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官有几种称法

如题所述

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皆为清官。

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

好官的标准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 " 独尊儒术 " 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清官比之于贪官而言,毕竟对人民有益,为人民做好事,对社会历史起过积极作用,也更为人民所称道;他们廉洁奉公、公正执法的一面,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与廉政建设,仍不乏学习、借鉴意义。

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阎罗包老”的包拯和敢于责备皇帝的海瑞,以及抗旨斩杀弄臣的袁可立。这些出于公心不惜触怒当朝天子和权贵的行为,是有直接丢官杀头危险的,这远比清代异族统治下一些汉人官员靠吃糠咽菜和穿破旧官服的“豆腐汤”、“南瓜胡”等表面作秀的俭约拘谨更为难能可贵,历来少之又少。

然则,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阴一阳,一善一恶,必有偶焉,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云: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葢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眼所见,不知凡几矣。试观徐桐、李秉衡,其显然者也。二十四史中,指不胜屈。作者苦心,愿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钱,便可任性妄为也。历来小说,皆以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如清代的一些汉官,屈服于满族的高压统治,又以清官自诩以洗白,对汉民族却以扫黄等名义进行意识形态的打压,以赢得满清统治者的欢心。如被清朝统治者无限拔高为理学名臣的汤斌,就是为对抗有高度民族自觉意识的著名理学家吕留良而树立起来的汉官样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5
青天大老爷,白面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