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一则

星期六日的,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

  雨
  我喜欢雨。春雨的缠绵,秋雨的瑟瑟,特别是那阴雨连绵的夏季,时不时乌云滚动,闪电劈雷,狂风飓雨,那么的气势磅砣,那么的震捍天地,这种感觉兼直是无言可喻,无可比拟。
  其实最美的是春雨。柔和的细风挟着毛毛小雨,柳枝细叶烟雾朦朦,充满了无限的诗意。朦胧细雨宛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轻轻舞动着轻柔的腰肢,拂动着你的黑发,亲吻着你的脸颊。是那样的温顺柔和,然而似乎还是缺少那种狂热、奔放的激情,那种惊天地、捍鬼神的气魄。春雨贵如油,它对大地万物的滋润,犹如温情、安详的母亲,平静的心绪不会汹涌出狂热的激情。
  秋雨总给人一种凉意则那种肃杀万物的凄凉。似乎是激情汹涌后而应有的平静,也许是劳倦后的休息,是蓄积力量重新抒展的时期。这有着一种希望,一种满怀激情的期望。
  我神往夏天的雨。夏季的天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风起雨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如注,整个天地一片昏暗。大树在狂风中摇曳,万物在暴雨里迷茫……强烈地发泄以后,天边总会掠过一条美丽的、色彩斑澜的虹,恰如人生的最亮点。
  我喜欢在暴风骤雨中狂奔。让那硕大的雨点冲击着身躯,淋洗着脸颊,浸泽着全身每一个毛孔,让雨水在身上汇成一条条河流四处流淌,让饥渴的肌肤贪婪地感受着雨滴的激烈。尽情地伸展开双臂,迎着狂风、骤雨,地出彻入心肺的呐喊。此时的心情是如此的激动、如此的奔腾,是完全溶入狂风暴雨的疯狂!伫立雨中,傲视四野,激情至极,似乎天地唯我!
  春雨轻柔,秋雨萋萋,夏雨豪放,人生就象雨。

