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俄罗斯的历史与资料???越详细越好!!

谁知道俄罗斯的历史与资料???越详细越好!!

斯历史
俄罗斯联邦成立于1917年11月7日,在此之前一直在沙皇的直接统治下。1922年12月30日加入苏联,称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原苏联瓦解以前,俄联邦一直是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共和国。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白俄罗斯、乌克兰两共和国的首脑在明斯克会晤,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即“独联体”的协议,并同时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到公元六世纪,进入封建社会,成立了基辅公国。到九世纪基辅公国已经成为一个大的国家,它存在了三百多年,是罗斯民族的摇篮,后来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到十二世纪中,基辅罗斯解体,一批小的公国取而代之。到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远征欧洲, 首先征服了罗斯全境和波兰、匈亚利。从1240年起到1480年是蒙古人统治的金帐汗国,致使俄罗斯经济文化远落后于欧洲西部。
在1147年成立的莫斯科公国(其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塑像目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在十四到十五世纪逐渐强大并领导其它公国摆脱蒙古人的统治。此后俄罗斯逐渐向外扩张,到十七世纪彼得大帝执政后,俄罗斯首次定为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最思想开放、富于改革精神的帝王(有趣的是这时我国是著名的康熙大帝的时代)。为了俄罗斯的强大,他军事上从瑞典人手里取了现彼得堡一带地区,并开始俄罗斯的欧洲化,不仅在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而且在服装和社会风尚上也学习西欧,致使到今天圣彼得堡人仍被俄罗斯人认为是最讲文明和最欧洲化的城市。在1712年,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使之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和以后的皇帝的继续下还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罗斯最早的大学。其中有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1724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1797年)等。
从彼得大帝后,俄罗斯迅速扩大,从周边国家攫取了大领土,人口也在半个世纪里扩大了一倍。但当时的国家即有资本主义的工业和商业,又存在着封建农奴制度。直到1861年俄罗斯沙皇才自上而下的废除了农奴制,从此俄罗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初,俄罗斯在日俄战争失败,使国内危机发展。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在1917年1月俄罗斯沙皇被推翻。当时俄罗斯出现了工农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同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水兵和陆军士兵在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苏联。并在很短的时间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但在以后的经济建设中犯了许多错误,在与西方的经济竞赛中逐步落伍,引起苏联人民不满,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成立。
俄国历史发展特点
俄国历史的基本现象有农奴制、专制制度、东正教和村社等。基于这些基本因素形成的俄罗斯历史过程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流动的俄罗斯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索洛维约夫称之为具有“液态因素”。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俄罗斯先民在这里生生不息、顽强奋斗。他们清理森林、挖掘树根、烧荒种田。砂质黏土的地力薄,很容易就被耗尽了,只好再重新开垦一块耕地。于是,俄罗斯农民“象风滚草一样”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直到俄罗斯平原的天然疆界,“到乌拉尔和白海为止”。俄国历史学家有一种看法,认为大自然对于西欧是“亲娘”,对于俄罗斯则是“后母”,以此来说明俄罗斯民族所面对的艰难的自然环境。俄罗斯的移民拓荒还与外族的侵犯有一定关系,俄罗斯平原广阔无屏,草原蛮族可以长驱直入。克柳切夫斯基说:“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波洛夫齐人以及凶恶的鞑靼人的斗争从8世纪几乎一直延续到17世纪末叶,这是俄罗斯人民最痛苦的历史回忆,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并且异常鲜明地表现在他们的壮士诗中。”基辅罗斯时期,外犯频仍,西南罗斯的居民不断向东北腹地迁移。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外敌的入侵下,俄罗斯人不断开发新的土地,征服并移民到新的土地上。如果说俄罗斯早期的移民开拓具有某种被迫性,那么,习惯变成自然,流动性逐渐成了俄罗斯民族血液中流淌着的因素。俄罗斯统一国家形成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移民,俄罗斯的“液态因素”更多地具有了进攻性和扩张性。俄罗斯人越来越深入到亚洲腹地,俄罗斯国家越来越逼近东方,历经几个世纪,俄罗斯这个内陆国家终于成为拥有多个出海口、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
移民拓张是贯穿俄国历史始终的一条线索,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俄罗斯国家的历史是不断运动、不断移民、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断变换的历史。俄罗斯的拓张包括领土的拓展、移民以及俄罗斯经济文化在新土地上的推行。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7世纪之前。这一阶段的开拓伴随着俄罗斯民族的形成和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出现,它部分地决定了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性具有移民开拓色彩的特点。其范围基本是在自然疆界内。2)17世纪后的整个帝俄时期。这一阶段俄罗斯拓张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实现俄国作为横跨欧亚大帝国的目的,是具有扩张性质的。3)苏联时期。毋庸讳言,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国家依然具有扩张主义倾向,同时,苏联的拓张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世界革命的理想)。
俄罗斯拓张的直接结果是国家版图的急剧扩大,它占居了1/2欧洲和1/3亚洲的面积,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拓张的间接结果是对国家内部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早期居民的拓荒迁移,还是后来国家有意识的扩张,都需要军事力量。于是,对于军事力量的倚重,使军事守卫者贵族、大公在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俄国有一句话:农民种地,贵族打仗,这是天经地义的。而国家对贵族的报偿是帮助其对农民不断地加重奴役,15世纪后,正是在俄罗斯国家移民拓张的背景下,农奴制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国家确立。俄罗斯拓张的方向和性质在俄国历史进程中起到极大作用,它不仅对俄国历史的基本现象农奴制、专制制度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直接促成俄国历史的另一特征俄罗斯国家发展的东西方属性,即所谓“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
二、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
“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最直观的理解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即俄罗斯这片土地处于东西方之间。我们知道,俄国通过拓张成为横跨欧亚的国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独特桥梁。地理位置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欧亚主义者认为,在古老的欧洲和亚洲陆基中间,还可以分出一个洲“欧亚洲”,俄罗斯处于它的主要地域。这样,俄罗斯构成了既不同于欧洲、亚洲,又与欧洲和亚洲密切相连的“某种第三块独立的大陆”。这使得俄罗斯人经常自问,我们是深入亚洲的欧洲人,还是居住在欧洲的亚洲人?
对“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的进一步理解是历史文化角度的。关于它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不同时代的西方派都强调俄国的欧洲属性,认为俄国并不“例外于西方”,俄罗斯的历史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没有本质的区别;斯拉夫派则着重俄国历史的“特殊性”,认定东正教和村社土地占有制是俄罗斯历史的“独特遗产”,是俄国和西方的根本差异。然而,无论是激烈的西方派、还是极端的斯拉夫派,都必须承认俄国历史与西方历史截然不同的绝对例外性是不存在的,而它的相对例外性又是确实存在的。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公元862年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奠基了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的北欧文化因素。988年“罗斯受洗”,俄罗斯人在皈依拜占庭的基督教东正教的同时,也接受了拜占庭文化,10_12世纪的俄罗斯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结合了近东文化因素和西方法律传统的拜占庭文化对整个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13_15世纪鞑靼蒙古的统治给俄国人留下了东方专制制度的国家范式,莫斯科集权国家的形成就是其影响的直接产物。整个16世纪,随着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形成,俄罗斯人跨过乌拉尔山挺进亚洲,俄国的东方色彩越来越浓厚。从17世纪开始,俄罗斯逐步与西方接近,到18世纪,彼得大帝进行了改革,在东西方之间犹疑的俄罗斯,被彼得大帝有力地推向西方。但是,俄罗斯文化具有东西方综合色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俄国向何处去、俄国走西方式的道路还是东方式的道路问题始终困扰着俄国思想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20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在它的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第2个回答  2006-05-20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大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围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最高点253米)。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2℃(最低-42℃),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全市绿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湖,

