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这句话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为: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性的。

出自宋代欧阳修所写的《原善》。

《原善》是其治学高原上的顶峰,戴氏以近乎密不透风的思辨功力,兼以百炼成金的辞章推衍,字字皆神,廿载辛苦不寻常,终于育成一朵绝世独立的哲学之花。

作者贯以续绝开新之志,以文献索证文献,以哲学对接哲学,成功地找到那根能成功出入戴震哲学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线团"。

深入其内,跳出其外,使本书既有精深的哲学洞悟,亦有精妙的人生识见,融学术与生活为一炉,臻于善焉。诚如成中英先生所言,"将是一个研究戴震之学的里程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

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

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

欧阳修的官位越来越高,他写过的歌词也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传说,颍州有一位歌妓会唱欧阳修所有的词。

后来欧阳修出使辽国,接待官员请来当地一位歌妓助兴,嘱咐她好好款待欧阳大人。歌妓只是答应,并不多说话,大家还以为她毕竟是边远地方的歌妓,什么都不懂。谁知席间歌妓一开口,唱的竟全是欧阳修的词。由此也可见欧阳修的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4

意思: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性的。这个规律性,"谓之条理"。

注意关键词句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其意思是说:气这种物质是变化的,它的生生不息,就是道。

1、出处:

清•戴震《原善》

2、简介:

《原善》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对外物的接触;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思维器官(心)作出判断,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说“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赏析:

在宇宙观上,戴震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命题,和先秦到明清之际的所有古代唯物主义者一样,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又继承了张载以来的传统,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气所形成。

4、作者简介: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屯溪人。他既是乾嘉考据学久负盛名的“皖派宗师”,又是在儒学内部最早批判“以理杀人”的思想家。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本土资源,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戴震本人也被梁启超、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明清时代的徽州,不但商业发达,文风也极兴盛。戴震于雍正元年(1723)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十岁日读书数千言不休,十七岁学《说文解字》,尽得其目。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

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扩展资料:

1、戴震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2、夫所谓义理,苟可以舍经而室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奚有于经学之云乎哉!

他认为学术理论见解的提出,要有所依据。这与他所说的“圣人之道在六经也。凡学始乎离词(分析词句之意),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是一致的。

然而如果认为“不出于圣人之经,皆非学也”,那就显示出片面性来。事实上戴震的社会政治思想运用了大量经典语言,但表达的是他本身的经验与体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戴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1

意思: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性的。这个规律性,"谓之条理"。

1.出处:

清•戴震《原善》

2.简介:

《原善》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耳、目、口、鼻等感觉器官对外物的接触;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思维器官(心)作出判断,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说“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赏析:

在宇宙观上,戴震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命题,和先秦到明清之际的所有古代唯物主义者一样,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又继承了张载以来的传统,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气所形成。

4.作者简介: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五十五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1-16
  清代的戴震认为"道"是物质实体的变化过程,"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实体实事"即是指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他把这种变化称之为"气化",并认为宇宙就是气化流行的大过程,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戴震认为物质世界的气化流行,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其规律性的.这个规律性,"谓之条理".物质世界在其生生不已的运动变化中显现出它的条理.气化流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这些都是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联系着的很难说清
第4个回答  2020-08-03
意思是:气这种物质是变化的,它的生生不息,就是道。 这与古希腊早期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一观点是一致的,都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