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号的资料

我需要♀快♀速回答。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据“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施金苗介绍,世界上载人飞船有一舱式、二舱式、三舱式。中国研制的是复杂的三舱式飞船。

“神舟5号”于2003年2月17日开始总装。载人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飞船除三舱外还有一个附加段。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均为密封结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方。

施金苗介绍说,承担飞船研制任务的主要是两家“航天巨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两舱”——轨道舱、返回舱研制工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一个舱、三个子系统”——推进舱与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天地测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其中包括天地话音、电视图像、高速数据传输、飞船返回地球时启动的船载小推力发动机,以及返回舱落地前启动的缓冲小火箭等。

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它不仅和其它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

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既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

过渡段则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它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

飞船顶部是一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公里),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

飞船上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的伞面是上海制作的,巨幅伞面达1200平方米,质量标准是既要牢,又要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9258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1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据“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施金苗介绍,世界上载人飞船有一舱式、二舱式、三舱式。中国研制的是复杂的三舱式飞船。

“神舟5号”于2003年2月17日开始总装。载人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飞船除三舱外还有一个附加段。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均为密封结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方。

施金苗介绍说,承担飞船研制任务的主要是两家“航天巨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两舱”——轨道舱、返回舱研制工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一个舱、三个子系统”——推进舱与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天地测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其中包括天地话音、电视图像、高速数据传输、飞船返回地球时启动的船载小推力发动机,以及返回舱落地前启动的缓冲小火箭等。

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它不仅和其它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

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既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

过渡段则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它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

飞船顶部是一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公里),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

飞船上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的伞面是上海制作的,巨幅伞面达1200平方米,质量标准是既要牢,又要轻。据上海文汇报报道,据“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施金苗介绍,世界上载人飞船有一舱式、二舱式、三舱式。中国研制的是复杂的三舱式飞船。

“神舟5号”于2003年2月17日开始总装。载人飞船系统共有13个分系统,飞船除三舱外还有一个附加段。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均为密封结构,是航天员活动的地方。

施金苗介绍说,承担飞船研制任务的主要是两家“航天巨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两舱”——轨道舱、返回舱研制工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一个舱、三个子系统”——推进舱与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天地测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其中包括天地话音、电视图像、高速数据传输、飞船返回地球时启动的船载小推力发动机,以及返回舱落地前启动的缓冲小火箭等。

轨道舱位于返回舱前面,这是为了增加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它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翼、太阳敏感器、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机构。

返回舱位于飞船中部,是航天员乘坐的舱段,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它不仅和其它舱段一样要承受起飞、上升和轨道运行段的各种应力和飞行环境,而且还要经受返回时再入大气层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其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供航天员进出轨道舱使用。

推进舱紧接在返回舱后面,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气瓶和水箱等设备,起保障和服务作用,既为飞船提供动力,进行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翼。

过渡段则在飞船顶部,用于与其它航天器对接或空间探测。

飞船顶部是一个高8米的逃逸救生塔。它装有10台发动机。在发射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0——110公里),如发生故障,它能拽着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并落到安全地带,使飞船上的航天员转危为安。

