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作文和日记

说点具体方法

要想写好日记,完成这篇习作,首先应该明确以下问题:一是要明确什么是日记。因为只有明确了什么是日记,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写些什么,怎样写。
简单地说,日记是我们一大生活、学习活动的记录。只要把自己在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选择其中最有意义的记录下来就是日记。也就是说,日记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事物,也可以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事情。
学生:老师,我明白了。只要把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就是日记对吗?
老师:这只能说答对了一半。我们还必须明确写日记不是记“流水帐”,要注意选材和剪裁。每天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事情会有很多,得到的新印象、新感受、新经验也很多,有不少也很有意义,都是写日记的素材。但是,一篇日记不可能把所见和所感的事全部写进来,一定要有所选择。只应写当天感受最强烈、体会最深刻,对自己教育意义最大的事情,而其余的则可略去不写。否则,日记就会臃肿驳杂,中心不突出。
学生:老师,日记的形式只可以写人记事吗?
老师:不,日记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写心得体会、写人记事、杂感评论、写诗作文、摘抄摘录……都可以。日记的长短、体裁都不受限制,最
适合于中低年级学生写作训练和片断练习。
学生:老师,这么说写日记还有很多的好处了?
老师:是呀!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日记检查自己学习、思想进步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思考、提炼素材、选词炼句来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另外,一篇日记也是一篇小作文,写日记还是提高我们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呢。除此之外,日记还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是我们写作的材料库啊。
学生:老师,听您这么一说,我们对写日记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一定把这篇日记写好。
老师:好,但是你们不仅要写好这一篇日记,还要坚持做到天天写,日日记,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这样就一定能写好日记,提高写作水平。但是,还有一点要提醒你们,在动笔写日记前一定要复习一下日记的书写格式。日记的书写格式与书信的格式不一样。书信是把日期写在正文后写信人姓名的下面。而日记则是把年、月、日写在正文开头的上一行,然后还要写上星期几和天气情况,这样便于日后查考。另外,动笔写日记时,要认真思考一下,把自己一天生活、学习活动情况梳理一遍,确定好日记内容,简单列个提纲,然后再动笔去写,这样就不会在层次重点上出问题了。写完后还要认真修改一下,看看格式是否正确,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是否遗漏;看看日记内容选择的是否有意义,书写的是否具体、生动,以及有无错字病句等。
学生:老师,谢谢您的指导,我们一定坚持写好日记。
日记,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和写作形式所限的文体。主要是作者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拘形式地记下来。日记的材料从我们生活中来。

日记的方式灵活,小型多样,可记叙、描写,可说明、议论,可写景、状物,也可记事、抒情,从夏夜的星空,热闹的街市,路边的花草,小鸟的啼唱,人们的音容笑貌,起居饮食,学习,劳动,都可以作为日记的内容。

写日记,一要勤于观察,持之以恒,养成观察的习惯;二要善于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要善于思考、富于想象,通过观察,开拓思路,提高观察能力,逐步提高作文水平。四要写真情实感,反对虚假,这样,就能培养我们诚实、朴素的品德。

写日记是学习作文的一种基础训练,这种训练多了,就能解决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问题。由于平时注意观察、记录,积累材料,到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笔了。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的作者孟伟哉同志从一九五一年赴朝鲜抗美援朝前线后一直坚持写日记。他总结了四点体会和经验:一是锻炼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锻炼了观察能力和养成了观察习惯;三是丰富了语汇;四是养成了拿起笔来就写的习惯。这些体会和经验,说明了坚持写观察日记的好处。

观察有观察图画和观察生活两种。在低年级,主要是观察图画,到了中年级,就逐渐由观察图画过渡到观察生活。观察生活又可分观察自然和观察人的社会生活两个方面。小孩观察生活,是从观察自然开始的。

观察,就是仔细看客观事物和现象。观察本身包含着看和想。也就是说,不但要求看得仔细,看得真切,还要看得出道理来。要能看出道理,就要学会动脑筋,认真思考。所以,观察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这里给你们说个世界上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注意观察的小故事。

法布尔小时候,喜欢观察昆虫。他常常蹲在一旁,静静地观察蜘蛛如何结网,如何捕食飞虫。他一边观察一边想:为什么蜘蛛网能粘住飞虫,而蜘蛛自己却不被粘住呢?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法布尔想出一条妙计:他把蜘蛛轻轻地捉下来,用去油的溶剂把蜘蛛的脚“洗”过,再把蜘蛛放回蜘蛛网上,蜘蛛果然被粘住了。蜘蛛的奥密被发现了,法布尔是多么高兴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才能使我们有所发现,才能培养我们各种兴趣,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鼓舞我们进一步探索大自然的奥密。

