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古船模源于黄氏造船世家
泉港古船模制作文化主要源于峰尾镇。历史上,峰尾镇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为一体的陆岛港口,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明洪武年间,随黄氏迁入泉港区峰尾镇以来,造船技术世代相传。据《圭峰黄姓族谱》载,明代峰尾黄姓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众,执斧者有99人之多。明清两朝先后参加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以及郑成功、施琅征台战船的制造。
“古代的船只以渔船和商船为主,古船模遵循船只原来的规格大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而成”,古船模技艺传承人刘宗顺介绍道。
依据黄氏传统造船工艺,古船模选料做工十分精细,船具配置古色古香,具有独特、突出的地方文化特色。“黑舶五青案”和“郑和宝船”及“郑成功战船”等船模船型,是峰尾古船模制作的代表作。
技艺因兴趣而发展传承
74岁的刘宗顺,因为感兴趣,约于1992年开始制作古船模,已有20多年。“从里到外,功夫是否精细,来判断作品的好坏”,他说,船模制作过程多,当时五六个人一起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部分,最后综合起来。因为技术不到位,刚开始很难做。一段时间后,才开始熟悉。
泉港大福古船模公司的老板刘祖博也介绍道,原先是小作坊制作古船模,后来觉得能够带动经济,便成立了公司,以工作室形式制作古船模。
福船是手工艺人们做的船模之一。它以底部结构呈尖形、小方头、宽尾肥大而方正和七星伴月“保寿孔”、水密隔舱装置、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以及“十二生肖”暗示标记等独特技艺,而别于鸟船、沙船、广船三种船型。
刘宗顺介绍,在发展时期,古船模由小及大,有的长达两米多。当时就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90年代时,最小的船模价值七八元钱。在现场展示的小福船,几百块也可买到。古船模的价值由船模的大小、材质、工艺等因素决定,价格变化不是很大。
“让年轻人知道,我们老一代人是这样做木船的”,刘宗顺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木制船逐渐被取代,制作古船模也是为了传承一种技艺。因为工序多,需要耐心,很少人做。有一些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在专门学习,会将它传承下来。他们也希望船造文化走进大学课堂。
刘宗顺透露,9月份,大福古船模将前往韩国参展。
作为深沪镇传承至今一项最古老的手工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2月,文化部将该项目列入2010年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于同年8月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报材料;2010年11月1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通过审议并被公布为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深沪镇拥有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但是,随着远洋捕捞业的快速发展,大型木料价高且难得,造成木船制造市场萎缩,传统造船师傅的生计难以为继,铁壳船代替木帆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造船师介绍,现代造船工业日渐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船舶设计者要持证设计,这也成为传统造船师傅难以跨越的门槛,导致传统造船师傅纷纷改行。此外,学习传统造船技艺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从事传统造船业的辛苦和收入不成正比的现状,使得年轻人对学习和从事传统造船业望而却步。可以说,这项技艺正面临断层和后继无人的窘境。
针对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应用空间锐减、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急剧衰减的现状,作为该项目重要存续地之一的晋江深沪镇,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来传承这项技艺,如委托传承人制造船模,提高传承人经济收入;与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习所联合举办培训班,培养传统造船技艺爱好者;支持传承人参加相关项目的研讨会,拓宽传承人发展思路;划拨专项经费购置传承设备,扶持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印制《水密隔舱》纪念邮册,打造个性化宣传名片。
据悉,今后晋江仍将积极探索各种手段,提高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民众中的认知度,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发动全民发扬传承这一古老文化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