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名言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参考资料:http://www.gaopeng.com/txy/blog/xsoblog/more.asp?name=yuqi&id=22831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9
我的空间 写新文章

上传新照片

选择模板

选择主页类型
8715075 9 | 我的消息(0/1)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百度空间 | 退出 昔日英雄强国梦,重铸中华民族魂!走过战火硝烟,撼动世界风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辉战斗历程。鲜红的八一军旗是旗帜,更是荣耀!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赞 美 老 师:名言警句故事精选2007年09月10日 星期一 19:47
各位,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来了,让我们欢庆吧!!!

尊师 敬师 赞师名言

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圣人无常师。 -----韩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 -----鲁迅
一个好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老师的错误,但是恭恭敬敬的保持沉默,因为正是这些错误对他有所裨益,使他走上大道。 -----屠格涅夫

给老师祝愿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曰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每年,我把第一缕春光和贺年卡一起寄给您;我亲爱的老师,愿春天永远与您同在!

园丁--崇高的称号。看那枝头绽放的鲜花,是您辛勤的汗水灌浇。祝福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曰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用满天彩霞谱写颂歌,用遍地鲜花编织诗篇,也表不尽我们对老师节曰的祝贺!

“桃李满天下”,是教师的荣耀。--值此曰丽风清、秋实累累的园丁佳节,敬祝老师康乐如意,青春永葆!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曰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献给您。

敬爱的老师,您的谆谆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康乐、如意!

我们从幼苗长成大树,却永远是您的学生。在您花甲之年,祝您生命之树常青。

您因材施教,善启心灵。我们捧着优异的成绩,来祝贺您的胜利!

老师,祝您教育的学生,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老师,您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愿所有同学的心扉都向您敞开。

愿我这小溪的乐音,永远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响。

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仰 慕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您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眼前;您是品行人格,永远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唯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名称,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即使我两鬓斑白,依然会由衷地呼唤您一声――老师!在这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面前,我永远是一个需要启蒙的学生!

在生活的大海上,老师,您就像高高的航标灯,屹立在辽阔的海面上,时时刻刻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航程!

毫不吝惜地燃烧自己,发出全部的热,全部的光,全部的能量。老师,您像红烛,受人爱戴,令人敬仰!

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还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您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

您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洒湍流中的踏脚石,是雾海中的航标灯――老师啊,您言传身教,育人有方,甘为人梯,令人难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清〗郑燮

致 谢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曰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往曰,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思 念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老师,我怀念中学时代,怀念母校,怀念您……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回到学生时代――亲爱的老师,多么想再聆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

别后,漫长的岁月,您的声音,常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的心田……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走着,走着,不断地走着。当我疲惫懈怠时,记忆中就会浮起您坚定的面容,坚毅的声音,坚韧的精神。老师呵,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

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老师,离别虽然久长,而您那形象仿佛是一个灿烂发亮的光点,一直在我的心中闪烁。

今天,我在遥远的地方,把您给予我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里。

服饰依旧,容光依旧。您那熟悉的板书、熟悉的声音,将我们的思绪牵向往昔的学生时代。哦,老师……

怀念您,亲爱的老师!在我心中珍藏着您明眸的凝视,它们像两眼清泉,永远奔流在我的心谷……

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

赞 颂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感谢师恩的小故事

(1)身患癌症仍上完最后一课 孟二冬倒在支教讲台

最后一课学生们为他而落泪

2004年4月26日,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教室里,138个座位座无虚席,这堂课的内容是《唐代文学》,主讲者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这是他在新疆支教的最后一课。

“像往常一样,孟老师走进教室时的精神还算饱满,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出他身体的不适。”一名听课学生后来回忆说。

实际上,此时孟二冬喉咙里的恶性肿瘤已经跟乒乓球那么大,强烈挤压着他的气管神经。

开始上课了,孟二冬的嗓子变得越来越沙哑,并不时伴着阵阵深咳的声音,直到脸色憋得通红。“同学们都知道,孟老师是强忍着病痛在讲,很多同学的双眼里此时也流出了泪水。”一位新疆籍的同学回忆说。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孟二冬最后嘱咐同学们的一句话。“当时教室里非常的安静,为了能讲出这句话,孟老师喝了口水。他咽水时发出的声音,同学们甚至都能听得很清楚。”有同学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那堂课后,孟二冬被扶出了教室。在走下讲台时,他甚至不忘向同学们最后道别,但那时,喉咙已经再无法让他吐出一个字。

新疆支教赢得师生共同赞誉

2003年非典期间,孟二冬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期满后,回到北京大学。回国还不到一年,当教研室负责人找他商量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的事儿时,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支教任务。2004年3月1日起,孟二冬来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进行为期8周的支教工作。

