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乡愁背景

不要网上千篇一律的赏析
具体说明席慕容是在几岁(可省略),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
越详细越好
有追加分,急——
最好再有当时她的家人,如外婆……在哪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情感: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席慕蓉《乡愁》赏析
本诗歌是台湾作家席慕蓉之笔,体现了女诗人的细腻,文中的一些词句甚为优美,诗歌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构思奇特,文中一些幽静的气氛更让人觉出女作家的细腻。更主要的是文章中的句式等方面,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格式虽然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但文中对思念祖国大陆的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席慕蓉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台湾本来就属于中国,但总有一些台独分子在中搞破坏,想让大陆与台湾“母子分离”,血浓于水,我们和台湾永不分离。无论如何,不惜任何代价,我国不会对台动武的,台湾回归祖国是早晚的事。其实,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我也很喜欢,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是关于大陆和台湾的问题。多少游子都期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再一次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美,最美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家乡。
席慕蓉从小就没见过自己的家乡,那片美丽的草原,而她现在身在台湾,只有凭自己的一点点想像力去想出美丽的家乡是什么样子,说实在的,我对作者也感到很可怜。希望台湾问题能够早些解决,让那些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们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吧。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窗前,望着皎洁的明月,不时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禁想起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无论如何,作者那时的心理感受,我也同样有,因为我也是在异乡,没错,“每逢佳节倍思亲”。
乡愁,对故乡的怀念永远不会停止,当晚上打开窗子吹着凉爽的风的时候,你不禁会想起它:“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也许此时的你正在悠扬的琴声中,渐渐的回想起你美丽的家乡。那有美丽的人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原文: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情感: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

    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诗人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的不舍。“一种模糊的惆怅”体现出了作者应是较早地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的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的模样了。

第2个回答  2015-06-04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