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其特征或主要标志是什么?

如题所述

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一)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
(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三)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美在意象
美是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一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看法极为分歧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
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他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的意思是说,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和风景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和风景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身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在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1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

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元明时期至清朝中期,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衰落,暮气沉沉,又孕育新生。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以意
第2个回答  2020-10-11
a. 先秦两汉为幼稚期,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哲学和伦理学的附庸;
b. 魏晋南北朝至中唐为自觉期,美学以探索现实的审美属性和艺术表现的一般规律为主;
c. 中唐至明中叶为成熟期,美学以探索审美主体的内心世界及其物态化的表现为主,完成了古典美学的理论结构;
d. 明末至清末则是古典美学成熟后的延续期,美学理论多为前人美学思想的余响。
第3个回答  2020-10-11
如果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分阶段的话,他应该是飞丞一个三个阶段吧,一个是学习阶段,一个是实施阶段,一个是成果的阶段,就下定的话形成一个链接的。
第4个回答  2020-10-1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形成分为四个阶段,主要特征就是以人为主义为思想,请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感谢你对我们的支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