  读《朝花夕拾》有感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的留日少年。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怜悯他。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残杀,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小书摊
  每次回家路过那处书摊,我都会停下来看看,带上一份《晶报》,或者拿上一本《青年文摘》,付钱,然后对摊主投以温和的一笑,再匆匆离去。
  书摊很小,放的书也不多,难得有人经过会停下看看。以前,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小书摊,因为很多时尚的杂志都没有,只有几本很大众的书,看得出摊主并不怎么在行,也不年轻了。的确,卖书的是个老头,瘦瘦小小的,那弯下的腰使他远看就像和大写的“C”。每当有人来到摊子前面时,老头总会点点头,堆出一脸的笑来,这时的他,就更像只虾米了,那笑,大概也是谋生的方法吧,我想。
  正往家赶着,忽然想起今天《青年文摘》该出来了,可是刚才走出大门时忘了买。唉!真有点不爽,不然今晚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我的精神食粮了!忽然眼前瞥过一张广告,哦,是《青年文摘》的广告画,挂在那个小书摊前面。呵,没想到他这也有《青年文摘》卖!停下车,我走到摊前,果然有本新的《青年文摘》放着,不过一共只有三本,也难怪,生意不怎么样,进得太多卖不掉。这么想着,就随手拿起一本翻起来——这是我的习惯,买书前把书大致翻翻,了解一下大概内容,再回去慢慢看,这是一种心情。
  “老头,《漫友》有没有啊?”旁边来了位打扮入时的美眉,嗲声嗲气的问道。
  “啊?什么?《饭友》?”摊主没听清楚,以为是买一种食物杂志的。
  “什么啊,谁要买这么土的书!真是的!什么破摊子,连本《漫友》都没有!切!”美眉扭着柳腰,不屑一顾地走了。
  老头还在寻思着怎么了,这年轻姑娘怎么说走就走了,我不忍心,告诉他说:“她要的是《漫友》,一本适合年轻女孩儿 读的书。”
  “哦,那是我听错了啊,那这《漫友》好不好看啊?看的人多不多?”摊主终于明白过来了。
  呵,看来他想开始卖这书了。我还没开口,后面有人叫他了:“老头子,吃饭啦!”摊主的老婆——一位同样年老的老妇人拎着一只饭盒来了。
  “哦,哦,好!嘿嘿……”摊主脸上露出孩子般的微笑,搓着手,接过了饭盒。饭盒很旧了,已经辩不出当初的本色来,不过倒还干净。老头吃得挺香的,老妇人看着摊子。
  “闺女好吧?”老头边吃边问。
  “哦,还行,今天没吵闹,乖着呢!这青菜还是她和我一起洗的。”老妇人答道。
  我不禁奇怪起来,难道他们俩那么大年纪,还有个尚未成年的女儿?
  “姑娘,这《青年文摘》好看吧?”那位老妇人问我。
  “哦,不错,满适合年轻人看的。”我还在翻看着。
  “唉,下回,也带本回去让咱闺女看看。”老妇说道。
  “怎么,您女儿也和我差不多大吗?”我见她说,就顺势问了一句。
  “我闺女,唉,可比你大啊,今年都36啦!”老妇叹了口气,抬头看了看满眼疑惑的我,“这孩子命苦啊,生出来就发高烧,结果送去医院太晚了,没及时治疗,落下了终身的病根,这么大了,还和个孩子似的,吵吵闹闹的……”原来他们家有个智障的女儿,“不过这孩子不吵时也很听话的,可惜人家不让到学校去,我就只好在她乖的时候教她识几个字……”一提到孩子,老妇人话挺多,“……就指望这书摊能挣几个钱,帮她多攒几个,等我们老了,她还能活下去……”不知不觉,手中早已停止翻书,而开始认真倾听老妇人的话语,“老太婆,还唠叨呢,吃完了,快回去照看闺女吧。”摊主已经吃完了,把饭盒整理好递给了老妇。
  “哦,好,我走了啊!你自己小心,天气热……”老妇又匆匆地赶路回去了。
  我把书钱递给了摊主,他接过了,“嗨,这老婆子,就爱唠叨。”摊主一个人嘀咕着,像跟自己说,又像在和我说,不过脸上却写着满足,他在满足什么呢?是老伴的关心,还是一本书的利润,或是一上午女儿的乖巧……不过,我知道,他是满足的,一种现在很少见到的满足,平静而快乐。
  拿起书,坐上了车,心情变得好奇怪,似乎轻松,也似乎沉重,手里的《青年文摘》似乎和平常买的有点不同,也许,今天,我得到了更多,比这本书更多的东西,我想。
  以后,我就有了这个习惯,回家的时候,买本书,留下一个微笑。

