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多少年的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6-05
中华民族简历大约5000年
第2个回答  2016-01-08
5000多年
第3个回答  2019-02-04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一般代指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的代名词。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第4个回答  2015-05-04
中国历史疑存着远古荒漠时代,一直困惑着史学界.致使某些史学专家望洋兴叹,望而却步,不敢涉足这一史学迷团,脑子里充满着“疑古”和“迷茫”,甚至宣扬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窒息着探讨历史文化的学术气氛 .主要表现在中国源头历史文化方面:
夏、商、周荒漠远古史,特别是夏代历史更为模糊,给人以扑朔迷离现象!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国史话》和《河之南》专题节目,凡涉及夏、商、周历史,提供的史实少得可怜,这充分说明研究夏代历史的人不多,不能提供详实史料.这其中不是没有史料,而是没有去努力搜集,某些史学家不愿下功夫去研究夏代史迹!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夏代无可考,拿不出证据!”
夏代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龙头文化,应当展现出夏文化精彩的序幕.没有夏代历史,怎会有炎黄始祖开创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绚丽的续幕!为了填补夏代历史的研究空白,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发出号召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时任国务院委员宋健同志发出“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号召.有关部门重视研究夏、商、周历史,可十多年过去了,突破性不大.仍然困扰在“疑古、迷茫”之中.
什么是“疑古迷茫”呢?某些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除明、清以来,有北京故宫遗址佐证,才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中国历史,明、清以前的中国历史都是值得怀疑的,存在与否都没有可靠的史证!特别是夏、商、周历史更是不可知的,一片迷茫!由于史学界某些权威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和被约定俗成的桎梏束缚,加上夏、商、周历史探讨很少有人涉猎,至今仍然荒漠一片,尤其夏代历史不能明朗化,给人一种不可知的感觉.造成如此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随着人类都城迁移,生存环境逐渐遗忘
伟人毛泽东用十四个字概括中国历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研究中国历史是一项源远流长、有本之木的系统工程,又是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工程.史学研究者要做到追本溯源、正本清源的研究,抓龙头历史研究 ,需要视野要开阔.中国历史要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貌学、文物考古学等自然科学常识领域,才能洞察历史的产生和发展.
史学研究由于不得要领,难免心生疑古,陷入迷茫.国务院号召〃超越疑古,走出迷茫”,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本质意义,在于追本溯源,从正本清源的大战略上去理清中国历史,明确从源头上阐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避免支离破碎地用瞎子摸象的方法去认识历史,揭开中华民族炎黄始祖开创夏代历史,是全中国历史精彩的首页,是历史斌予我们炎黄子孙后代,必须校清楚的重任,决不能敷衍塞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把人群聚居区做为第一、第二、第三生存环境.经研究考证,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第一生存环境,早期氏族社会的原始公社活动地区在太行山区,中期在太行沿山的半山区,晚期在济水流域的牛角川.进入夏朝时代,这是一个有显著特点的地理位置,必须把王屋、太行山和济水流域,从约定俗成习惯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剥离出来,作为独一无二的炎黄始祖第一生存环境进行研究,才能寻找出夏代历史的源头.否则,除济源外,夏都原城遗址,在其它任何地方永远找不到.
王屋、太行、济水流域原本就是远古形成中华民族先期的生存环境,它和黄河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因为黄河水系形成滞后于济水系的形成.炎黄子孙的第二生存环境是在陕西泾渭流域和咸阳一带,这就是西周、秦朝时代.正象荀子在《强国篇》中描述的“秦国也有关防守之险要,关中山林茂盛,河川纵横,原野谷地肥美,物产丰富,是天然形胜之国.”由此可见,这里成为周、秦时代,是炎黄始祖开创的中华民族后代,中心移居这里繁衍发展,周文王一族是黄帝姬姓的衍生,秦始皇是从中原邯郸移居去的.这说明炎黄时期,陕西泾渭流域并不是良好生存环境,到了周、秦才形成第二中心生存环境.
