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颗树」这首诗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这首诗的作者是三毛,出自三毛的《说给自己听》。

作者介绍: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创作特点: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白描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沙漠中的饭店》是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相反却成为这对柴米夫妻快乐的源泉。《结婚记》则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
原文: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三毛
原文赏析: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多动人的念想。只那永恒一说,便已牵动了多少人的心,我们没有三毛潇洒,但三毛的念想我们都曾有,我们也想站成永恒,也想没有悲欢的姿势,但说到底 我们是人,人的悲欢离合就如月的阴晴圆缺,纯属一种自然现象。
而树,从它站成那一刻,便已是“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无论在哪里生根,便可以站成永恒,即使干枯败落,那根下的泥土依旧有滋养它的养料,倒下之后,也还是那里,不动不移,永恒的姿态。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是种追求吧。命运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我一直记得三毛在荷西逝去之后写的那些话:“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着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来忍受这一分又一分钟的长夜,那我是万万不肯的。幸好这些都没有轮到他,要是他像我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拚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她选择做一只“不死鸟”,不轻言消失与死亡,只因为有爱,只因为有与荷西的承诺。以前看《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经常感慨:一个女子可以如此坚强,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呢?不依附、不依靠、不寻找,似乎认定命里既来的东西,又不屑于命运的安排。一个人的信念就是如此巨大,它可以摧毁一切,也可以支撑一切。

如果我们的背负有那么多,也请分期摊还吧;如果你的压力真的有这么多,记得分期摊还。假如你一次负担不了。是的,假如你一次负担不了,不要让自己在那种背负里日渐沉沦,不要让自己在那种压力下,日渐焦虑。很多事,时间可以给你慰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