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质观与近代物质观

两者含义及对比!
急求! 答案详细者我会事后再给予加分.
拜托了

  仅仅在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发表不到50年后,实验工作者就发现原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由更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人们又发现,即使这些更微小的粒子也还可以再分割,原子的碎片变得越来越碎。这样一来,整个经典自然科学的宏伟大厦被动摇了。20世纪初物理学的实验彻底粉碎了所有实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观点,但是物理学家却不能把比较一致和有意义的概念固定下来:物质概念本身变得有问题了。原子和原子核裂变后出现的亚原子粒子的表现方式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固体,它们具有称之为“非局域性” (non-locality)的神秘的相互关联,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双重性质。

  到了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领域中的物理学家突然发现,物理实在变得非常奇怪而不可思议。时间和空间再也不是物质原子 (或牛顿的质点)相互作用的被动背景了,它本身也变成了非常复杂的实体,并与光子和电子相互作用,进入物理现象的结构中。对哲学家和具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而言,看起来似乎是物理世界本身非物质化了,用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话说,它已经变得更像云,而不是像岩石。量子力学抛弃了确定的运动轨迹概念,并把概率决定性引进了物质实在。从这时起,物质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神秘,客观实在在愕然的量子物理学家的眼前似乎烟消云散了。面对着自然界的难解之谜,由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领导的许多科学家决定暂时放弃他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独立本质的臆想:认为他们的观察客体仅仅是“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原子物理学家不得不服从这样的事实:他的科学仅仅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无限链条中的一个链节,科学不可能简洁地说出自然界‘本身’。”玻尔也同意他的观点,“物理学只涉及我们对自然界能说什么的问题。”根据A·爱丁顿的观点,物理学的永恒世界已经变成了影子世界。尽管有人建议不要考虑超越实验室观察范围的实体的本质,但有些物理学家还是在进一步冒险。他们猜想,用科学语言和“教科书”表述的世界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海森堡不无遗憾地说到德谟克利特哲学观点的错误,他说世界是按数学,而不是按物质和结构组成的;越过它们自身追问数学物理公式提供了什么是无用的。正如柏拉图在抽象的形式和观念世界中粉碎了爱奥尼亚自然哲学家的唯物主义那样,现在经典力学的决定论世界观在复杂的数学物理公式中也被粉碎了。

  科学家不仅不能认识作为多样性复杂现象基础的基本实体,而且甚至不能说这样的实体真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很清楚,无论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还是牛顿的质点,都不是物理实在的最终基础。物理学家E·魏格纳说得好,现代量子力学必须满足于讨论“观察”而不是讨论“可观察的”。物理学家可以描述他们观察到了什么,但是不可能把它们说成是独立于被观察而存在的实在。这种情况类似于《爱丽丝奇遇记》中的情况:物质粒子就像露齿而笑的猫,它们显露出笑,但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承担它们的笑。

  事情的这种状态并不是令人愉快的,而且决不会被每个人所接受。在实验室中量子的物理学家所遇到的谜引起了现代科学史上有关物理实验的本质的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深刻讨论。从1927年到1933年间,爱因斯坦和玻尔定期会见,交流对令人迷惑不解的观察现象的解释。爱因斯坦不承认基本粒子行为中似乎固有的那种奇怪的非决定性,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思想实验试图证明当时表述的量子理论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而玻尔则回击了超越实际观察范围的任何解释。玻尔指出,自然不仅在我们能够测量和观察到什么上,而且在我们对自然界无任何歧义地说些什么上,都加上了绝对的限制。

  惠勒的观点与玻尔和海森堡的观点接近。他认为,当说到粒子时我们再也不是在处理客观的,独立于观察者的实体了,在显示它们发射时被观察到的和被接收到的之间,人们没有任何基础说粒子是什么和粒子正在干什么。用惠勒自己的话说,在被观察到的和被接收到的之间出现的东西是一个“巨大的烟龙”,在粒子发射的地方龙的尾巴是清楚的,在它咬住检测器的地方龙的嘴也是清楚的,但在这两者之间的身子却是“烟雾”,什么也看不清。量子现象真是这个奇怪世界上最奇怪的东西。

  今天的量子物理学家已接受了这种最奇怪的现象——按它们的方程做人们希望它们做的事。通常,如果研究涉及到主要公式的有效性的话,物理学家并不冒险探索更实在的东西。事实是,在经过了约70年的研究和探索后,量子力学理论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使人烦恼的不解之谜:任何健康的心灵所能接受的作为独立于观察者的实体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一方面,量子力学理论不能描述作为客体中的要素的那些熟知客体的基本组分。这就是说 (在常识认为是不可想象的),概率性的实体可在一个以上的位置上同时出现,根据我们问什么问题和我们与它们如何作用,它们可能是波,也可能是粒子。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理论也不能一般地解释关于我们自己和世界的最基本的直觉:时间的不可逆性。