“在新疆的支教任务很重,首先要带课,培养青年教师,还要开一定的学术讲座和科研项目。在新疆所有的时间都排得很满。”和孟二冬一同支教的北大教授方新贵说。

孟二冬在石河子的支教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并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孟老师每堂课都提前几分钟开始。他的板书很有特色,只要是文言文,都自右至左竖排板书,行书字迹潇洒流畅,两节课下来,孟老师写的板书至少有20个黑板。我们惊讶于孟老师的谦和,更佩服孟老师的博学,从他的身上看不出一点名校教授的傲气,孟老师很少以优越感的口气提到北大,也并不刻意回避。”学生欧阳超在自己的日记中曾这样记录自己对孟老师的印象。

2004年3月8日,孟二冬到新疆支教的第二周,他的嗓子开始沙哑。“开始孟二冬以为自己是咽炎,我就时常给他一些治疗咽炎的药。”方新贵接着告诉记者,在新疆支教期间,有次他们几个老师外出考察,夜里他和孟二冬睡在一个房间。当时孟二冬已经咳嗽得很厉害,他怕自己的咳嗽声打扰了别人休息,就整夜用被子捂住自己的脸,尽量把自己的咳嗽声降到最低。

课堂上,同学们发现孟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后来只有借助麦克风才能讲课。直到4月17日,在老师们的再三要求下,孟老师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立即给他做了“禁声”的医嘱。可是,第二天他又站到了讲台上。

就这样,孟二冬忍着难以忍受的病痛,坚持完成了每周10学时的教学任务,一直讲完了最后一课。

一年半经历三次手术坦然面对死神威胁

在孟二冬讲完最后一课的第二天,他就因咳血住进了医院。2004年5月2日,孟二冬被送到北大医院第二住院部,并被检查出气管上长了一个四五厘米大的恶性肿瘤,成年人正常的气管直径约为2厘米,但孟二冬因为食道肿瘤的压迫,只剩下不到0.5厘米的缝隙,一咳嗽分泌物就会把气管堵死。由于患处部位过深,又极易出血堵塞气管,手术风险极高。

2004年5月4日上午,孟二冬被推进手术室。经过12个小时的手术,孟二冬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年底,检查发现孟二冬出现癌细胞扩散。去年1月,北大医院为他进行了颈部淋巴手术。9月,孟二冬的癌细胞又转移到左脑。北大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鲍圣德教授亲自主刀,为他进行了开颅手术。就是在死神的一次次频繁“光顾”下,孟二冬在去年暑假,竟然报名学了车,一个月后,他拿到了驾驶执照。“孟老师很想等天气好了,开车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他的博士生李占召说。

同事杜晓勤去医院看孟二冬时,他正坐在床边看一本《食管癌的食疗》的书,并说:“我知道很多人患了跟我一样的肿瘤,因为配合医生的治疗,现在都活得很好。”

“孟老师平时就喜爱运动,手术后他还偷偷跟我们踢过两场球呢。”孟二冬的一个学生透露说。

在很多孟二冬学生的印象里,他们的孟老师总是身穿运动衣,面露微笑时的样子。

(2)红烛之光,照耀在大山深处

他因为淳朴的“一念之差”一留就是35年

35年前,汪来九从徽州师范毕业分配到毛田小学。到校那天是个雨天,土坯房教室到处漏雨,脚一踩一摊泥浆,十几个孩子都像“泥娃娃”。晚上,汪来九坐在煤油灯前,孤独和委屈袭上心头:“不行,我要离开这里”。但是,一想到那些“泥娃娃”,他犹豫了:我嫌条件差要离开,别人也要离开,没有老师孩子们怎么办呢?“还是留下来干几年再说吧。”淳朴的“一念之差”成了汪来九的最终决定。

留下来就要好好干工作。土坯房漏雨透风,木料生了白蚁,随时可能倒塌。汪来久带着孩子们在“公屋”内、农舍里进行“打游击”。直到1991年,学校才有了自己的校舍,最大的一间是教室,另一间做活动室,最小的一间里面半间是办公室兼卧室,外面是器材房和阅览室。因为比别人更知道教室来之不易,汪来九当起了“兼职泥瓦匠”。一到阴雨天,他就瞄着房顶,看看屋瓦的接头处漏不漏雨,发现漏雨赶紧做上记号,天晴及时维修;学校在山坡下,门前易受雨水冲刷,汪来九带着孩子们用石块沏起30多米长、1.6高的石坝,铺上阶梯,不仅避免了水土流失,还为学校增添了小操场。

一天天过去了,汪来九在教学工作中找到了自己。这期间,领导不止一次提出调他到中心学校,汪来九都婉言谢绝。2003年暑假,山里的学生不知从哪里听说他要调走,孩子们哭了,商议要“造反罢课”。家长们纷纷来到中心学校希望留住汪老师。后来,还是汪来九出面辟谣:“你们放心吧,只要教学点不撤,我一定会在毛田干到退休!”

