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席慕容笔下的丰富意象

答出席慕容作品下的意象分类,最好有概括,因为我要写论文。这些意象的分类、特点和作者对这些意象的认识和感悟。谢谢大家。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诗意而有哲理的开篇,在引用和比喻中巧妙地点明主旨)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以东坡、陶潜为例,诠释“忘记”悲欢之事的“明智”。流畅的文字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排比举例,证明“铭记”的永恒。笔触所及,涵盖古今中外,丰富的材料增添了文章的人文内涵,厚重而灵动)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 (回扣开篇,以人生之船“无尽穿梭”这一意象蕴蓄深沉的哲理,诗意而耐人寻味)
点评:这是一篇诗意而富于哲理的美文。其高明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材料丰富。从席慕容到凡·高,作者的笔触纵横古今中外,有诗有文,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忘记”有“铭记”。由此及彼的联想,不同角度的挖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二是意境深远,有浓烈的诗意和深沉的哲理。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席慕蓉的诗句,以“河”喻“生命”,表现出人生就是在“左岸与右岸”穿梭的哲理意味;而文中涉及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作品,无不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材料的厚重增添了文章的厚重,再辅以充满意蕴和诗意的语言,自然就诗情画意而含蓄隽永了。本文能得高分,内蕴深刻、材料丰富、文采斐然是重要因素。

席慕容 - 参考文献
1、《席慕容诗集》
2、《论席慕容诗歌的爱情主题》
3、《论席慕容诗歌创作中的现代女性意识》
4、《论席慕容乡愁诗的普遍性》
5、《诗人席慕容释放内蒙情结》(《新民周刊》)
席慕容,女,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文意为浩荡大江河。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四川,幼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199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曾在多次举办个人艺术展,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代表作有《一个开花的树》、《七里香》。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由其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因其浓厚的思乡之情,让留在家乡和漂泊在外的蒙古族儿女广为传唱。
席慕容 - 作品特色
席慕蓉的作品用语浅白,但写情深细浓郁。刻划精美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席慕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作者的真诚。

也许是因为席慕蓉身为艺术系毕业的专业画家,故常常融入画意,使读者于欣赏其著作的同时,如同翻阅画本似的,沉浸在鲜明的画面中,此写作方式即为席氏之作甚具特色之因。

身为蒙古族的席幕蓉,在创作初期虽从未踏过她的故乡领土,但她的诗、散文中却藏不了蒙古民族的意识,像是表现蒙古草原和历史文化相系的乡愁和具有蒙古民族哲学宗教特征的佛禅观念,这是迥异于其它民族的作家的。
席慕容 - 作品影响

《无边的回忆》
在台湾现代诗史中,席慕蓉是个非常特殊的案例。一出现便成了台湾诗坛的“暴发户”,创造了“软性诗”的“席慕蓉现象”。席慕容的诗集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显位;作品成为大、中学校女生手中的瑰宝;名字成为报刊、电台的热门话题;席慕容本人甚至被看成是台湾“诗中的琼瑶”。这一切都成为台湾诗坛从未有过的新鲜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席慕容又越过海峡,在中国大陆掀起一股“席慕蓉旋风”,成为许多青年诗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
以一现代诗写作者而能跃为当代评论家笔下的“某某现象”,席慕蓉也堪称第一——虽然这群评论人在使用“席慕蓉现象”一词时,多少都带有几分批判检讨的味道。
席慕容 - 散文评析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是对花卉的描述,二是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种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一)花的描述

在席慕蓉的散文之中,除了人之外,多以花作为对象,或将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隐含某种象征意义。如“整棵大树上满了白花,又厚又绿的深色叶子把白花衬得特别耀,老远就看到了……好大的一棵树,深植在海边的山崖上,在几十年之前,当那些渡海而来的人刚刚开始在这个小岛上栖身之时,这处山崖之上,一定曾经长满这一类的海岸植物吧?我想当那一群人刚刚开始在这树木底下搭建他们时小木屋时,一定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停留,以为不久就可以离开,所以才会盖得这窘迫和杂乱无章的吧?”

