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六集讲了几个故事

如题所述

弟子规第六集——出则悌之一 http://www.slibrary.com/list.php?lid=69
故事内容:
1、陈昉百犬(参见《中华德育故事第六部》)
宋朝时候,有个人叫陈昉,自从他的祖父陈崇留传家法以来,合族一同居住着,已经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一共有七百多个人,而且不雇一个佣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和睦,没有一个人传家里人的闲话。他家里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一定都一起坐在广大的厅堂里,没有成年的人坐其他的位置(老幼分席)。
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饭,如果有一只狗还没有来吃饭,那么这一群狗都会等它,不肯先吃。因此他乡里间的人,都被陈家这种风气所感化。那时候的州官叫做张齐贤,就把这个事情上奏朝廷,把他家里的徭役统统都免了。

2、李绩焚须(参见《中华德育故事第六部》)
唐朝李绩,字懋功。本姓徐,叫徐世绩,后改为李绩,因为当时太宗皇帝李世民
跟他父亲唐太祖李渊打天下的时候,李绩追随他们父子俩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唐朝,唐太宗非常感念他对国家的功劳,所以赐他姓李,并且封他为英国公,做了宰相。有一次他返乡探亲,顺道去探望他的姐姐,姐姐这个时候碰巧生病了,李绩就留下来照顾姐姐,每天侍候着姐姐,亲自给姐姐煮粥。古时候煮粥很不容易,李绩在外面蹲着用炉子烧着劈材煮粥,不小心一阵风吹来竟把李绩的胡须烧着了,姐姐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佣人很多,为什么要你自己做,辛苦到这般地步呢?”李绩回答:“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我们还能有几时在一起,我为姐姐煮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李绩在外做官,与姐姐相聚太不容易了,而姐弟之情,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3、许武教弟(参见《中华德育故事第一部》)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 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4、张闰无私(德育故事二十四悌)
元朝时候,有个叫张闰的人,他家已经八代同居而没有分家了。所以家里人口一百多,但从不见有不和睦不友爱的。每日,只见他家的所有妇女都会齐聚一室,大家有说有笑,愉快地一齐做着女红,做完活后,大家又把东西齐齐放在另一仓库,从不见有人私自拿了东西藏在自家的。而家里的婴幼儿,一旦有啼哭的,则每位哺乳期的妇女,都会抱起哭着的孩子给他喂奶,从不会先仔细辨认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所以,这些母亲们,谁也不会计较哪个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而孩子们,也不知哪个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了。那个地方的缙绅之家、世袭之家,人人都自叹不如,认为自家远远不如张闰家,对张闰家十分敬重。所以到至元年间,皇上下令一定要好好旌表他家。

4、郑濂碎梨(参见《中华德育故事第六部》)
明朝时候。郑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门上。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字。太祖皇帝召了郑濂来问着他道。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郑濂回对道。大约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问郑濂用怎么样治家的法则。郑濂回对说。只有不听妇人家的言语罢了。太祖皇帝听了很欢喜。就送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着。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时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那里晓得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齐出来谢恩以后。便放下了两大缸的清水。把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着喝了。太祖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非常的喜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