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妙法莲华经》的关键词是“妙法莲华”。“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

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扩展资料:

法华结构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

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6

妙法莲华经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流布历史:

此经起源很早,流传特盛。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至三世纪。

它是问世很早的大乘经典。在《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等经中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论》等论里曾引用其文,世亲为之撰写了《优婆提舍》(论议,亲传,口诀。有二汉译)。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曾长时期广泛地流行。迄今已发现了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梵文写本四十余种。

《妙法莲华经玄赞》介绍

本书由法相宗唯识学之立场解释法华经,依据摄大乘论等之说,自一乘方便三乘真实之立场,批判天台、华严宗之说;

文中甚多引用世亲之法华论、刘虬之注法华经、慧表之注无量义经等,颇忠于原典。内容首先叙述法华经兴起之因,其次阐明经之宗旨,解释经品之得名,以彰显经品之废立、经品之次第,其次再解释经之本文。

本书有藏文译本,题为妙法莲华注,收录于西藏大藏经中。本书之注释书有法华玄赞义决一卷、法华玄赞摄释四卷、法华玄赞决择记八卷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百度百科-法华玄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06

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本经共有二十八品,依太虚大师讲,分三个部分:一者、序品为序分;二者、自方便品至常不轻品,共十九品,为正宗分;三者、自神力品至嘱累品,共八品,为流通分。

正宗分有各家之说似不相同。如唐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师之弟子窥基大师将正宗分约为境、行、果三门:以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二品,以显一乘之境。安乐行品、从地涌出品二品,为显一乘之行。自如来寿量品至常不轻品,共五品,为显一乘之果。

而嘉祥吉藏大师,则将正宗分约为乘权实与身权实两大分:以自方便品至安乐行品,共十三品,为明乘之权实。

法华结构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

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6-06

《妙法莲华经》说的是一乘圆教,表达清净之了义,究竟圆满,无上微妙。全经总共二十八品,前面十四品说一乘之原因,后十四品说一乘之结果。

《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的教法,佛陀弘法《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一样,显示所有众生皆可成佛。在天台宗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槃之最后一时。

主要思想

此经主要思想是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以及陀罗尼咒密护等,可谓集大乘思想之大成。其突出重点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流布历史

此经起源很早,流传特盛。据学者研究,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但有的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产生于公元前二至三世纪。它是问世很早的大乘经典。

在《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等经中提到它的名字,《大智度论》等论里曾引用其文,世亲为之撰写了《优婆提舍》(论议,亲传,口诀。有二汉译)。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曾长时期广泛地流行。迄今已发现了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梵文写本四十余种。

法华宗旨

在大乘佛教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佛乘。

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终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法华七喻“化城喻”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妙法莲华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

谈的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都是假设的方便,唯有一佛乘,余二皆非真。在讲法华之前,很多声闻罗汉还以为自己成佛无分,至此方放怀无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