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惧人知有善念 善欲人见是恶根的哲学意义

如题所述

表面恶,内心遵循道理和规律做事,亦是善。此善,以理安心。只是方法因人而异而已。
表面善,而内心却有贪欲和私欲,亦是恶。
佛教有言,心正法邪亦正。心邪法正亦邪。
就像现在,有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一样,有很多时候是内心有自己的贪欲和私欲,表现出来的形式,却让孩子感觉到是一种关怀。
就像现在,有很多老人,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尽孝道,何成想到当年的自己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善恶一念间,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不同。但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负责。
善,能为他人做正确的事情,能放下自己的私欲。能遵循自然的规律。能行八德。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做了好事,很想让别人看见,很想别人知道,所做的善事也就不是真善,这个人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善人。

  从事上来讲,这个善事有阴阳之分,有阴善有阳善。

  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训中说:「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这段话讲得很好,他讲到善的阴阳。凡是做善事,人都知道,你做慈善,布施,大家都知道,这是阳善;你做了善事人家都不知道的,这就是阴德。人虽然不知道你做的善,天知道,所以「天报之」,天给你报答;如果是人人都知道了,在世间享受人家的赞叹恭敬,还有新闻媒体报导,是大慈善家,在世间享有盛名,那我们做的阳善。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修的是阴德,他不希求阳善,做了好事不愿意别人知道,这真正的是福。阴德往往是子孙后代都能得到他的福荫。反过来,图名图利的心去行善,那就不是真善了。所以也往往会有灾殃降临到他身上。他修的这么点善,有点福,这个福因为他享受世间的名誉,就已经报掉了,剩下的是不善,所以会遭到灾殃。

  从心上讲,我们要完全修一颗真诚的善心,而不是在做表面的功夫。善的真假全在自己的心地,在心源隐微处,自己要默默去检点。特别是不被人知晓的这些事情,我们去细细省察,到底这个心是私心还是公心,我修的善是真善还是假善,这里面有大学问。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是真正的恶,事情就变成大恶事了。

  从事上讲,是教诫我们,做了恶事必须要忏悔改过。「过则不惮改」,有过不要怕改。古人讲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有过能改,就没有了;但是如果掩饰,怕别人知道,就增了一辜,又增加一恶。《弟子规》又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一开始做错了事情,「无心非」,没有心的,不是故意的这叫错;可是如果怕别人知道,掩饰自己,这是「有心非」了,原来是无心非,还能救,这有心非,这叫恶。

  『恶恐人知』,有恐惧的心,证明还是有良心,「人之初,性本善」,做了错事不好意思,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这个天良还未丧尽。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这是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可是这个心要用在造恶之前,既然你恐别人知道你作恶,那你就不要作恶就好了。所以这个恐的心理,恐惧,用在作恶之前,是最有益的。

  从心上讲,这是要有诚意慎独的心。

  《中庸》里面强调一个「诚」字,真诚,诚意。诚意的功夫是从慎独中来。慎独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没人见到你的时候,还能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放肆,不敢造次。能够慎独,就有诚意,意念就真诚了。《大学》里说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们在暗室屋漏当中,就好像十个手指着你,十个眼睛盯着你。人虽没有在现场看你,天地鬼神在鉴察,所以「君子慎其独也」,要慎独。圣贤的品性真的要从慎独中得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30
表面恶,内心遵循道理和规律做事,亦是善。此善,以理安心。只是方法因人而异而已。
表面善,而内心却有贪欲和私欲,亦是恶。
佛教有言,心正法邪亦正。心邪法正亦邪。
就像现在,有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一样,有很多时候是内心有自己的贪欲和私欲,表现出来的形式,却让孩子感觉到是一种关怀。
就像现在,有很多老人,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尽孝道,何成想到当年的自己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善恶一念间,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不同。但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负责。
善,能为他人做正确的事情,能放下自己的私欲。能遵循自然的规律。能行八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18
伪君子 的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