他的言行举止成为山里孩子的“镜子”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汪来九知道,学校的真正魅力在于能让孩子养成系统的好习惯,在“教学点”里,自己就是孩子们成人道路上最重要的“镜子”。

作别人的镜子,就要具备比别人更高的素质。汪来九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已经到山外上中学的王均,说起汪老师,至今还感觉有点“怕”,因为汪老师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是那样认认真真。只要看到孩子的红领巾歪了,衣服扣子没系好,他就去给他们理一理,整一整;小脸脏了,他会立即打水亲手给洗干净。黑板上的板书,从来都是工工整整。就连教室后面的小厨房也是一尘不染,柴火堆的齐刷刷地。

汪来九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创造参加劳动的机会。维修教室,虽然脏活重活全都自己干,但他一定要孩子们留下打下手;每逢开学,汪来九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领着孩子们打扫卫生;每天放学,教室里再干净,他也会安排值日生整理整理房间和桌凳。平时,无论是在教室还是操场,看到纸屑、果壳,汪老师都会立即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老师要作学生的“镜子”,家长也要作孩子的“镜子”。每天晚饭后的家访是汪来九的“功课”。汪来九的家访学习不是唯一的话题,孩子的精神状态、头发该剪了,衣服要常洗洗……都在范围里。遇到家长这块“镜子”不正,汪来九也不客气。有一次春节后刚开学,他发现几个学生玩扑克赌硬币,一了解,是受了父母打麻将的影响。他逐一登门家访,直言不讳:“你们的坏习惯已经影响了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对不起孩子。”直到学生的家长远离麻将桌。

潜移默化,毛田的孩子衣服同样干净整洁,大大方方;乡里中学的老师都知道与毛田类似的学生学习习惯好、生活自立能力强。汪来九一言一行还影响着村民,乡里的干部都知道毛田的村民精神面貌好,文明守法,多少年没有一个人违法乱纪。

他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同样精彩的知识蓝天

毛田小学一般有一二十个学生,1到6年级,加上学前班,汪来九最多时同步进行7个年级的教学。为了保证每个孩子的学习效果,汪来九积极进行教学摸索,总结摸索出六个年级和学前班在一间教室内同时上课的“七级复式教学法”。复式教学把授课内容分为“动”和“静”两种,“动”就是老师讲课,“静”表示自习或作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动静相宜”。汪来九上课的教室里,需要一大一小两块黑板。大的一般划分出三部分,中间是一个年级的生词,右边是另外一个年级的生字,左边空着的部分是给做数学的年级预备的,而小黑板画上拼音格子,给低年级练习用。课一开始,汪来九会带着一个年级读课文,其他年级有的上黑板给生字组词,有的预习课文,有的做练习题,有的在黑板上解方程;一段时间后,授课轮转,汪来九会带着另外一个年级进行讲解,而他平时就物色培养好的小助手会给其他年级出题目,并一起练习解答……

汪来九还总结出复式教学“同年级合作,异年级合作,优困合作,干群合作”的合作形式,得到教育部和安徽省专家好评,称赞“是对目前基础教育体制的新的探索和尝试,对解决山区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很有启发意义。”教学形式的创新还得到实践验证,在每年全乡20多所小学统一测试中,毛田总是名列前茅,超过许多常规建制学校。

“山里的条件差,当山里的老师就要多努力去弥补差距。”汪来九为了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一片同样精彩的蓝天,时刻迎接着新知识的挑战。平时,过一段他总会抽出时间跑一趟县城,过去没有公路要走上一天,为的是买些新书给自己“充电”。新课程改革刚启动,大范围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开始,在汪来九的案头,《聚焦新课程》上面已经圈圈点点做满了批注。

他在35年扎根深山的艰辛中体验着幸福

毛田的大人孩子都说的出汪来九每天的“行踪”——早晨,他会站在操场边迎接每个学生到校,整好队伍,举行升旗仪式;然后,他与同学们一起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中午放学,他把几个离家远的孩子带到学校的饭菜先加热,再拾掇自己简单的午餐;下午,上完课他会带着值日生整理教室,遇到天气不好,他就送离家远的孩子,把他们背过溪涧送到家门口;晚饭后,他会家访、备课。村民朱爱子家在山坡上,居高临下。她一家人都知道,汪老师房间的灯总是全村最后一个熄灭。