  总而言之,尽管在物理世界的小范围结构中量子物理学在计算过程上取得了无疑的成功,但处于那个世界中的实体仍是模糊的,仍由现实中不可想象的数学形式来描述。这些对计算目的来说也许是足够了,但对于了解其意义来说是不够的。显然,量子理论在本质上仍不完善,因此量子世界的主要理论家还没有成功地对这一问题作出清楚地回答:“什么是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在全面总结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基础上,对世界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客体,它们各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现代科学根据对宇宙射线的研究,以及对陨石和从月球上取来的岩石的分析,证明了人类居住的地球和观察到的其他天体一样,都是由同类的化学元素:氢、氧、氮、碳、磷、钙、铁等构成的。宇宙中的其它天体及周围的东西和地球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非物质的神和上帝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论证明,自然界中无机物和生命是统一的。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生命的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生物大分子系统。现代复杂的生物界是由以前少数原生生物通过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由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经过上亿年的漫长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例如,人们要燃烧取暖,必须有燃料存在。煤可以燃烧取暖,石头却不能。人们不能用想象出来的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燃料来取暖,也不能想象石头具有可燃烧的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例如,由于缺水,我们实行“南水北调”工程。长江的水具有满足工农业和人畜用水的属性,而渤海里的水没有满足工农业和人畜用水的属性。我们就是依据长江水的属性,才把它调来。水有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实施“南水北调”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否则,就不能成功。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物质关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的关系。社会的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再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狭义的形而上学
  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
  广义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基本内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柢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细胞" 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认识是辩证过程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大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不可穷尽中国解放前后均采用此体系,只是解放初期苏联专家采用过斯大林简化的体系。
  如果我的回答够全面够完整够详细使你够满意的话,请采纳我的答案吧!不要辜负了我的苦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3
物质观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极不发达,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直观,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实物。例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提出水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样,水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物质。后来有些哲学家把火、气、土、风等具体实物当作物质。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实物当作物质。(2)近代唯物主义在生产和科学发展了的条件下,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之砖”,认为整个宇宙大厦就是由原子堆砌而成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这样,他们就把原子等同于物质。(3)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不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实物,那怕是最微小的实物原子。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2.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是什么? 答:(1)机械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它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将原子等同于哲学所讲的物质。这同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表现在它不是凭直观把某种实物当作物质,而是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在当时所发现的最深层次的原子当作物质。(2)机械唯物主义这种物质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它认为原子最主要的特性是不可人性,原子没有广延性,是不可再分的。第二,它认为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是永恒的。第三,这种理解仍然没有解决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把哲学上的带有普遍性的物质同具体科学的物质结构混为一谈。由于以上缺陷的存在,这种物质观经不起科学发展实践的考验。 2.3.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哲学意义? 答:(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提出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哲学意义。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科学的发展,原子核、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决不是什么“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推翻了;而是打破了以往人们对物质认识的界限,原子核、电于尽管是比原子更微小,但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仍然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因此,被推翻的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凭主观意识把世界非物质化的唯心主义。自然科学的成就证明和推进了唯物主义。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从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一层面对物质给予界定,揭示了物质的第一性和根源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就是说,当我们把多种有形的、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各自的特点都撇开了,仅仅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点即客观实在性。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事物不同,它不是感性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它是共性与个性、普遍和特殊的辩证统一。 2.4.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答:(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不仅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直观性,而且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这一特性只会被科学发展的成就所证实,而不会被推翻。因为无论现代科学发现的200亿光年的宏观宇宙还是揭示夸克幽禁的微观世界,它们都必然具有客观实在性,否则就不存在,就不能被发现。(2)以往的物质定义都未能正确解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特性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它离不开各种具体的实物,但它抛弃了每一种实物的质的差异和特殊性。这样就把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辩证地统一了起来,这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未能做到的。(3)以往的物质定义都没有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意义上去界定物质,因而不能揭示物质的第一性和根源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高度揭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感觉,但又可为人的感觉所感知和反映,这样就既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和根源性,又坚持了物质与意识的同一
回答者: tripleh7 - 魔法师 五级 5-30 13:37

马哲对“物质”的解释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挽救了唯物主义。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这一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但是每当唯物者提出这些东西时,唯心主义就继续追问:“这些万物之源又是怎么来的?”这时唯物者都陷入被动局面。包括牛顿在解释地球转动的最初动力时无法找到具体东西便解释为“上帝之手”的推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的解释并没有把万物之源定为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以“客观实在”作为说明,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本来就存在的,没有“从哪来”,也没有“到哪去”。换句看上去不太讲道理的话就是说:“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它本来就有,就在那,没有理由。”这种说法使唯心主义无法反驳,使唯物主义确立了其地位,也让唯物主义深入人心。
回答者:卍般若波罗蜜卍 - 童生 一级 6-8 00:09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83037821

第2个回答  2008-12-16
物质观分为科学物质观和哲学物质观两种形态。近代科学物质观分为原子论和以太论两大派别 ,近代哲学物质观主要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时空等方面进行论述。现代科学物质观在物质可分性、物质与时空、物质的自组织特性与真空的物质性等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哲学物质观可分为实践论物质观、有机论物质观与整体论物质观。近代物质观具有明显的预设主义特点 ,而现代物质观具有一定的相对主义特征物质观可以分为科学物质观和哲学物质观两种形态。从科学的角度看 ,物质观就是对物质的起源、组成、发展、运动和变化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从哲学角度来讲 ,物质观就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对科学物质观进行总结概括。近代科学物质观主要指近代西方的科学物质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从哲学的高度对近代科学物质观进行了抽象和概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物质的认识逐渐加深 ,科学物质观和哲学物质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本文在简述近代物质观的基础上 ,对现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物质观的变化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