城市整洁干净历史概况: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始建于12世纪中期。 莫斯科市名来源于莫斯科河,关于莫斯科河的语源,说法有三: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莫斯科市作为居民点最早见诸史册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尔哥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13世纪初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14世纪俄国人以莫斯科为中心,集合周围力量进行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斗争,从而统一了俄国,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5世纪中期莫斯科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纪初。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国第一所大学——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占领莫斯科后,这个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设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铁路。 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后改名圣彼得堡)迁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镇纳入城市范围,组成大莫斯科区。1987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将每年9月的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城庆日,举行各类城庆活动。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莫斯科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

行政区划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为30个区(包括环城公路外的新兴城镇泽廖诺格勒),其中13个内城区的人口、面积均少于17个外城区。人口中俄罗斯人占89.2%,其余为犹太、乌克兰和鞑靼人。 从1897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从103.9万人增加到208万人。从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达到460.9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莫斯科的人口继续增加,但速度有所缓慢。1959年为613.3万人,1970年为719.4万人,1979年为814.2万人,1995年为887.5万人,1989年为897.2万人。自1989年以后,莫斯科的人口开始呈下降趋势,1993年为871.7万人,1997年为863.9万人,1998年为850万人,2000年为838. 9万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统计,常住人口为1000万,连同外来人口约为1200万。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达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占55%,比男性多77.4万人(1976),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仅为2.5‰(1976)。

生态环境:莫斯科生态保护良好,在环保问题上执法严格。1997年俄罗斯全国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提出300多件刑事案,其中150件就是莫斯科立案的。一般大城市预算中生态保护费占百分之三,莫斯科达百分之五。早已实行汽油无铅化,但汽车尾气排放量已占污染汽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八,城市加强了汽车废气检测,禁止污染超标车上路,限制二手车进口和老汽车登记。由于历史原因,市中心区64万居民人均绿地仅9平方米,市政府决定市、区政府每年各拨款200万卢布,把6000个小公园改造为自然保护地,禁止在那里修建任何建筑物。1998年,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签发了在全市新辟8个自然保护区的决议,其中包括市东工厂区附近1200公顷伊兹迈洛沃森林松园、叶利钦总统等领导人居住区所在地克雷拉茨科耶丘陵和莫斯科大学所在地的麻雀山(前列宁山)。新辟的自然保护区加上原有的四片保护区,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200公顷,再加上全市星罗棋布的街心花园和公园,使绿地面积共达达2万4千公顷,约占全市面积40%,人均绿地30多平方米,成为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卢日科夫因此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世界最佳生态师”奖。文化教育:莫斯科是全国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设施众多,包括1433所普通教育学校和84所高等学校。大学以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学生2.6万余)为最著名。列宁图书馆是世界第二大图书馆,藏书3570万册(1995年)。每年出版4万种图书,发行近3600种刊物。科研机构1000多所,科学工作者人数达20多万。除国家科学院外,还设有全国性的艺术、医学、教育和农业研究院。 市内有121个剧院。国家大剧院、莫斯科艺术剧院、国家中央木偶剧院、莫斯科国家马戏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享有世界声誉。有110个电影院、31个歌舞厅和72个文化宫。电视以4个频道播出。莫斯科广播电台以多种国内语言和60余种外语播出。出版34种报纸。市内有65座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国立普希金艺术博物馆、特雷塔雅科夫美术馆以及兵器馆(克里姆林宫内)、国立历史博物馆等较为著名。
第3个回答  2006-05-20
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