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题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

简述题简述题简述题

(1)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革命和其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IT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1)在产权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种资本社会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企业股权的分散化,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将其称为”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甚至叫做”人民资本主义”;(2)允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随着企业股权分散化和职工持股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职工与企业主联合决定企业经营方针的“联合决定制度”。可见当代资本主义在缓和劳资关系方面的确有所调整;(3)在分配关系上进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介入个人收入分配,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3)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推进下,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4)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劳动者主体。教育培训的加强使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为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占人口约40%—50%的中间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由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等群体组成,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以接受相当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总之,由于阶级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5)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随着冷战结束和IT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全球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联结在一起,使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准确、快速传递,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技术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体系和生产与销售的二元化趋势,决定了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格局。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凭借其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地位,向全球扩张。

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重视国际调节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近年来国际协调与合作明显加强,协调的有效性也不断提高,对于缓解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的认识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2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

难点

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解决,从70年代初起,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发展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经济改革。总结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表现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阶级关系、经济全球化趋势等方面。

本课的引言首先对二战结束之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做出说明,为谋求经济快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各国纷纷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因而资本主义发展在战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建议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美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的曲折过程。第二,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经过了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发展历程。其中,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形势,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但客观上,也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自己的政策进行调整,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这一切都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1)美国经济的发展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其经济发展可说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战后初期至90年代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分成几个阶段,并找出各阶段发展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规律性。

①战后20年的黄金时期

二战以前,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工业国,但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尚未取得绝对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削弱欧洲的同时,却使美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富有、更强大。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世界上鹤立鸡群,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据1948年统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4%,出口贸易占32.4%(1947年数字),黄金储备占74.5%。在此基础上,美国出现了经济繁荣。从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期。因此,这20年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凭借巨大的经济优势,美国在大战后期开始谋求世界经济霸权的地位。随着市场的扩大,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第二,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障社会的安定。第三,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②经济的“滞胀”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在石油危机的诱发下,1974~1975年爆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过后,没有出现繁荣。加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形成了“滞胀”局面。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滞胀”是“停滞膨胀”的简称。通常出现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而引发的,它导致价格下跌,企业破产倒闭,资金周转不畅,信贷萎缩。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扩张的新特点。“滞胀”的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止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于是,“滞胀”成为困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症。美国不断寻求解救危机的对策,但似乎都未见成效。这种情况直到80年代初,里根上台后,才稍有改变。

③经济复苏和繁荣

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是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加大改革力度的结果。

1980年11月,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他在1981年2月5日晚对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指出,美国经济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两位数字的通货膨胀率、失去控制的政府开支、高失业率和低生产率。因此,里根的复兴经济计划的四根支柱就是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紧缩通货。里根的计划,采纳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到资产阶级广泛关注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精髓,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198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回升,美国回升的势头最快、最大。到里根执政的第二个任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的局面。但即使如此,美国财政赤字还是难以削减,由于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使美国国债总额有增无减。

90年代,克林顿上台以后,美国政府吸收了一系列新经济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在此期间,美国充分吸纳世界尖端人才,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特别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罗斯福新政的改革内容,并与里根的改革、克林顿的改革加以对比,寻找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2)西欧经济的发展

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纳粹德国对欧洲的无情掠夺,以及以德国为工业中心的分工计划,严重破坏了欧洲历史形成的经济结构。经历战争浩劫的西欧各国呈现一派衰落破败景象。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恢复和重建国家经济生活的艰巨任务。但经过战后初期的重建和调整,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并超过了战前的水平。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①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建议教师对一些历史概念作出解释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解答过程中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西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第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的重工业在短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美援使西欧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进出口贸易稳步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复兴。第二,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社会改革: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政策调整: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稳定持续的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建议利用插图《美国国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讨论》对“马歇尔计划”作出说明:“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是战后初期美国“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因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先提出而得名。主要内容为:美国拨款10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复兴”战后经济,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对等基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等。英、法、意、联邦德国等十七个西欧国家接受了这些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订了双边协定。计划原定期限五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国宣布提前结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计划》。

②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战后德国政局比较稳定。二战后,占领当局鼓励联邦德国建立民主政党取代法西斯政党,在德国实行政治改革。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二,实行非军事化。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的原则,战后德国实行非军事化。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第三,政府扶持工业的政策。德国原有经济基础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潜力,尤其是劳动者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得到了合理运用,促使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发展经济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第四,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确保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五,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并能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对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第二目“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与二战前相比,从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当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正确地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时代“改革”这一主题和特征,具有积极意义。建议教师补充“凯恩斯主义”“供应学派”“货币主义”等经济理论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和。第二,在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足的物质条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以缓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第三,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三大产业的比例有了变化,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金融、商业和服务等部门的比重不断提高。

对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这些变化有其根源,受客观规律支配,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地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但是,这些变化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建议:组织学生展开“自学讨论”,利用【探究学习总结】中的“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怎样认识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引导学生完成本目学习。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对于本课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美国航天发射中心》、《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和《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的汽车工厂》,结合对引言文字的阅读,请学生思考后作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战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首先由教师介绍美国的经济发展概况,解释相关概念,比如“滞胀”。引导学生从经济体制、科技革命的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面去探讨经济发展的原因。接下来的“西欧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联邦德国迅速崛起的原因”部分,可以交由学生讨论自学。

最后一目“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的最明显特征是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什么积极影响?它可以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吗?战后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如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哪些方式对社会财富分配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有没有消极作用?产业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调整?

最后的小结: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否能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其制度固有的矛盾?引导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形成完整的认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时,将罗斯福、里根、克林顿三位执政时期对美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总统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列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领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人物罗斯福里根克林顿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紧缩通货。增加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减少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开支。案例二在组织学生讨论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为学生补充一些经济学派理论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理论支撑:

凯恩斯主义——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脱颖而出,享誉世界。凯恩斯抛开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需求或总收入与消费和投资总和的平衡关系,从而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所谓的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他还把心理因素引入经济研究之中,指出由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社会有效需求往往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即生产水平),从而造成“非自愿失业”。为了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藉此扩大总就业量。“有效需求”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凯恩斯这一理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的结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新政”中得到了印证,或者说它对罗斯福在大萧条时期迫不得已采取的非正统措施提供了理论上的认可。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一直在资本中义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直到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各种新兴经济理论才应运而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