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和海顿和莫扎特是什么关系???急急急啊???

贝多芬和海顿和莫扎特是什么关系???急急急啊???

贝多芬和海顿是师生关系。1793年,贝多芬开始向海顿学习作曲;同年,创作《降E大调第99号交响曲》。1808年3月27日,为庆祝海顿的76岁生日,维也纳大学礼堂上演了《创世纪》,到场嘉宾包括时年38岁的贝多芬。

莫扎特是贝多芬的长辈,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1793年,贝多芬经莫扎特介绍,向莫扎特挚友,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

莫扎特和海顿是朋友关系。1784年,海顿与莫扎特结识。1785年1月,去维也纳参加莫扎特献给他的四重奏演出。莫扎特创作最后十年维也纳时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个时期中影响莫扎特的最重要的人是海顿。

扩展资料:

莫扎特曾创作过一段特别难弹奏的钢琴曲,按照乐谱,两手分别弹两端的琴键时,演奏者还需要敲击中间的一个琴键。据说他和海顿打赌看谁能把这段曲子弹出来,海顿试弹后放弃了;轮到莫扎特演奏时,当那个音符该出现,莫扎特弯腰用鼻子压下了琴键。

在公众的尊重和爱慕方面,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海顿、贝多芬一起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顶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百度百科——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百度百科——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从音乐史的角度而言,能同海顿相提并论的并不多。他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交响曲的规范,新时期的清唱剧,室内乐形式……将罗可可时期的审美情趣和作曲方式更明确地典范化进而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巅峰时代。他最伟大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海顿有“交响乐之父”的美称,为后经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开花结果的古曲乐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规矩的和声和转调,自然音阶的旋律写作,分散和弦基础上的动机与主题,均匀对称的乐句和平衡的曲式,这些是大部分海顿作品的特征,也是古典时期中庸限制的审美典范。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四十一部交响曲,为交响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六十年代的交响曲明显地受到J.S.巴赫的影响,都是些稚气幼嫩的作品。七十年代他在访问维也纳、米兰、慕尼黑、曼海姆、巴黎时,接触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从而使他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了交响乐的特点。八十年代在维也纳是他交响乐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些作品同海顿的四乐章套曲形式的古典范式一致,但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两主题的对比被大大加强,有时甚至同一主题的内部也有对比性的乐思,从而使主题的发挥更具戏剧性;另外,他还在整部曲子风格统一的前景下,突出了各乐章之间的对比,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从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莫扎特的交响曲首先吸收了他歌剧富有表情的、如歌的曲调和其戏剧对比的因素;其次在以主调和声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了复调手法;第三是旋律灵活,但不失宏大的气魄;第四是肌体透明,纯净而富有表情。

贝多芬一生只有九部交响乐。但要论及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就一定得看看他的交响乐。交响乐是他的最高的创作成就。他的九部交响曲的风格发展恰好体现了他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是他革命精神的完美体现。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这在当时最能激动人心。他的创作的构思之宽广,形象之宏伟,感情之深邃,对比之鲜明,都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形式;同时,他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的奏鸣曲形式又各有其特点。他对奏鸣曲形式的处理,在音调和形象上都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他不仅在一个乐章的范围内使各个主题形成相互间的统一,而且在整个套曲的不同乐章中也是这样。例如,《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英雄性号角式的音调,也在其他乐章中出现,《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甚至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他还把歌剧创作的戏剧性手法应用到他的交响乐创作中去,使交响曲成为一种深具戏剧性的器乐体裁;他把交响曲中原来的小步舞曲乐章改为诙谐曲,扩大了表现力的范围。

小结:莫扎特和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风格比较表现为:

1. 曲式上:两者都采用奏鸣曲式,但贝多芬使之大大扩充发展,并且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2. 结构上:莫扎特采用的是海顿的古典式的三乐章或四乐章结构,小巧玲珑,规范精致。贝多芬保留了古典四乐章形式,但把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式”改为悲壮深刻的“诙谐曲”(名称上如此称呼而已,其实并不幽默诙谐);首度创作了五乐章的《田园交响曲》,并赋予每个乐章一个小标题;音乐史上第一次在交响乐中引入人声(《合唱交响曲》)。

3. 配器上:莫扎特使用了十八世纪后半叶的交响乐队一般采用的双管编制,即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法国号和小号各两只(有时他连这样的乐队编制都没全部采用),这样的编制特点使音乐的音响格外纯净,透明而富有表情,如同使乐器发出人的声音一般。贝多芬的交响曲使用的乐队以完整的双管编制为基础。木管方面,本来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中还难得看到的单簧管已经确立了他的牢固地位,铜管乐器声部不用长号,由两个法国号和两个小号组成。他只是在个别交响曲中,才添加了短笛、低音大管和长号,在《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甚至用到四个长号。他很重视木管乐器,让它演奏十分重要的声部,他的《第一交响曲》已经明显表露出这个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配器上的不同处理,他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虽然都是双管编制,但其音响效果却迥然不同。

4. 精神内涵上:由于莫扎特的交响乐创作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很难找出其中同一的精神线索。然而莫扎特的交响曲虽然有时具有一些悲剧性因素,但更多的是抒情歌唱,灵动活泼,调皮嬉戏。贝多芬则把英雄的主题放在他的交响曲中的首位,赋予他所表现的英雄以哲学家与战士的品格和思想家的头脑。他所塑造的英雄生活在人民中间,把为人民争取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他为实现正义的事业而奋斗,他在同敌对势力的斗争中甚至牺牲了自己,直至赢得了斗争的胜利。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时代需要精神健壮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莫扎特是少年维特,贝多芬是埃格蒙特;莫扎特是调皮的苏珊娜,贝多芬则是勇敢的列奥诺拉;莫扎特是机智的费加罗,而贝多芬则是革命斗争的英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21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当时贝多芬17岁而莫扎特已经名满欧洲大地,因为贝多芬的长相不怎样连莫扎特都看走了演,叫他在乐室中弹钢琴,而自己跑到别的屋里和人聊天,当听到贝多芬弹奏的钢琴曲时,莫扎特跑到乐室里,大喊:“注意这个年轻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4年后莫扎特死去,贝多芬于1792在维也纳继续深造拜海顿为师海顿说:“贝多芬将来有一天会成为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我将自己被他称作老师而感动而感到自豪。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和他在一起多相聚一段时光”。这就是三人的关系,莫扎特在于贝多芬相识后因为母亲失去所以返回波恩。没有向大师学习过
第3个回答  2008-12-23
贝多芬曾跟莫扎特学习,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断。又在1792年跟海顿学习,但是时间不长,而且两人关系不太好,因为师生不合作。海顿在1781年至1790年的10年中,受莫扎特的影响较大,使他的音乐在表现力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布局与结构方面也获得了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
第4个回答  2008-12-27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海顿和莫扎特的晚辈,莫扎特做过贝多芬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