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至云尔.”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人将至云尔.”
求这句话的 难点字意 特殊句式 感受

【注释】
(1)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2)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奋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
在古代,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

“叶公好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欢龙。在宫廷里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结果感动了真龙来现身,却因此把他吓死了。所以当时子张就曾经说过,他不是爱的真龙,而是爱的像龙一样的东西。而后人把这个故事,当作浮华不实的比喻。叶公有一天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答复他。子路的不答复,非常高明,因为站在子路的立场,他实在不便说什么。同时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真的教人不知从何说起,就是说了,叶公也未必能了解孔子。但是,叶公走了以后,子贡就进去报告老师,孔子说你何不告诉他,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孔子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0
特殊句式是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叶公问孔子于子路,“于”字是介词 “子路”是它的宾语 它们一起做“问”的状语 只是上古时期 把状语放在述语“问”后面 难字是 以 字做语气词,这个是不常用的用法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为的是前后句式和谐 它不是介词 也不是动词 是没有意义的语气词

感受的话 孔子很会吹啊!虽然事实如此 但我也没听到过老师教学生这么夸自己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6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好龙的成语典故就出于此公~..
没想到跟孔子是同时代的~..
叶公问的子路确实很难回答~..因为孔子是个非常复杂的人~虽然他自认为一以贯之~但聪慧如子贡也无法得知原来老师有条主线的~..
如果问子贡是怎样一个人~子路也许能说出“聪明”二字~..问闵子骞~也可以说个“孝顺”二字~..他们相对是单一的~也就容易回答~..
问题是孔子这个人非三言两语即可说清楚~子路个大老粗是不可能总结出来的~..没有应对之词当然不足为奇~..
最了解自己的也只剩下孔子自己了~..人之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不得不活到老学到老也~..
第3个回答  2008-12-08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者,其为人之真正意义所在
第4个回答  2019-09-27
就是孔子人老了很自恋,自我感觉良好,官方说法是精神世界丰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你要写作文的话可以从对自己的看法这一角度入手,最好是强调积极乐观的看待自己会取得人生的成功,素材不要太老,可以用诸如李开复,奥巴马,蔡康永之类的,你不熟悉不要紧,你们老师明白就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