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议论的成语

如题所述

笑面虎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凶狠的人。
出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三:“李子俊那老婆可是个两面三刀,是个笑面虎,比她男人厉害。”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拔。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出处:《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事非。”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不平则鸣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恤人言 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难也。”
长篇大套 大段的议论、言论或长篇的文章。
出处:《红楼梦》第七回:“见王夫人正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
耻言人过 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
出处:唐李华《御史中丞壁记》:“汉文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则仪形著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汹生人哉!”
崇论吰议 指高明卓越的议论。同“崇论闳议”。
崇论宏议 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崇论闳议 崇:高;闳: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议论。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崇论谹议 指高明卓越的议论。同“崇论闳议”。
踔厉骏发 形容雄辩恣肆;议论纵横。
出处:清·汪琬《(安南日记)序》:“试读其所与国王书,后先援据故事,踔厉骏发,烂然明析。”
大发议论 发:表达,传达。尽情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谈起来,一会儿大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
大放厥词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东谈西说 指议论的面很宽。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
讹言谎语 讹言:谣言。造谣说谎话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
讹言惑众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恶意中伤 出自恶毒用心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发言盈庭 盈:满。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聚。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放马后炮 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马后炮,可是迟了。”
放言高论 指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出处: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飞短流长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飞流短长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飞谋钓谤 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
出处: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二寇患公居间,为己不利……则飞谋钓谤,以间染我。”
飞谋荐谤 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同“飞谋钓谤”。
出处:清·曾国藩《毕君殉难碑记》:“忌君者日以次骨飞谋荐谤,迭相污染。”
蜚短流长 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造言生事者,蜚短流长,所不堪受。”
风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高睨大谈 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出处:《后汉书·张衡传》:“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高谈大论 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江西学者自以为得陆删定之学,便高谈大论,略无忌惮。”
高谈阔论 高:高深;阔:广阔。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出处:唐·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高谈雄辩 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高谈虚论 高妙空洞、不切空际的议论。
出处:《六韬·上贤》:“不图大事,贪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鼓舌摇唇 鼓动嘴唇,摇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出处:元·高文秀《谇范叔》第二折:“几时行通利方,凭着咱鼓舌摇唇,立取他封侯拜将。”
瞽言萏议 萏议:草野之人的议论。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论。常用作自谦之辞。
海阔天空 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出处:唐·刘氏瑶《暗离别》诗:“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闳言崇议 指博大高远的议论。
出处:《汉书·扬雄传下》:“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凙难与览者同也。”
闳言高论 指博大高远的议论。
出处:宋·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故其间钜人硕德闳言高论流铄前后者,恃其所载之在文也。”
集思广议 指集中众人智能,广泛进行议论。
讲经说法 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出处:《西游记·南游记》第一回:“到今日来,灵山兴旺,今十大弟子,讲经说法。”
讲是说非 犹言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出处:元·柯丹邱《荆钗记·受钗》:“这财礼虽是轻微,你为何讲是说非?”
街谈巷说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出处:《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街谈巷谚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街谈巷议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威否。”
街谈巷语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出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街谭巷议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同“街谈巷议”。
出处:唐·丘光庭《兼明书·杂说·日远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其道大德尊,岂与小儿街谭巷议乎又六合之外,非关教化者,仲尼弃而不论,故子路问事鬼神与死,皆不答也。”
浸润之谮 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
出处:《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就事论事 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现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词臣论劾首揆》:“夺情大事,有关纲常,且就事论事,未尝旁及云。”
聚讼纷纭 聚讼:众中争辩;纷纭:多而杂乱。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出处:《后汉书·曹褒传》:“谚曰:‘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后汉书·冯衍传下》:“讲圣哲之通论兮,心福忆而纷纭。”
咳唾成珠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出处:《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后汉书·赵壹传》:“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空穴来风 穴:孔、洞;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也比喻流言乘机会传开来。
出处:战国·楚·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恐遭物议 物:这里指人;议:议论。担心遭到众人的非议。
出处:《梁书·谢几卿传》:“时左丞庚仲容亦免归,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诞纵,或乘露车历游郊野,既醉则执铎挽歌,不屑物议。”
口是心非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汉·桓谭《新论·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抱朴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阔论高谈 阔:广阔;高:高深。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出处:唐·吕岩《徽宗斋会》:“高谈阔论若无人,可惜明君不遇真。”
拉三扯四 指谈话或议论乱牵扯到无关的人或事。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里谈巷议 里:乡里、邻居。邻里街巷间人们的议论谈说。指民间的议论。
力排众议 力:竭力;排:排队;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两面三刀 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流言飞文 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飞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同“流言蜚语”。
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
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出处:《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流言风语 犹言流言蜚语。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混话 无根据无道理的言语。
流言惑众 流言:无根据的话。指制造谣言以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汉书·翟方进传》:“今翟义、刘信等谋反大逆,流言惑众,欲以篡位。”
龙腾豹变 比喻议论风发,能言善辩。
论辩风生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论长道短 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两个商议定了,一对儿论长道短。”
论长说短 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
论短道长 议论别人的是非好坏。同“论长说短”。
论黄数黑 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满城风雨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出处:宋·潘大林《题壁》诗:“满城风雨近重阳。”
米盐博辩 比喻议论广博细杂。
出处:《韩非子·说难》:“米盐博辩 ,则以为多而交之。”
面是背非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面谀背毁 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同“面誉背毁”。
面誉背非 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同“面誉背毁”。
面誉背毁 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
品头论足 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同“品头题足”。
出处:郭澄清《大刀记》开篇十二:“他们指手划脚,品头论足。”
品头评足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对人对事任意挑剔。
