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

如题所述

不管联多长,它都要遵守三条规则:

1、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因此贴对联时一定要将上联贴在右手边。

2、上下联平仄相对,且一般情况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辞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联有多个句子,则需要采用曾国藩说的“调马蹄”手法。所谓调马蹄,是从骈文学来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顺序,再长也是如此。

对联从宋代开始流行,到明清两代蔚成风气。是中国古代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儿童到文人都喜爱的游戏。宋代的对联大多是单句五言、七言,就好像是绝句的一半,其格律也犹如半首绝句。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这种情况,尤其是孟昶的联,上句“新年纳余庆”还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明代以后对联越写越长,到清代更出了无数“天下第一长联”,互相比赛。

从孙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开始,到李善济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长联。现在可查到的最高纪录是清代钟耘舫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1612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1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谐

第2个回答  2018-12-31
对联未解决平仄之问题:
因为包括楹联学会的专家,及文化领域的教授,也还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 对联 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更无科学合理地解决平仄与词性之间产生的矛盾,也无科学依据证明平仄与音乐感有必然联系。
古人传下来的律诗对偶句,是以律加韵结合,使平仄交替起到有吟唱作用的目的;而此作用与谱曲也无关。
现今的对联 1、不须押韵,2、不吟唱,3、古韵已不再为今韵挡道。4、律和韵并不是一回事,不要搞混淆了。5、对联有很多种类型:楹联如春联、各种意境抒情联;另趣巧联、机关联等等。也有短联与长联之分,花样繁多,包罗万象,根本不是两种平仄交替就能解决的。(特别是平仄与词性之间的矛盾)。
关于平仄之争,一直存在。
主张对联按平仄上下联以“马蹄”式互替,它只是一种形式之格式。说它起到有什么与“音韵”或“抑扬顿挫”的作用?是无科学依据的。
有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有规则,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①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五角星”既不是方也不是圆!“八角”、“扁豆”、“香蕉”既不是方也不是圆!难道“不方不圆”你就可以不让它存在吗?
②不按规则就不是对联?那“规则”是人定的,并且《联律通则》有六相,但其中存在不足和有违逻辑的条款是可以纠正和取消的。平仄这一相(项)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也有违逻辑概念的,对用“字、词”有双重标准之嫌。如:(左右对上下。高对低。大小对老少。美对丑,好对坏。东对西。内对外。善对恶、等等,不可胜数);南对北可以,而东对西却不行?冬对夏可以,而春对秋却不行?!这是什么‘神’逻辑?!“东方红、太阳升。”这是经典的歌曲,怎么就不能成为音律美了??按照‘平仄论’这是三平尾+三平尾!是大忌+大忌?!因为这音律不美!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这如果你说:可以换字、换词,那么正是“双重标准”。正因为规则有瑕疵,所以,要忌这忌那掩盖漏洞!温室里的婴儿经不起风雨、经不起曝晒,所以要“忌”的条款就多了;健壮的成人要“忌”的就少得多。就是这个道理。不去认真研究此‘相’,有与“自然词”相悖的矛盾、与科学实践不相符的标准‘规则’去执行,是不可取的。不能有问题也不改正。尊重科学知识就得认真去研究,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伪。
按《联律通则》运用词性相同或相当、意思为正好相反、相对的自然“字、词”,你偏偏要让换?你不去质疑“联律通则”有问题,反而强行让人盲从,你还要懂一点科学与逻辑概念不?所以,联律通则应该制定得更加科学合理才行,才能长久传承。这一‘相’(项)有无皆可。
注明:此贴不针对任何人,只对《联律通则》中的瑕疵 问题。
主张出句就是所谓的‘联句’才行?这也是片面的。出句可以是“联”,也可以是“句”。
对联并不应是单单以上下联句一定要相关才是对联!也并不是一定要上句是联句的形式才行。对联是一对,而不是一句的关系。对联可以包括所有对偶!包括上下不相干的无情对!对联应该打破上下必须是所谓的有联系的才是对联。得分清它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区分它对句该不该‘联’。有的内容必须要上下联结合后,甚至得加横批后才能作为对偶联!它可以把无情对包括进来。一副对联你认为它没有联系,别人可能认为它有联系。它只是人为设想而已。因为对联内容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能只按一种想法就把其它的排在外。
说对联 就别去扯古“韵”、今“韵”了!因为对联无须押韵!更不要去扯有的“字”古今平仄兼有的,把韵与平仄字连在一起的古今之说,能证明它与词性的矛盾吗?不能。
改为以: 1、单字、单词、词组、短语、成语、短句之落字脚为节奏点。
其句子结构上下联须一致;即词性一致(相同或相当)。句型一致。
2、上联可用标点符号:(,;?!),中间分句可用:(,、)。
3、下联根据上联对句后使用恰当的标点符号。
4、如上联为(单句),可用可不用标点符号;但下联必须用标点符号。(以分清上下联)。
以更加科学、逻辑合理的规则来传承国粹,方显我中华民族的智慧!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

对联基本原则: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马蹄韵(又叫马蹄格),是以马蹄行进规律为喻,对对联格律的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30
对联很有讲究,除字词意工整相对外,还讲究读音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就出来了平仄问题。
对对子如果忽视用词的平仄,其他再好,仍会被行家笑话为“对联盲”。其实对联平仄很容易掌握。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以普通话的四声为标准。就是:阴[—]、阳[
/
]为平,上[
ˇ
]去[、]为仄。
二,基本规则简说
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汉语中双音节词占很大比重,因此就有了两两交替的规则
。很多联句套用了此规则。
上面说的“平平仄仄两两交替”是指上联,那么下联呢?下联相反即可,就是“仄仄平平两两交替”。记住,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
三,“平仄杆”规则(仅指上联而言,下联相反即可)。
第一种:
……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此两“平仄杆”极有用处,具体使用方法是: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对于只讲句脚[句尾]平仄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四,句中平仄规则举例
旧(仄),新(平),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五,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