席慕蓉喜欢将某种花的特性和某种类型的故事相结合。虽然,花在故事之中,可能只是扮演物的静的角色,却占有全文重要的地位。如在《有一首歌·花的极短篇》,席慕蓉写下一对男女的故事,因昙花的绽放而开始,随着昙花的凋落而结束。

“好多年以后,每次闻到相同花香,女孩都会想起那个在月亮底下把昙花摘下的少年,他们从那夜以后就没有再见面。他不应该送她一朵昙花。听人说,那是一种不幸的征兆。”

以故事形态表达出席慕蓉对花的感觉。花同时也扮演着触媒的角色,对于读者而言,即使不曾经历类似或相同的情境,也可藉着席慕蓉笔下所营造的气氛,有了更深的感觉,有着身历其境的感觉,或许这也是席慕蓉作品始终被喜爱的因素之一。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最钟爱的事物,席慕蓉特别钟情于荷花。她画荷花,也写荷花。不过,她很少单独的赞美荷花,她总是把荷跟人相连,或者藉由某件事情带出荷花。在文学的批评上有所谓的‘文如其人’的说法,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环境与作品的文风表现之间的关系。探讨此现象与席慕蓉的关系,可以从席慕蓉的生活环境及成长过程之中寻得解答。

席慕蓉出版了一本完全以写荷,咏荷为内容的书,名之为《信物》。这本书的内容是用以席慕蓉的文章和针笔画来交叉营造全书的气氛,显出对荷花的赞颂与热爱。不仅客观仔细的写景,也主观的写情,使整个作品呈现情景交融的感觉,物我合一的情境。

(二)搭配颜色的运用

同时作为画家的席慕容,在文中形容花的色彩,也较一般作家更为敏锐细腻,使得作品有更鲜活的感觉。其意象的建构有大半是建筑在颜色的使用上,呈现给读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体画面。

慕蓉利用颜色搭配花卉的描写,将所要传达的抽象意念,明确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非常容易进入席慕容所要表达的情绪之中。
编辑本段 回目录 席慕容 - 内蒙情结
《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
席慕容的蒙古族名字全称为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虽然并没有在内蒙古草原生长,但她却是在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中成长的,5岁以前的席慕容还会讲一口蒙古语。生于重庆的席慕容,少时由于处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一直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了台湾。

《古诗十九首》是席慕容接触到的第一本诗歌读物,里面有许多寄托乡愁的诗句,如“思乡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从此,淡淡的乡愁与思念故乡的情绪与席慕容结缘。席慕容便在日记上,通过写诗来平衡内心世界,乡愁成了她内心世界的一个深深的烙印与情结。作为一位画家、诗人,席慕容把自己的乡愁写在了诗里,画在了画上。

在她的许多作品里都包含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甚至在作品底色上都能看到草原大漠的影子。一片沙漠上,一棵树留下它长长的影子,那是在故乡才能看到的场景,而席慕容在从未去过家乡时就画下了这样的油画。一位旅居台湾的蒙古族老人看了她的画,用不流利的汉语说:“这好像是我的老家。”

1989年8月22日,席慕容首次回到内蒙古。此后,席慕容身居台湾却以每年一至四次不等的频率回到内蒙古草原,足迹踏遍内蒙古草原。

1989年的故乡之行,可以说是席慕容创作生涯上的分水岭,那个带点忧郁、孤独的、写《七里香》的席慕容,再也回不去了。回到台湾,她闭门创作,三天两夜写出一篇五六千字的散文,这种生活整整过了一年。一年中,她推迟了所有的画展,取消所有其他的计划,专注写她前往内蒙古的感受。
席慕容说,在踏上草原的最初十年里,她伤心,害怕。草原被破坏、沙化严重,移民太多,草原文化渐渐消失。然而,在最近的三五年里,她变得乐观起来。“万物有灵,众生平等”是席慕容一再重复的话。“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他人的文化。每个人应该尽可能地保存自己族群的文化特点,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参考资料:《诗人席慕容释放内蒙情结》(《新民周刊》)
席慕容 - 代表作品
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50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

散文和诗歌作品有:《贝壳》、《无怨的青春》、《七里香》、《时光九篇》、《在那遥远的地方》、《河流之歌》、《有一首歌》、《三弦》、《写给幸福》、《我的家在高原上》、《山月》、《禅意》、《如歌的行板》、《如果》、《一个春日的下午》、《历史博物馆》等等。

《一棵开花的树》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参考资料:《席慕容诗集》)

《七里香 》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参考资料《席慕容诗集》)
席慕容 - 他人评价

评论家沈齐认为,对“席慕蓉诗歌现象”的重新解读,旨在对整个常态诗歌写作的重新正名与定位。长期任运不拘、一味移步换形的中国新诗,正在逐渐清醒中认领一个守常求变的良性发展时期,而常态写作的重要性,也正日渐凸显。从这一观点重读席慕蓉,便可读出一点尴尬中的启示——市场将前卫姿态由主流推向边缘,时代又将一抹“边缘光影”推为市场的热点;市场无罪,时代无常,席慕蓉只是被动充当了大众诗歌选民们的“最爱”,并无意中开启了人们对常态诗歌写作价值的重新认识——而在这一价值领域中,席慕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并非错爱与误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5
其诗、散文极出色,多写爱、亲、友情和风景。溢满对美的向往。《一颗…的村》堪称绝美。相映交叠而开的结白兰花,焕发醉人色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