出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太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品头题足 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生]遥见有女子憩树下,恶少年环如墙堵。众曰:‘此必阿宝也。’趋之,果宝也。审谛之,娟丽无双。少倾人益稠。女起遽去。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
评头论脚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同“评头品足”。
评头论足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出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太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评头品足 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现也比喻任意挑剔。
出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太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嘁嘁喳喳 低声议论,搬弄是非。
出处:鲁迅《准风月谈·归厚》:“小妇人的嘁嘁喳喳,又何尝不可以消闲。”
强作解人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峭论鲠议 指议论严正刚直。
出处:宋李纲《论节义》:“[颜真卿]其后归朝,峭论鲠议,为奸臣所挤,殒于贼手。”
窃窃私议 背地里小声议论。
出处: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虽叛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人多口杂 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出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九回:“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
人面狗心 ①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出处:《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人面兽心 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出处:《列子·黄帝》:“夏桀、殷纣、鲁醒、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汉书·匈奴传赞》:“被发左衽,人面兽心。”
人言籍籍 指人们议论纷纷。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
人言可畏 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出处:《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言啧啧 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话说王府娶亲之日,周女不愿叩拜翁姑,以至一场扫兴,任人言啧啧,他只在房里抽烟。”
三长四短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夫之对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同“三夫之言”。
出处:《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三告投杼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三言讹虎 犹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舌敝耳聋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舌端月旦 指常在谈话中议论别人。
出处:宋·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舌端月旦,皮里阳秋。”
甚嚣尘上 甚:很;嚣:喧嚷。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淬,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出处:《左传·成公十六年》:“王曰:‘合谋也,张幕矣。’(伯州犁)曰:‘虔卜於先君也,彻幕矣。’(楚王)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
石破天惊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出处: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数黑论白 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同“数黑论黄”。
数黑论黄 数:数落,批评。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
出处: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你入门来便闹起,有甚的论黄数黑。”
数黄道白 背后乱加评论,肆意诽谤别人。同“数黄道黑”。
说长道短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出处: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说长话短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同“说长道短”。
说长论短 说长处,讲短处。形容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出处: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说长说短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同“说长道短”。
说短道长 说长处,讲短处。形容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出处: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说短论长 议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出处:汉·崔瑗《座佑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说三道四 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出处: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谈论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议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同“谈论风生”。
天方夜谭 比喻虚诞、离奇的议论。
出处:即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
天惊石破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出处: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托于空言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托之空言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出处:汉·赵岐《〈孟子〉题辞》:“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按《史记·太史公自序》作“载之空言”。司马贞索隐:“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托诸空言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蛙鸣蝉噪 蛙声和蝉声,使人听了厌烦。比喻拙劣的议论或文章。
出处:宋·苏轼《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蛙鸣青草泊,蝉噪垂杨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4
  搬弄是非 搬弄:挑拔。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
  出处:《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事非。”
  捕风捉影 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不平则鸣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恤人言 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大则以訏谟排祸难,小则以谠正匡过失,内不虑身计,外不恤人言,古人所难也。”
  长篇大套 大段的议论、言论或长篇的文章。
  出处:《红楼梦》第七回:“见王夫人正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
  耻言人过 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
  出处:唐李华《御史中丞壁记》:“汉文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则仪形著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汹生人哉!”
  崇论吰议 指高明卓越的议论。同“崇论闳议”。
  崇论宏议 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越的议论或见解。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崇论闳议 崇:高;闳:宏大。指高明卓越的议论。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崇论谹议 指高明卓越的议论。同“崇论闳议”。
  踔厉骏发 形容雄辩恣肆;议论纵横。
  出处:清·汪琬《(安南日记)序》:“试读其所与国王书,后先援据故事,踔厉骏发,烂然明析。”
  大发议论 发:表达,传达。尽情地发表各种意见和评论。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谈起来,一会儿大发议论,一会儿又竭力恭维。”
  大放厥词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东谈西说 指议论的面很宽。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金肇野》:“近来东谈西说,而其实都无深研究,发议论是不对的。”
  讹言谎语 讹言:谣言。造谣说谎话
  出处: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
  讹言惑众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出处:《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恶意中伤 出自恶毒用心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发言盈庭 盈:满。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聚。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放马后炮 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这里放马后炮,可是迟了。”
  放言高论 指毫无顾忌地大发议论。
  出处:宋·苏轼《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飞短流长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飞流短长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流短长,天下闻矣。”
  飞谋钓谤 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
  出处: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二寇患公居间,为己不利……则飞谋钓谤,以间染我。”
  飞谋荐谤 以流言蜚语阴相攻讦。同“飞谋钓谤”。
  出处:清·曾国藩《毕君殉难碑记》:“忌君者日以次骨飞谋荐谤,迭相污染。”
  蜚短流长 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造言生事者,蜚短流长,所不堪受。”
  风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高睨大谈 睨:视。眼睛看着上面,在发议论。形容举动言论气慨不凡。
  出处:《后汉书·张衡传》:“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高谈大论 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20卷:“江西学者自以为得陆删定之学,便高谈大论,略无忌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03
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轻言轻语: 形容说话声音极轻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