观察要有方法,要注意先后和层次。

一、要由静到动。无论观察什么事物,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习作例文(一)《虾》先写“这虾有六条腿,两只大夹子。红红的身子足有三、四寸长。”接着写了虾的动态:“我逗其中一只,它就把夹子举起来夹我,连身子都立起来了。有时候它跌了个仰八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二、要由远及近。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掌握远近观察到的不同景物。如《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先写“我远远望见……”(远),再写下了汽车,我们登上大坝。……”(近),再写“我望着一条条伸向远方的高压电线出神,……”(近)要的,这就是运用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两种方法来写。《海滨小城》先写浩瀚的大海,海天交界的水平线,再写海上的帆船、军舰,接着写海边的沙滩,城里的庭院、花园、街道,是由远及近一层层写来,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三、要从整体到局部。如习作例文(三)《我爱葵花》先写葵花的整体:“不像牡丹那样绚丽华贵,没有桂花那种扑鼻的清香,也不知秋菊姿态奇异,”然后分别写了葵花的葵杆、葵叶和花盘。这就是从整体到局部来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四、人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掌握了观察自然的方法,进一步学习观察人的社会生活就不难了。观察社会生活,要从自己身边开始,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自己比较熟悉的社会现象。习作例文(六)《爸爸戒烟》写得那么实在,那么真切,那么感人,说明小作者已经学会了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然后写成了观察日记。
考场作文是小学生在升级或升学的时候,对其作文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因为要求比较严格,一些小学生怕考场作文。其实,考场作文和平时作文一样,没什么可怕的,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一、要冷静,心理不能紧张
考场作文虽然和平时作文一样,但因为是考试,又是独立完成,身边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又不许参考什么资料,时间限制也严,到时就得交卷。又因为考场作文决定自己升级或升学的命运,所以一些考生往往临场产生思想压力,惟恐考不好,于是心理紧张,有些怯场。即使平时写得不错,临场也发挥不好,影响考试成绩。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考场上写作文,思想一定要冷静,要沉着应战,不能有太大压力或紧张情绪。这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先决条件。
二、要仔细审题,不能见题就写
写考场作文和平时作文一样,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再下笔,不可见题就写,以免跑题。审题的方法:
1.找准题目的中心词,明确写什么。
2.看清中心词有什么限制,确定作文范围。
3。理解题目要求,弄清注意事项。
考场作文除了正题以外,往往还有副题或注意事项,这些都要看清楚,要认真审题。
三、要注意选材,不能鸡毛蒜皮什么都写
选材时,可把与题目联系密切的事一一列出,或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来写,从而做到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 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 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欣�谘�埃�颐腔故蔷×堪逊?
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可以标个“与某某书”或“复某某的信”一类题目。考察写作的情况,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质的内容,然后编组成文,然后标题;作文课是练习,“备”应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学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会少拘束,敢放笔,多有机会驰骋,是有好处的。
课堂之外,凡有所写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与篇幅的长短无关。司马光等写《资治通鉴》,全书近300卷,是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不识字的凤姐编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绔续第二句,“开门雪尚飘”,都只是五个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篇幅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谓“写话”的说法。上面几段主张作文的范围应该扩大,是否可以说,作文不过是话的书写形式,说的时候是话,写出来就是作文呢?可以这样说,因为种种性质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说出来又可以写出来的。但那样笼统而言之,并不完全对,或并不时时对。有时候,口里说的,写下来却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诗《山行》,很喜欢,吟诵几遍,怕忘了,拿起笔来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写话,可不能算作文,因为不出于自己的构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报表之类也不能算。还有一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不检点,结果话“很不像话”,应该这样说的那样说了,应该说一遍的重复了几遍,应该甲先乙后却说成乙先甲后,意思含糊不清,等等,这样的话,除非小说中有意这样写以表现某人的颠三倒四,写下来也不能算作文,因为没有经过组织。这样,似乎可以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样认识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有较大的可能把课堂学变为随时随地学,因而会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较大的可能把与命题作文有关的种种胶柱鼓瑟的信条忘掉,

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

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二三知己,屡诟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惭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桥自题。”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4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练武功讲究套路,招式分明才能出神入化;写作文也须讲究套路,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我把自己写作的套路概括为六招,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招:勤收集并积累精彩美妙的字、词、句和篇章,充实自己的写作仓库。收集积累材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取自报刊书籍。可直接在报刊书籍上圈点画出对自己有益的材料,可剪报,可摘录,也可写读后感,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就如蜜蜂酿蜜一样,首先采集到一定量的花粉。二是取自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观察世界,你就会发现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小到身边的人和事;大到国内外发生的大事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积累的内容。为了取得更好的写作效果,还需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然后让这些酸甜苦辣自然地流于笔端,成为真实感人的文章。

第二招:加强练笔。练笔,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如果把日记本当成知心朋友,当成倾诉对象,把个人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轻诉于日记本中,日积月累,日记本越积越厚,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日记的篇幅变长了,文字表达变巧妙了,对生活的观察力和适应力也增强了。养兵千日——写日记,用兵一时——写作文功到自然成!