  白发
  小时候,老师教导我们写作文,凡是有关母亲的,老师总是教我们用母亲的白发做话题,说什么“那是岁月的痕迹”、“白发是母亲辛劳的象征”、“母亲的白发是孩子成长的见证”。那时候还小,不懂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而且,那时觉得妈妈很好看哦,一根白发也没有。小孩子的心总是天真无邪为了作文可以交差,我也不惜翻翻示范作文,抄上一两句类似的比喻句。回到家,我就埋怨妈妈:“妈,你怎么不长白发,害我作文都写不出东西来了,还得撒谎。”妈妈摇摇头说:“不是不长白发,而是没到时候。以后我长了满头白发,你就嫌我丑了。”尽管妈妈是这样说,但那时我是不相信漂亮的妈妈是会长白发的。
  记忆中,那个妈妈一头乌发,身材高挑,一点肥胖的迹象也没有,不像有些阿姨,胖得像一只肉粽子。
  十几年后,时间真是最好的洗涤剂,它居然把母亲头发的黑颜色一点一点地洗去了,母亲额前的一捋头发已经变白了,脑后也出现了几根银丝。可是白发还没有令我真正感觉到母亲老了。直到那天,她叫我陪她打羽毛球。
  羽毛球是我的拿手好戏,而我的第一个羽毛球启蒙老师就是我的母亲。小学一年级,她就和我打羽毛球,从发球到接球,我的技术就是这样在和母亲的游戏中培训出来的。据她所说,她年轻的时候也擅长打羽毛球。可是,自我上了初中,就没有再和母亲打羽毛球了。一方面,她忙于做生意;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那么幼稚,缠着和妈妈游戏了。
  然而那天,母亲却让我陪她打羽毛球。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也许,真正长大的人才真的会怀念,又也许,大学长期离家使我特别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每一段时光吧。
  羽毛球在我和母亲之间来回飞翔,球在母亲那一边一次又一次落地。我看着母亲缓慢地弯腰捡球,有点吃力的样子。我在想从前,扮演捡球的角色都是我。我尽量放轻拍球的力度,希望把球控制在母亲能接到的范围内,打得便有点不自然了,但我的心是愉快的,我感到自己长大了,能照顾母亲了,即便是这样一件小事。不知道,从前母亲和我打球的时候,是否也是这样一种心情呢。
  打了十来分钟,母亲已经满头是汗了,她中年发福的身材略显肥态,身手自然也不灵活了,示意休息一下。母亲用手背擦了汗,又拨了拨额前垂落的头发。
  那一刻,我才真正注意到母亲的白发。那些白发星星点点地藏在母亲乌黑的头发里,不仔细竟看不到。看着母亲的白发,我居然没有想到那些老师教给我们的比喻句,只是想到了:母亲老了。
  此后,我没有再刻意地用眼睛去看母亲的白发,因为那些白发不仅在我的视觉上起了作用,并且在我的心理上起了作用。母亲老了,昔日的青春美丽已不复存在,一个人老了会是怎么样的心境呢?或许她渴望回到年轻,她用念旧来回味年轻的岁月;或许她感慨岁月的无情。这些都是我根据母亲翻看旧相片时的表情所作的猜测。唯一我确定的是,从此以后,我的双手就是母亲的依靠,正如我小时候依赖母亲一样。
  母亲日渐增多的白发是一根根连心绳,母亲在这一边,我在那一边,让我牵挂;母亲的白发是一支支织针,编织出一张感恩的网,母亲在外面,我在里面;母亲的白发是一道道痕迹,母亲走在岁月的前面,我走在后面。
  我不能说我一定能报答母亲,使她的白发变得有价值,我只能默默地努力,使我的双手变得坚强有力,能成为母亲稳固的依靠。
  一切的一切,不为别的,只为,母亲的白发,是我今生的牵挂。

  蚂蚁,世界
  一觉醒来,生活依旧,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让我的生命在不经不觉中一逝而去。各种挑战的结束又是另一个开始。
  我走在茫茫人海之中,忽然感觉一阵真失落。我活了这么多年,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付出汗水,得回痛苦,值得吗?希望一次次落空,失败却接踵而来,
  使我不禁对生活渐渐失望。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虽然活着,却仿佛死了无异。
  我觉得自己好像一只蚂蚁,在匆匆而过的人流中彷徨、无助,被生活压迫着,充斥在我生活之中的全是偏见与自私。我默默而艰难地想往前爬,地面是湿的,我的心也是湿的,哦!那是泪,那是血,在我心中悬成一条线,很长,很长……
  下雨了,人们争相找地方躲雨。我笑了笑,也许只有现在我才能享受一下短暂的清净。雨越下越大,雨点打在地上化成了水花,不停地打着转,使我迷惑。我撑起一片叶子,为自己撑起一片绿色的世界。雨还在下,狂风一吼而过,把我仅有的叶子抢走了,也许叶子要随风去寻自己的梦想罢了。我无奈的摇摇头,正欲离开,一滴雨点打下来,困住了我。我拼命的挣扎,难道我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吗?不!
  突然,我若有所思,冷静下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片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现在我不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土了吗?我何必居安思危呢?
  雨慢慢小了,风也停了,避雨的人群陆续散开了,轻盈的云扬起一道亮丽的彩虹。我曾听说太阳有无数只手,每只手都留下了千奇百怪的指纹,每只手都养活了一个生命。太阳的手向我扬起,水珠渐渐小了,我不管刺眼的阳光,愤怒地瞪着太阳——它竟然把我唯一的乐土都抢走了。
  天又暗了,也许是我的控诉成功了。我的却突然动弹不了了,眼前骤黑,一股寒意包围着我。我知道,我的生命该划上句号了。但我没有一丝遗憾,相反,我很自在。终于,我沉沦在冰冷之中。
  “看这蚂蚁多傻,宁愿活活淹死也不逃走。”
  “哈哈……”
  这是留在我耳边的最后一句话。
  我是傻,我是渺小,难道大千世界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我吗?
  忽然,我感悟了,我的生命对于世界,不过如尘埃般微不足道罢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生命,世界才这样的多姿多彩。
  一个生命的结束不过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再见了,我的世界,等着我的回来……