飞船上的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的伞面是上海制作的,巨幅伞面达1200平方米,质量标准是既要牢,又要轻。
“神舟”: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指出,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神舟”飞船“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神舟”飞船起点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较高。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并不是从“加加林”时代的飞船起步:先搞无人飞船,再搞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而是一步迈过美苏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神舟”飞船第一步就可载三人;第一次载人飞行,苏联加加林只绕地球飞行一圈,谢泼德只进行了亚轨道飞行,而中国航天员却在近地轨道飞行了一天。国外载人飞船是从搭载小动物开始试验航天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我国则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装置——模拟假人,模拟“航天员”所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地面医监台测试“航天员”的生理信号变化。
“神舟”飞船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飞船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国外发射飞船一次是连续发射两艘,而我国的方案中是先发射一艘,其留轨舱与下一个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即为实现交会对接,国外的发射是2N次,而我国的飞船发射是N+1次,只要发射次数N>1,以N等于5为例,国外需发射10艘飞船,而我国只要发射6艘飞船,如此以来我国发射的飞船总数量就少于国外,既节省了巨额的发射费用,又可利用空间留轨开展科学试验。中国走着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神舟”试验飞船与美国的第一艘试验飞船“水星号”和前苏联第一艘试验飞船“东方号”相比,在技术上有着明显的进步点。(见表1所示:)表1
表1 中国、美国、苏联第一艘飞船的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水星号飞船
“东方号”飞船
神舟号飞船
起飞质量(T)
约1.4
约4.7
7.8
座舱最大直径(m)
1.8
2.3
2.5
再入方式
弹道式
弹道式
升力式
电源
蓄电池
蓄电池
太阳电池
构形
座舱、制动舱
再入舱、仪器舱
附加段、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我国“神舟”飞船的起飞质量和座舱最大直径,都远远大于美国“水星号”和苏联“东方号”。“神舟”飞船的构形比“水星号”和“东方号”的两舱构形具有更多的功能,在舱段间的电、气、液路连接与分离技术等技术方面也更复杂。在电源方面“神舟”飞船采用了太阳电池阵为主的电源方案,这比“水星号”、“东方号”的电源系统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神舟”飞船采用了升力式返回再入,由GNC分系统进行再入过程中的升力控制,这是比弹道式再入更为先进的返回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飞船返回着陆点的精度和降低再入过载峰值,减轻航天员返回地面时承受过载的痛苦。
张庆伟同时指出,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先进的载人飞船——联盟TM飞船相比,(见表2)
“神舟”飞船与联盟TM飞船的比较
项目
联盟TM飞船
“神舟”飞船
起飞质量(T)
7
7.8
座舱最大直径(m)
2.2
2.5
再入方式
半弹道式
升力式
着陆点精度
半径小于30km的圆
理论偏差15km正负9km
再入过载峰值g
3-4
3.24
“神舟”飞船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先进载人飞船相比,从再入方式、着陆精度和再入过载峰值等指标上大致与联盟TM飞船相当,并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神舟”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堪称摆渡天河的真正神舟。
第2个回答  2008-12-14
“神舟”: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指出,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作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跨世纪工程,“神舟”飞船总体性能优越,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神舟”飞船“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神舟”飞船起点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较高。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较晚,但并不是从“加加林”时代的飞船起步:先搞无人飞船,再搞单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飞船,而是一步迈过美苏的四十年发展历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神舟”飞船第一步就可载三人;第一次载人飞行,苏联加加林只绕地球飞行一圈,谢泼德只进行了亚轨道飞行,而中国航天员却在近地轨道飞行了一天。国外载人飞船是从搭载小动物开始试验航天员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我国则采用了先进的现代装置——模拟假人,模拟“航天员”所消耗的氧气与二氧化碳,通过先进的地面医监台测试“航天员”的生理信号变化。
“神舟”飞船适用性强,可一船多用,飞船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国外发射飞船一次是连续发射两艘,而我国的方案中是先发射一艘,其留轨舱与下一个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即为实现交会对接,国外的发射是2N次,而我国的飞船发射是N+1次,只要发射次数N>1,以N等于5为例,国外需发射10艘飞船,而我国只要发射6艘飞船,如此以来我国发射的飞船总数量就少于国外,既节省了巨额的发射费用,又可利用空间留轨开展科学试验。中国走着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神舟”试验飞船与美国的第一艘试验飞船“水星号”和前苏联第一艘试验飞船“东方号”相比,在技术上有着明显的进步点。(见表1所示:)表1
表1 中国、美国、苏联第一艘飞船的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
水星号飞船
“东方号”飞船
神舟号飞船
起飞质量(T)
约1.4
约4.7
7.8
座舱最大直径(m)
1.8
2.3
2.5
再入方式
弹道式
弹道式
升力式
电源
蓄电池
蓄电池
太阳电池
构形
座舱、制动舱
再入舱、仪器舱
附加段、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
我国“神舟”飞船的起飞质量和座舱最大直径,都远远大于美国“水星号”和苏联“东方号”。“神舟”飞船的构形比“水星号”和“东方号”的两舱构形具有更多的功能,在舱段间的电、气、液路连接与分离技术等技术方面也更复杂。在电源方面“神舟”飞船采用了太阳电池阵为主的电源方案,这比“水星号”、“东方号”的电源系统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神舟”飞船采用了升力式返回再入,由GNC分系统进行再入过程中的升力控制,这是比弹道式再入更为先进的返回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飞船返回着陆点的精度和降低再入过载峰值,减轻航天员返回地面时承受过载的痛苦。
张庆伟同时指出,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先进的载人飞船——联盟TM飞船相比,(见表2)
“神舟”飞船与联盟TM飞船的比较
项目
联盟TM飞船
“神舟”飞船
起飞质量(T)
7
7.8
座舱最大直径(m)
2.2
2.5
再入方式
半弹道式
升力式
着陆点精度
半径小于30km的圆
理论偏差15km正负9km
再入过载峰值g
3-4
3.24
“神舟”飞船与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先进载人飞船相比,从再入方式、着陆精度和再入过载峰值等指标上大致与联盟TM飞船相当,并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
“神舟”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堪称摆渡天河的真正神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3个回答  2019-03-18
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mm,总重7840kg。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