生活在这种节奏里的汪来九十分辛苦,但他总是能感觉到付出的幸福:如今的毛田,多数家庭两代人都是他的学生,邻居间有了纠纷,家庭产生矛盾,只要汪老师一出面,问题都会烟消云散;谁家烧个好菜,有什么喜事,都会想起汪老师。汪来九的儿子汪承明曾跟着爸爸读小学,他记得在毛田读书比在妈妈身边还好:放学后不管到谁家,主人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给他吃,边上自己孩子因为吃不到气得直翻眼。幸福还体现在走出大山的孩子的牵挂,逢年过节,他们会记得寄张贺年卡;回乡探亲,也会到汪老师的小屋里坐坐。

周末的傍晚,汪来九会准时回到离学校将近5公里的家里,没通公路时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骑车需要三、四十分钟;一到家,汪来九会马上找到自己要做的活:给稻田打药,修剪茶树,多劈一些柴火……一年有大半时间住在学校,回家一次又总是匆匆忙忙,汪来九心中常常充满愧疚。但是汪来九很幸福,通情达理的妻子方秀姣,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即使是因为当时山里没有公路,没有电话,妻子分娩时和父亲病故时,他都是在学校,方秀姣也没有更多的怨言。更让汪来九幸福的是,儿子汪承明中学毕业后,放弃其他选择报考了徽州师范学校,现在也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汪来九的幸福还体现在工作的成功上:35年,毛田小学没有一个学生留级,没有一人辍学;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只有200多人口的小山村,走出70多名高中生、大专生和本科生……

“没有惊心动魄的创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我只不过是一名平凡的山村小学教师,但我感到幸福和光荣。”汪来九给自己的扎根深山35年作了这样的“自我鉴定”。正如一切伟大都源自于在平凡、普通中的积累,汪来九正是在大山深处从教的平凡之中,一点一滴升华着“人民教师”的高尚境界,就像默默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照耀在大山深处!
第2个回答  2008-12-18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列为最佳答案把
第3个回答  2008-12-18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位极人臣而众不嫉

有一次在唐代宗的时候,又同唐明皇一样天下大乱,新疆的回教联合西藏的回教造反,快要打到首都长安了,
皇帝又下命令叫郭子仪出来。当时他一支部队都没有,跟在身边的只有老部下数十个骑士,一接到诏命,他只好临时凑合出发,勉勉强强把没有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反正连退伍老弱都加以整编,也只凑了伍千人,去抗拒敌人十万雄兵。他到了前方跟随军的儿子讲,这仗不能打,我一个人去敌营,或许还有点办法。等他骑上马要走时,儿子一把拉往马说,爸爸你绝不能一个人去啊。郭子仪把马鞭一拿,朝儿子拉往马的手“啪”地一抽,去!就是说你滚开,我非一个人去不可。他告诉儿子,五千人打十万雄兵,打也是打败,不打又不行,我去死也只死一个人,如果一打,大家统统都没有了。郭子仪一个人到了前线,向敌人说,郭令公来了。敌人看见这么一个老头子,就问郭令公在哪里?郭子仪就把军帽一拿,又把身上的衣服解开,手上的武器丢下来,敌人一看,果然是令公。然后儿子不放心,带几百人的部队跟过来。郭令公回头把手一挥,你们滚回去。就一个人进敌营去了。进去以后,两个大元帅一拉手,又喝酒又什么的,几句话一讲,还打什么?就不打了。不止一次,多少次危急的时候,靠他化解了。当然,皇帝等天下没事了,又叫他回家。你要知道,朝中的文臣武将,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可是皇帝怀疑他,要罢免他时,他就马上移交清楚,规规矩矩回家,脸色都不会改一下的。等国家有难,一接到命令,不顾一切,马上行动。所以屡黜屡起,国家不能不有他。
他的一个很大的长处:肚量大。乃至在皇帝面前最红的有权位的太监鱼朝恩,用各种花样专门来整他,他都没有记恨,都包容了,最后鱼朝恩没有办法,派人暗地挖了他父亲的坟墓,他明知道是鱼朝恩搞的,也不动声色。这个就很难了,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结果皇帝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带兵几十年,士兵们在外面破坏别人坟墓的事情,我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那是果报,谁挖了,就不要问了。你看,有这样的肚量,量大福大。
史载郭子仪年八十五岁而终。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他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几十个孙子。家里的人口有三千,孙子叫爷爷好,他也不认得是哪一个孙子,反正小孩子来问好,他都点头而已。王府怎么进来怎么出去,他都搞不清楚。他生前享有令名,死后成为历史上富贵寿考四字俱全的绝少数名臣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