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三国演义>>在艺术上比较明显的一个缺点,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好像曹操生来就奸诈,孔明生来就聪明。这种缺点的产生,可能是受史传材料的局限,同时也受某些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特点的影响。同时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上,有时不免过分,所谓“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说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正是最明显的例子。民间谚语说:“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也正和鲁迅的批评相似。也说明作品的客观效果和作者本来的主观愿望还颇有不一致的地方。
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样,不过瑕不掩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13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所以给人感觉伪德。
《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特别是借东风,让人感觉像妖。
第2个回答  2008-10-13
从艺术,从小说的角度来说就有点过了,毕竟是为了取悦读者。
当然也是作者的意思,但是论历史,的确如此,撇开刘备和诸葛亮不说。
单说几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张飞`!演绎中的张飞,是个典型的莽夫,脾气暴躁,素有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的歇后语,但是根据历史,考古,发现,历史中的张飞是一个美男子不说,而且写的一手好字,而且很有智谋。
比较一下,差距实在是相当大。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三国志》中,记载着曹操说的这么句话,宁可我负人,休要人负我,演绎中则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多了天下两个字,读者们变一直认为曹操是个坏蛋了,更了奸臣,狼臣贼子。
第3个回答  2008-10-16
或许《三国演义》对刘备的“仁”、曹操的“奸”、诸葛亮的“智”有些夸张。但我觉得它也反映了当时人的心理,百姓渴望仁君,人才渴望明主。而刘备则是不二之选。换句话说,如果每个皇帝都象三国中的刘备一样,那老百姓是多高兴啊!你可以怀疑刘备的“仁”、曹操的“奸“的程度,但不应该说刘备不仁,曹操不奸,罗贯中再胆大,也不能颠倒黑白吧,说实在的,刘备这样仁慈的皇帝,历史上真的很少,我觉得主要是跟他的出身有关,他的幼年太苦了。象历史上出身不好的皇帝,有不少是仁君明主,象郭威,柴荣等。
第4个回答  2008-10-13
没错,三国演义的人物太定型化,缺乏人性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