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古人选择隐逸生活

如何看待古人选择隐逸生活

最佳答案古代隐居者有两种情况:一、为修道。二、为躲避,例如躲避战乱、赋税、劳役、兵役、仇杀等等。其实古代的隐逸生活要比普通大众的生活强出许多,自己开几亩田,没有人管,没有赋税,没有劳役,逍遥自在,粮食蔬菜若有剩余,还可以下山去换点酒喝,或者干脆自己酿酒。而今天隐居却是比较痛苦,因为相对来说,古代的隐居生活比大众生活要强,当代隐居的话,生活却不如普通大众,这在心理上会有对比。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居者的减少倒是一种进步,很多学者在叹息隐居者的丧失,认为是当代人的物欲太强,这话很有道理,但也不绝对,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很好,国家政策很好,没有人逼着去做劳役、兵役、没有苛捐杂税,而且生活很丰富,到处是乐子,根本不必避世。至于修道者,隐居只是一种修行方式,真正得道后,最后还是会入世,因为他不忍心抛弃众生。隐士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成分,即便隐士消失了,但是隐者情怀却会经常叩击我们的心灵,这便是安宁祥和。 关于古代的归隐,有很多种原因,但是我们看得最多的听得最多的也就是从官场归隐,以及名人的归隐。   古代官场归隐派的人又可以分为一种是卸甲归田的还有一种是厌倦官场的黑暗的。   厌倦官场黑暗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但是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陶渊明在归隐山林之后反而越来越多的人登门拜访,名气越大。   历史上归隐山林以致湮没无闻者数不胜数,缘何陶渊明名垂青史收万众敬仰。我感觉这主要与他的成就分不开的。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绝对是东晋历史上的一朵奇葩,自成风格,清新脱俗,如潺潺流水,又如馥郁芬芳,沁人心脾,渗入骨髓。不过陶渊明的卓越成就和他横溢的才华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大人们认可,等他死后才被人们所接受,推崇,直到现在万古流芳。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放光的。这并非作秀,这是一种人格操守,这是心灵的抉择。   归隐归隐,回归自然,隐身于世,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说是逃避也好,说是清高也好,只要内心无杂念,灵台常空明,到哪里其实都是隐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