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说话说什么话?是那种不标准的“普通话”吗?

如题所述

闽南语 ★荷治时期的闽南语 在荷兰人还没有来到台湾之前,台湾的语言社会绝大部分是南岛语族的天下,自从荷兰人设立东印度公司,并且在西元1624年登陆之后,便以武力夺取原住民的土地、压榨台湾的资源;为了让资源的供应更加充沛,他们积极地向中国大陆沿海招募移民,当时是由泉州人苏鸣岗至内陆进行招募,故吸引了大批的泉州人到台湾进行垦荒,而泉州腔的闽南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地来到台湾。 荷兰人的拓殖事业对闽南语的传播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泉州腔的闽南语大量移入,当中也融入了一些荷兰话。例如:闽南语的面包叫作phang2,可能就是荷兰人带来的西班牙语,这说明了荷兰话实际上已经影响到闽南语。 台湾闽南语的发展史,在荷兰人的时代,除了接受他们部分的语汇之外,最重要的是受益于他们的教会教育。荷兰人是台湾最早着手于语文规划和语文教育的外族统治者,他们先在台南新市设立教堂,接着又在台南善化、麻豆等地设教堂学校,以教导台湾的子民。当时在教会的学校里,部分的课程是练习Formosa语,都是采用罗马字来拼记;由此我们可以说,荷兰式的罗马字是台湾最早采用的文字兼音标,而荷兰人使用罗马字拼音对台湾语言教育的影响也直到今日,就连现在教育部也仍选用罗马字作为台湾三种本土语言的音标,可谓影响相当深远。然而,若追溯荷兰人治台期间人口比例,会发现原住民的人数有十五到二十万人,而直至荷兰统治末期,汉人也只有七至十万人,汉人人数比例仍属少数,所以当时台湾最优势的语言仍旧是南岛语,而不是闽南语。 ★明郑时期的闽南语 在连横的台湾通史中写着:「台湾固无史也,荷兰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人营之。」所以继荷兰人之后,郑氏与清朝继续经营着台湾,又为台湾闽南语发展注入了另一股新势力。 明朝永历五年(西元1651年),台南人何斌挑选可以容纳大船的鹿耳门引郑成功进入,并顺利赶走了荷兰人,带领大批的军民移居台湾,可说是闽南人开拓台湾的重要人物。当时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人之后,双方签定合约时便以闽南的泉州话来谈判,而政权的转移也使得台湾闽南语一跃而成为官方所使用的语言。同时,在满清统治的中国,虽然清廷实施了"迁界令",闽南大量无家可归的人民,仍然为找寻生活上出路而偷偷渡海来台湾,加入郑成功开发台湾的行列。当时移民来台的闽南人主要是泉州府的同安人,也因为他们移民台湾的关系,为台湾带来了海口腔的闽南语。 在郑成功之后,移民的足迹以台南为中心逐步向外拓展,南到高雄、恒春,北到嘉义、彰化、新竹和台北。而他们的语言也就是漳泉混合话,便随着移民势力的扩展传播开来;而当时漳泉的语言使用比重则是随着政权核心人物而消长。因为除了郑氏一族之外,长期主政的陈永华是泉州同安人,所以泉州话比漳州话优势;不过,这种情形到了清朝中叶以后便逆转,反而是漳州较泉州优势。 ★清延统治下的闽南语 台湾闽南语发展到了清朝期间,清廷的政策对于台湾闽南语的影响非常的大,例如在乾隆年间(约于西元1760年),不但废除了渡台禁令,并陆续开放港口让两岸对航,而且移民的身分也不再受限制,所以客家人也在这段期间开始移入台湾。这时期来台的人数非常多,相对地组成分子也比较复杂,不过,因为有大量的知识份子跟着来台湾,所以也为台湾的文化和教育注入新血,彻底地改变了台湾的原貌。从语言的观点来检测此时的语言发展,不难发现台湾闽南语在这个阶段里,已经和福建的闽南语慢慢地分歧。 鹿港诗人吴东源先生以鹿港腔朗诵台语诗 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台湾的闽南语也逐渐融合,分别为「海口腔」、「内埔腔」和「通行腔」,大体而言,同安腔和泉州腔发展为「台湾海口腔」,漳州腔发展为「台湾内埔腔」,南北两地又混合成「台湾通行腔」。不过,有些人还是不管台湾语发展的新历程,仍然不精确地使用「漳」、「泉」之名。 台湾本岛中部的鹿港于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开港,而北部的艋舺也在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开港,两地的居民都操着海口腔,鹿港偏泉州腔、艋舺偏同安腔,而就在西部和北部的开发大体完成之后,历史便进入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时代,使得至今的鹿港还保留着比较接近泉州腔的海口腔。 *宜兰的漳州腔 清朝以后的开发,平原地带由南到北,由西而东,所以在清领不久之后,康熙四十九年(西元1710年),泉州人陈赖章开发台北地区,漳州人吴沙开发宜兰;而从语言的观点来解读,台北因此发展为以同安海口腔为主的通行腔区域,而宜兰则发展为带有些微海口腔的内埔腔,或说是漳州腔代表的区域。当我们听到了"酸酸软软"、尾音中 "uinn"特别重的台湾闽南语腔调时,就知道已经来到了宜兰;而台湾在基隆以北的金山、万里等地,所使用的也都是语调较为特殊的台语内埔腔。 宜兰,原为平埔族噶玛兰(Kavalan)三十六番社之地,古音译为蛤仔难或甲子兰,是化外荒埔,加上交通困阻一直未为外人所悉。直至乾隆年间,才有福建漳州人吴沙渡海来台,首先寄身于鸡笼(古基隆)及淡水三貂岭之后,带领单身汉「罗汉脚」们来到了蛤仔难平原开始垦殖宜兰之野。当时吴沙所募集的垦民多属福建漳州籍,所以宜兰地区的居民十之八九祖籍都是漳州,混入少许的海口腔,其中保留的内埔(漳州)腔较多,故宜兰腔的福佬方言就产生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