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许渊冲

如题所述

1921年出生的他,早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大,曾与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知名科学家同窗。现虽说已年近百岁,至今仍是笔耕不辍,每天工作到凌晨。让自己的同窗杨振宁也是感到惭愧不如。真可谓其人如其名,其名如其文。其名也深,其文也大,其人也真。著作等身,书销中外百余种。
早在1939年为了表达对一位女同学的爱慕之情,翻译了自己平生的第一个译作《别丢掉》。这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一首诗,他便因情入梦翻译,一头扎进翻译的海洋,从此便不可自拔,自得其乐,至此一生。

1948年留法,1951年回国。1958年,文艺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便翻译了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在文革中,艰难度日,直至七十年代,独自翻译完成了《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之后的二十年,迎来了他翻译的黄金时代,陆续翻译了《唐宋诗词一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西厢记》、《楚辞》、《新编千家诗》、《中国不朽诗词三百首》等等。还有一大批外国名著,比如《红与黑》、《追忆似水年华》、《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朵夫》、《埃及艳后》等等。特别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之前有傅雷的翻译,在民国时写就,直至今日都是举世公认的经典。在这样的压力下,老先生坚持自己的风格,翻译出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认可。自己也直言翻译胜过傅雷。

三美三化,诗意英法第一人。
在1941年,陈纳德率队来华抗日欢迎会上,翻译人员不会翻译“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此时的许渊冲便已“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出色翻译表现,语惊四座,展露头脚。民国的大翻译家严复,之前就提出翻译的三字诀,信达雅。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一生诗意地翻译心得,总结为“三美”、“三化”。“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诗意的本体论。努力做到“三美”齐备。“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是诗意的方法论。通过加词、换词和减词达到与原文形神合一的境界。毛主席有首名诗《为女兵题照》,诗中有一句,“不爱红妆爱武妆”。很多人对“红妆”和“武妆”如何翻译,大为头疼。然而看了许老的翻译,才知道什么是硬功夫,才知道什么是翻译的美。老先生讲红妆翻译为“powder the face”,涂脂抹粉;而将“武妆”翻译为“face the powder”,面对硝烟。老先生对于“道可道,非常道”的翻译更是妙不可言。“Truth can be known,but it may not be the well-known truth。”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9

第2个回答  2017-09-08
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中文名
许渊冲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
1921-4-18
职 业
翻译家
毕业院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主要成就
2014荣获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
诗译英法唯一人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品
译著《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