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详细资料

生平,政绩,宏业,萧后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又名英,小字阿摐。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谥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谥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谥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于604年8月21日由杨素协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及经常南征北伐,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

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间,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此后历代均以科举而选拔人才,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代取代。

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

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挥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

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

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

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

隋炀帝愍皇后萧氏:

南兰陵(今常州武进市)人。隋朝时期女性历史人物,梁武帝萧衍后代,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母为张皇后。

婉顺聪慧,知书达礼。隋朝建立后,成为晋王杨广正妃。精通医术,颇知占侯,深得隋文帝夫妇欢心和丈夫杨广宠爱,诞育三子一女,为夫夺嫡立下汗马功劳。

隋炀帝即位后,年近四十,风韵犹存,深得宠爱和敬重,面对隋炀帝执政失德,多次婉谏无果。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之变,隋炀帝遇弑身亡。

萧后带领幼孙和皇室诸女,辗转于宇文化及、窦建德之处,跟随义成公主前往东突厥,拥立隋炀帝之孙杨政道为主,定居于定襄。贞观四年,李靖攻灭东突厥后,迎接萧后回归长安,居于兴道里。

贞观二十一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以皇后之礼同隋炀帝合葬扬州,谥号为愍。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政治

隋炀帝在位的十四年间,起初为提升经济发展和民生便利的层次,曾推动各种建筑包括南北隋唐大运河等艰钜工程。

一方面这些巨大的工程促进了经济,另一方面也给民生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大运河的修建使百万计的中国劳工伤亡,甚至出现了“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的情况,为隋朝带来不稳定因素。

另外,在执行政策的同时,隋炀帝也搜罗江南、五岭以北的珍材异石来犒赏自己。

又为求完美,令各地献上特产、奇禽异兽至京,动用了大量的劳役。隋炀帝还遣大军远征高句丽。连年的征战,使百万隋军丧命异国他乡并间接引发隋末民变。

2、经济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继位之初,征发河南、淮北一百多万人开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宋称汴河),由洛阳通到淮水。

同年,又遣淮南十几万人开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南)入江,又称“山阳渎”。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全长四千多里。

运河的两旁开辟了大道,为美化环境和鼓励人民亲近利用,皆种有榆树和柳树[20],可谓当代良策。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通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自大业元年(605年)起,以六年时间开凿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

3、军事

大业七年(611年),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随后于大业八年(612年),募集30万人的作战军队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全国亦撼动,隋军都认为易如反掌,结果在辽东城和平壤城伤亡惨重,大败而归。次年再度发兵围攻辽东城,但国内杨玄感叛变,隋炀帝不得不中返平乱。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高句丽王高元不敌,只有投降,隋炀帝便班师回朝,耗尽国力,民间烽火遍地,不久灭亡。

4、文化

隋炀帝除了在位施政及功过饱受争议之外,他还是隋唐两代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风广阔,既有千军万马出征时的雄伟,又能描写夕阳下长江宁静的江景;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后,彷佛意识到自己帝王运尽,诗风转变为寂寥多感,主以抒情诗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隋炀帝皇后萧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唐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皇泰主杨侗追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母是独孤皇后。

生平: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20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班师后,杨广进封太尉。
此后,杨广亦屡立战功。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开皇二十年(600年),他率军北上击破突厥的攻势。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杨广即帝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
在成为皇太子前,杨广在父亲和母亲独孤伽罗面前一直装得很朴素,以讨其双亲欢心。开皇二十年(600年),文帝废掉太子杨勇,十一月改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二年(602年),独孤皇后逝世。两年后,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坚病重,驾崩于大宝殿,杨广继位。
即位以后,他开通大运河,对民生经济有重大贡献,但乘龙舟游玩时,耗损了民间物资和人力。然而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发展科举制度,增置进士科,使国务的操持由世族门阀政治而逐渐改向科举取士。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政治上,他为了真正实现大一统的理想,企图打破由关陇仕族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对破除当时南北隔阂的情况有很大的影响。军事上,在即位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大业五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阔疆五万里。但是杨广又是一位急功残暴的人。大业八年,首度亲征高句丽失败后,杨广为扳回其颜面,不顾国内空虚,连续三年一再亲征,民不聊生。即位后为实现个人构想,劳动全国投入新宫殿的营造,皇宫用金玉装饰,金碧辉煌,致使国库完全亏空,劳民伤财。晚年为消除强烈的失落感和政务上的压力,他逃避现实,三下扬州,镇日杯不离手,纸醉金迷。最后亲信宇文化及所率领的叛军攻入江都宫,才华洋溢但好大喜功的杨广惨遭缢死。风华绝代、盛极一时的隋朝不得不走向灭亡。

