秀发也似柳丝,嬉戏在清溪上。柳荫随风摆动,月影轻盈跳荡。透过人的眼帘,凉意沁人心田,"(钱春绮译)

在谈到儒家文化对于欧洲思想启蒙的影响时,我们不能忘记科举制度给了欧洲当时哲人怎样的影响,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也曾设想过让哲学家主宰国家权力的理想社会,但是并没有衡量哲学家的选官制度能够保证这种社会运转,而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则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寒门子弟也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启蒙思想家们的脑袋里一直装着柏拉图"哲学家当王"的理想,他们反对封建世袭制度,认为应该尊重个人的价值,人人都能通过自由、平等的竞争进入仕途。前面说到的魁奈就特别欣赏中国"有教无类"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不仅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

上述罗列的情况还只是儒家思想对欧洲启蒙思想影响的一斑,许多人物和细节限于篇幅我们还没有提到。但是,从伏尔泰、魁奈等人的思想里面,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儒家文化对于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了.儒学作为一种内在的因素、一种进步的力量推动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夸大这种影响,更不能因为看到了这种影响而生发出一种狭隘的自夸。客观地讲,启蒙思想家的确是在中国文化中发现了一些和自己想法相契合的东西但他们宣扬的儒家实际上也都是他们理解和加工过的。启蒙思想家们没有一个来过中国,他们都是通过别人的眼睛、通过儒家的经典著作读到了学多人世间的"至理",便欣然称颂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不知道,这个儒家统治下的社会更有其等级森严、崇尚权谋、因循守旧的一面。因为不了解,鲁迅笔下的"吃人的礼教"在一双双遥远的蓝眼睛里也散发出美轮美奂的风采。就像布歇画的《中国皇帝上朝》,画家想描绘的可能是一种开明君主治理下的宽容、平和,然而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即使遇到了明君,在皇帝的面前怎么可能出现如此混乱的场景呢?
第4个回答  2008-10-10
我也主张中西融合,别心理不平衡地或是剑拔弩张地搞文化战争.
但那种文化更有生命力或是更应该占主导作用呢倒是可以研究的.
提倡王道的儒家文化比主张霸道的西方文化要先进;一个是以理服人,一个是以力服人.但后者在表象上,后者宣称的还是王道即以理服人,法制轨道,这是矛盾的,关键其法的制定是为谁服务的.
我们儒家思想提倡和谐,和而不同,外交上表现主张平等互利,不称霸,援助不附带先决条件.
当然我们要健全法制建设,提高自己的实力和综合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扬儒家思想,反霸亦反恐.儒家思想的言行一致和西方文化的言行不一相比是优势,利用优势当可获胜.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实力使然,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