  雨
  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立即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流入你的心,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
  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雨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
  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
  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

  晨
  你是否想象过这样的美妙场景:清晨时分,窗外的几缕阳光透过玻璃,洒满了整个房间,一切都充盈着鲜活的生命力:树儿青翠欲滴,鸟儿也唱出婉转的曲调,绿荫荫的草坪上,有几个晨练的老人在打太极拳。空气无比的清新,让心情变得十分舒畅,一切都在晨的快乐中升华流转,使整个身心都沐浴在晨的光辉下。
  晨,在它代表的特定的时间的影响下,渐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青春与光明的象征。
  青春,不正如晨般光明与明亮吗?众所周知,青春是充满激情的,是热情如火的,是沐浴在晨的阳光下的。当你看到一群活力十足的年轻人在歌舞自己的年华的时候,你是否觉得他们就像是早晨的太阳一般夺目而耀眼,散发着青春的晨一般的美好气息?没错,青春的内心是“晨”色的,青春的外表是星“晨”般的,青春的性情是热“晨”的,整个青春就是一个“晨”。
  光明,同样也如晨一样。早晨最显著的就是光明,而光明最大的特点就是象征着一天的开始,这两者是不可缺一的。晨,仿佛让人一听到就感受到了新生的光明的力量,是在漫漫长夜之后的希望之源。如果说黑夜是光辉绽放前的等待,那么晨,就是这无数等待之后的那一刻所迸发出的光与热,照亮、温暖了整个世界。
  晨,不仅仅是那个特殊的时段,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召唤,一种青春的搏动,一种光明的汇集!

  深秋随笔
  今年的秋天似乎格外的冷,清晨上学的路上,行人的脖颈上已然有了色彩缤纷,长短不一的围巾,不知是时尚在作祟呢,还是实在耐不住那渐凉的秋风呢?
  秋天就在妈妈声声的加件外衣的嘱咐声中离我越来越近了,似乎在我不经意眨眼的瞬间,他已像顽皮的孩子,淘气的扑入我的怀中。
  夏日的骄阳转过脸,离我远去了,校园中的梧桐飘扬着美丽轻盈的金黄色树叶,天很高,很蓝,静下心来倾听,秋虫在低吟,好美的一幅深秋图景!
  秋天的心情,是安静的,甚至有些伤感。脆弱的黄色,满脸满眼的扑过来,映着孤单的人影,行走在纷纷扬扬的落叶中,深秋,似乎注定是思念的季节,让思绪随着那片片飘摇的秋叶,随着那朵朵流云,回忆着逝去的甜蜜时光,思念着远方久久未见的好友,不免有些怅然和失落,但云淡风清的好天气又让人无法任由心情低落下去,因此,秋天让人忧郁,也止于忧郁。在秋天里黯然的神情是很常见的,秋风瑟瑟的街道上,少女们的脸上多了一幅多愁善感的表情,倒仿佛更端庄了。
  秋天的风里夹着被阳光炙烤过后渐渐冷却的气味,那是一种能叫人情不自禁地微笑的味道。眼看着天空变得越来越高,湛蓝的颜色渐渐加深。每个深秋的日子里,让自己成熟起来,坚强起来,纯粹起来,简单而不平凡。
  空气里,纠缠着馥郁的淡香,把深秋的黄昏燃烧成时断时续的晚霞,染红了我的脸,伴着嘴角的微笑,漾进了我的心里。
  华灯初上的夜晚,倚在窗边,望着灿烂的深秋夜空,托腮遐想的时候,露珠便含情凝结了,月色拂过临窗的小街,我无语的低下头,写下这篇随笔,然后静静欣赏这被幽雅了的风景,等待自己也成为这风景中的一物,也许,这是只属于秋天的心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