功业与暴政:
杨广在位的十三年间,起初为提升经济发展和民生便利的层次,曾推动各种建筑包括南北大运河等艰巨工程,成效非常可观。但是在执行政策的同时,杨广也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珍材异石来犒赏自己。又为求完美,令各地献上特产、奇禽异兽至京,动用了大量的劳役。此外,在几度征召高句丽王入朝而不得后,杨广遣大军远征高句丽。
远征高句丽:
大业八年(612年),动员华北113万余人,结果败于辽东城(辽宁辽阳)。次年再度发兵围攻辽东城,大有一举而下之势,高句丽全国亦撼动,但国内杨玄感起兵,杨广不得不中返平乱。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其间广征兵粮,高句丽仍坚决抵抗,杨广终无功而返,威信尽失,民间亦损失过于浩大,俱起造反。
开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继位之初,征发河南、淮北一百多万人开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宋称汴河),由洛阳通到淮水。同年,又遣淮南十几万人开邗沟,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扬子(今江苏扬州南)入江,又称“山阳渎”。自大兴至江都(今扬州),全长四千多里。运河的两旁开辟了大道,为美化环境和鼓励人民亲近利用,皆种有榆树和柳树,可谓当代良策。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一百多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通到余杭(今浙江杭州)。自大业元年(605年)起,以六年时间开凿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运河。然而沿岸建行宫四十余座,以便杨广游江南,苦了附近的居民百姓。修建洛阳东都宫殿,为臻尽善尽美也颇为耗资。

萧皇后简介:
愍皇后(567年-647年),萧姓,隋炀帝皇后。父西梁孝明帝萧岿,母张皇后。
萧氏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实为不吉,因此由萧岿的堂弟萧岌收养。堂叔父萧岌过世后,萧氏辗转由舅父张轲收养。由于张轲家境贫寒,因此本贵为公主的萧氏亦随之操劳农务。
隋文帝即位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之后文帝希望从向来关系良好的西梁国选位公主为晋王之妃。萧岿知道后开始占选,但占卜所有留在身边的女儿,结果却皆不宜,最后不得以接回萧氏,占之,结果大吉,于是萧氏成为杨广之妻,封晋王妃。
史书中记载,萧氏性婉好学,颇得文帝与独孤皇后之宠,与丈夫杨广之间也相当合谐。后来,杨广登基为帝,萧氏已正室身分被册为皇后。虽然在即位后,杨广妃嫔众多,但对于皇后萧氏一直相当礼遇。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史书中也所记录著许多杨广对萧氏所说的话。对于杨广的暴政,萧皇后因为惧怕而不敢直述,而作《述志赋》委婉劝戒。
大业十四年(618年),身在江都行宫的杨广被叛军宇文化及亲手杀害,萧皇后则被乱军带到了柳城。之后窦建德率兵攻城迎回皇后,并将皇后暂安置于武强县。时突厥处罗可汗的妻子义城公主是萧皇后的小姑(即杨广之妹),因此关系,遂处罗可汗遣使恭迎皇后。窦建德不敢不从,于是萧皇后便随使前往突厥。
唐朝贞观四年,唐太宗破突厥,迎萧皇后回京。回京后的萧皇后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贞观二十一年,萧皇后崩逝,享年约八十。皇后逝世后,唐太宗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杨广之陵,上谥愍皇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10-12
在江都死的,为了看琼花
第4个回答  2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