到了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第三生存环境.到了吴楚时代,长江流域成为第四个生存环境,接着是东南沿海的第五生存环境!中华民族从炎黄始祖首选太行、王屋、济水流域为第一生存环境,到后来屡屡迁徙推移,正反映出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选择性、适应性!也反映出地貌变化进程,当炎黄先祖生活在太行、王屋、济水流域时,其他地域还不适应人类生存,不然显著不了太行、王屋、济水流域的特殊性!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大力开拓疆土,中华版图空前扩大,汉武帝力图把黄帝立为始祖,这是合乎实际的.但他虚拟设定新郑黄帝—故里,在陕西桥山堆土为黄帝陵,错定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民族发祥地.钦定祭祀黄帝,却有失偏颇,当然其进步意义可歌可贺,这对中华民族产生凝聚力,抵御外族侵略有很大作用.但错位认定汉代人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华民族发祥地,把独立存在夏代生活的太行、王屋、济水流域并入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就沿袭世世代代史学研究者的信条,造成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故步自封、约定俗成的尴尬局面,成为史学者研究的绊脚石.固执己见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郑州、开封、洛阳、偃师、登封等地寻找夏都城徒劳而无功!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他不是历史学家,毕竟他距炎黄时代跨越二千多年时空,汉武帝并不知道太行、王屋、济水流域有着厚重历史背景,他伪造历史有情可原,但济水的历史业绩功不可没.济水还受到唐太宗和伟人毛泽东的牵挂,一位问济水不大,为啥声誉甚高?一位问济水为什么不见了?但当地平民百姓的口碑千年流传不消,济水清源、泽广、厚德 .送她的对联:位尊 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是济水的辉煌带给了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济水过去的轨迹到现在还牢记在人们印象里,济源、济宁、济南、济阴、济阳、仍然叫响着济水的恩德.有人对济水、太行、王屋的错怪谬误,现在直接影响历史的本来面貌.济水、太行、王屋的辉煌造就了中华民族祖先,济水的弱化断流,埋没不了当年辉煌,炎黄子孙不能遗忘祖先发源地.
黄帝的祖籍和出生地在哪里?大禹治水到底指哪里?是谁建立的夏朝?夏朝经历多少年?是470年还是千余年?夏历法是怎样制定和夏文字的产生存在,这些重大问题,农民冯维盛有过研究探讨,只是没有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对于确定华夏源头在王屋、太行、济水流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成果、某些史学专家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说:“拿出证据来,有遗址吗?有出土古文物吗?有史料记载吗?甚至对讨教者倚老卖老说:“你的研究老朽不敢苟同,我80多多岁的人,不能把一辈子的心血作赌注”!更有人卑视地说:“你回去多读点书,不要太狂妄和不知天高地厚”.我们现在可以回答你们: “我们有史证”.请看史实!
二、史实有证,华夏源头沿太行
用史学界的行话说:对历史的取证,要有第一历史——遗址和出土古文物佐证,要有第二历史——史料记载旁证,要有第三历史——传说来验证!好!我们就用这三个方面来考证华夏源头在王屋山、太行山和济水流域.
现在太行山脚下济源境内遗存的村落名称,当之无愧为第一历史佐证,从原始公社制的氏族部落社会,过渡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历史事实,诸如现存的大社村、中社村、北社村、南社村,这些村落原来是夏朝的社稷祭祀地而流传至今.在济源玉阳山的盆地就有三皇村、玉皇庙、夏神庙村(禹王庙)、姬沟村、立城坡村、城岸村、承留村、官桥村、原昌村等,这些村落名称千年不变,证明该地域是夏朝初期建都立国的名称写照和印证.
原城遗址是史学界公认的第一历史事实.但为何没有引起史学专家的足够重视呢?那是因为它没有像北京故宫一样的明、清地面建筑.这有点太苛求了!不要说夏朝,就连秦、汉、隋、唐、宋时有如此宏大的建筑群吗?开封龙亭也不是原汗原味的宋宫一隅!亦是模拟臆造的.时代的久远,地壳的变动,五千年前的建筑能存在吗?
原城遗址是1963 年河南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和1994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先后试掘原城遗址,但不是全方位的发掘.就出土有夏、商、周时期大量文物,其中有夏朝盛行的袋足斝酒器,极为罕见,还有陶制圈足盘,其功能与现代餐具盘子相同.另外还有夏朝的卜骨、陶祖.卜骨是见证夏朝已有专职巫师;陶祖则是原始社会群体对生殖崇拜的佐证.出土的生产工具有:骨器锯齿镰、镰,石铲、石刀、石镰等,证明济源一带的农业已跨入农耕阶段,中国有了农业文明,一直延续了四千多年,只是到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越过了中国农业文明.出土的狩猎或作战工具有:石斧、石箭头、石球,骨器有:尖状器、骨箭头、戈、矛、簇等,证明部落之间发生过战争.
这些出土文物足以证明夏都原城的历史价值,更凑巧的是在2003年济源邵原镇发掘出一块蚩尤观重修碑,还找到了蚩尤观遗址 .碑文记载有: 蚩尤观原在“天坛之阳,距东阳 王屋、逢石、三里之地”. 蚩尤观重修碑的发现,表明蚩尤很可能在这里活动过.早在1998年,全国政协常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黎族(蚩尤后裔)黑伯里就听说济源市有蚩尤观的遗址,来济源考察过,但蚩尤观重修碑还没有出土,所以黑伯里先生考察未果,带着深深遗憾离去.2003年出土蚩尤观重修碑,证明古人传说成为现实,济源确实是炎黄和蚩尤的祖根地.蚩尤观重修碑的出现,正视了蚩尤的公正形象,他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蚩尤战败后其残部离开中原到南方生活,成为现在的九黎族.公正的历史不能被“胜者王侯败者寇”所制约,据《鱼龙河图》书云:蚩尤战败被杀后,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由此看来,后人为蚩尤建庙祭祀,作为英雄祟拜也在情理之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