第三招:不断酝酿——构思,寻找突破口——灵感,然后下笔成文。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干柴,须有灵感的火花才能点燃;收集积累的材料如一大堆花粉,须经蜜蜂的酝酿才能成蜜;收集积累的材料也如一袋米,须经巧妇加工才能成为香喷喷的米饭。因此,酝酿——构思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整理取舍融合的过程,构思成熟自然会产生灵感——久积胸中之情迫切需要渲泄,不吐不快的瞬间冲动。有心者抓住这一闪而过的瞬间,下笔成文。

第四招:虚心求教,不断修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写好作文后,自己不满意,却看不出何处有瑕瑜,这就须另请高明——让旁人为你指点迷津。听了赞扬的话,权且当作对自己的鼓励;听了批评的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经常这样做,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然而,完全依赖别人修改自己的作文不是长久之计,自己学会修改作文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第五招:满怀信心地写作文。许多学生反映:看了报刊书籍上的文章,认为它们高不可攀,就对作文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也写不好作文了。我认为,这种思想是由于自卑心理和功利心理造成的。他们不知道发表一篇文章花了作者多少心血,花了编辑多少心血。假如自己写作文花了那么多心血,再经编辑润色一番,也一定能达到发表的水平。另外,写作文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文通句顺,结构严谨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我们不必拿那些发表的文章来衡量自己作文的好差,也不必因此影响自己的作文情绪。

第六招:整理收藏自己的日记、周记和作文。日记、周记和作文都是自己心血的结晶。若能把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日记、周记和作文分类装订成几本“书”,这几本“书”就是一部个人的奋斗史,就是一大笔人生财富,经常翻翻自己的习作,不断吸取自己写作的经验教训,写出来的习作才能胜人一筹。
第2个回答  2008-12-16
你的这篇作文我写过``我写的是 生活因愉悦而精彩`然后就是写什麽事情让自己愉悦``文笔劲量风采一点`让人一看就有想看的感觉`!最好搞个关於愉悦的题记哦`拟小标题也不错``其实并不难``只是你要有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哦`!小事也许也能震撼人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作文感悟`!

作文最重要的是 要有真实的感情流露 这点非常重要`
如果你是写的再平凡的基础上 只要有情用心 也能加分不少`
其实选材 看你作文的辨别力了` 对于不同类型的作文`我们要找到最好的材料`
一些题目 完全可以在生活中 仔细寻找的 有时候一些小东西我们都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来``这就是一些作家过人的地方`

关於具体呢 还是要培训的 我不能期盼说我给你说个秘诀 你马上就能写得狠好很具体`毕竟作文这东西要提高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短时间没有多大成效不要著急`会有效果的`对了 扩大词汇量是一好的方法 平时多看一点好的作文书`

那么你没写中心人物是什麽问题呢? 我告诉你
写作文做基本的三点是 真实的``是你自己的``小范围的`

像作文不是太好的人 不要到处吵或者编`你要写真真正正自己的
并且要尽可能的从小范围著手 不要写些空话大话 `写出自己的真感受就可以了 这么一说你应该懂 很多文章你都要劲量 突出 是"我" 当然也可以虚中有我` 比如说你写老师 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提高来衬托出老师的伟大`写自己是好的 但是不要离题目需要突出的人物 一定要记好 三个字 真 我 小`
我本来也是作文老提不高 但是经过老师的传授 我作文上升很快
可以说现在班上没人 比我作文水平好了`
关於写景作文呢 你主要写出景物带给你舒服的或怎么样的感受之外 你还要多添加一点"花纹"上去 这就是描写``描写 需要你有很大的词汇量
所以说都和我说的联系的很紧密

就怕你不坚持去写 如果你按照我的方法去一直写
作文提高 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了`

你还可以学习在作文里有独特的构思 不和人家雷同`
写别人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或者第2人称 劲量突显出自己的不同`
这样就加分很多了`
再你如果有精彩的开头和结尾 就更不错了
一般大型的考试 老师看的作文太多 就一般只看开头和结尾
中间只过一次 你好好把握吧` 说了这么多 真正要行动的要看你自己

等到你作文很好的时候 你会发现 写作文再也不是个让人头疼的事
你写的字数会随著你感情的流露而越来越多
你会有一种 想写的冲动 能够写的很多的`!!

lipeiwen68 亲笔著`
第3个回答  2008-12-14
没什么具体复杂的,多看书。
而且不要专攻一种。要多方面的,虽然是很老套的方法,但很管用。
学习人家文章的技巧,什么开门见山啊,前后忽应啊,乱七八遭非,应试教育的语文课上讲课文时都有说啊。多记记。
第4个回答  2008-12-14
o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