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竹里馆 这首诗词 所展现的画面

如题所述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赏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
灵澈,原姓汤,字源澄,会稽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与长卿友善,是一对忘年交。《刘随州诗集》有以灵澈为题的诗四首,这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首。 起句写诗人送别灵澈,行近竹林寺(据《清一统志》:竹林寺在江苏镇江府丹徒县城南六里),举目瞭望,唯见苍苍竹树林,不见古寺屋宇。
诗一开头就勾勒出一幅烟树云竹的苍茫景象,给人一种清淡遐远之感。描写庙宇,不画房舍、旗幡,山寺自在竹树林中。这种不从实处入墨而由虚处取势,正适合诗中人从远处见到的景色,也符合诗人掩饰住内心不愿过早地看到友人去处的心情,把情悄悄地深藏在景中。诗人用笔,不但注意了情景的虚实,而且更着重于画中诗意,让读者自己去咀嚼诗中韵味。
因诗题是“送”,故作者避开从正面写竹林寺。 联句紧承上句,在诗中人遥见远处景色之际,倏忽间,从竹树林深处传来了悠扬的钟声。这既交代了钟声的由来,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同时写出了诗中的人物,至此,上句的竹林寺不但有了着落,而也为下联描写黄昏前远郊幽微?稿愕囊饩称鹆虽秩咀饔谩5比唬庵帧澳褐用丈剑剿虏悦V小钡木爸拢蔷荒芨舜凑穹芎拖M模梢膊⒎鞘裁闯倌旱你扳辏鞘艘恢止录懦钏加肜肭楸鹦鞲丛有那榈男凑铡? 上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句中“荷笠”两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
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是非常恰当的。 “斜阳”,是指晚景无限美好。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带斜阳”,造语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来,景物却跃然纸上,诗情画意,耐人寻思。 结句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独自返回归程的情景。句中的“青山”和上句的“斜阳”相映,从光和色来说,更见出晚间郊野景色的瑰丽,落日余晖,远山青葱,是多么值得留恋!可是和老朋友就此告别了,此时此刻,胸中感情的波浪,怎不象雨后春汛,一发难以抑制。
诗是通过外界色彩的描绘,来加强环境气氛,表达内心感情的。另方面,有借青山的色彩,对前途寄以希望之意。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来看,该诗应是诗人后期寄居吴中所作。诗既着眼于“青山”,又为何有“归远”之叹?“归远”,是诗人送别友人路途之遥,归途之远的实写,也隐含有前途渺茫不定的虚写。
长卿宦海飘浮一生,特别是他屡遭打击排挤之后,同隐者皎然、严维、灵澈等人交往甚密,经常诗歌酬答,携手浪迹吴越。尽管如此,他却始终没有成为隐者。他的人生哲学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独孤及说他:“傲其迹而峻其政,能使纲不紊,吏不欺,迹傲则合不苟,政峻则物忤,故绩未书也,而谤及之,臧仓之徒得聘其媒孽,子于是竟谪为南巴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15

追答

你看这里的一些句子能否用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