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历史真的吗

如题所述

三国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时期,只是三国演义里面有些内容和正史上有些出入。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平息叛乱、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189年汉灵帝死后,朝廷因宦官与大将军何进冲突引发内乱而被军阀董卓控制。董卓实施暴政,废立皇帝,各地诸侯军阀借此举兵反抗董卓。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自三国鼎立局势渐渐形成后,人民转而因统治者或战争而被迫迁移。曹操攻击张鲁时及攻下后,共迁部份的川东汉中居民入关中。曹丕建都洛阳后,迁冀州五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迁蜀人三万家至洛阳和关中。刘备领有益州,多次迁民于成都平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迁陇西居民以实汉中。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28
是问的历史上有没有三国这个时期的话,那就是真的有。三国指220年-280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魏、蜀、吴这三个国家。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或至26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平息叛乱、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189年汉灵帝死后,朝廷因宦官与大将军何进冲突引发内乱而被军阀董卓控制。董卓实施暴政,废立皇帝,各地诸侯军阀借此举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挟持朝廷从洛阳迁都长安,各地军阀则相互争斗,天下开始群雄割据的局面。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刺杀后,长安又被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到许都。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占据优势兵力的曹操军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后称帝,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次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刘备于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
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演义的话,那就不全是真的,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这部三国志是比较接近史实了)改编的一部小说。。当中有些夸大成份,跟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必竟是小说。。

《三国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历史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故事框架,一个时空断限。历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历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塑造历史、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由于小说艺术本身的局限,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只是选取了三国历史上最具艺术效果的方面枣军事斗争,而对同样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措施则没有涉及。   具体而论《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有人开了个七分真三分假的单子。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不好用派比例的办法来区别真假。如果要派个比例,我认为从历史科学的角度严格要求,《三国演义》最多只有五分真。

  与三国历史的真实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史事经过、典章制度、生活习俗、人物功过、人物性格、官制、礼仪、时间、地域等或是不准确,或是弄错,或是有意虚构,或是过分渲染,因而似真非真,真假并存。尤其是书中所记典章制度、生活习俗等,大量是作者生活在其中的元明时代的,与三国的实际情形相差很远。譬如坐姿,在《三国演义》中人物都垂脚高坐凳椅,而历史研究表明,三国时期人们普遍跪坐,即使是妇女梳妆,也都是跪坐进行,到了唐末五代以后,由于胡床的传入,坐姿和坐具才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时,总导演采纳了我提出的跪坐的建议,增加了时代感。下面,我举几个典型人物的例子,更能清楚地辨明《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的差别:

  一是与诸葛亮有关的“空城计”和“死诸葛走生仲达”。“空城计”完全是虚构的,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死诸葛走生仲达”的依据是《汉晋春秋》,但是作者又加了工。《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车相近时,蜀军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欲向魏军”,司马懿“不敢逼”,只好退兵。当时在魏军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蜀军“入谷然后发丧”。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蜀军推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着诸葛亮木偶像,司马懿疑诸葛亮未死,故而退兵。

  二是关羽的一生事迹。《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记载很简单,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赠给关羽的美名最多,对关羽的一生事迹虚构得也最多。如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都是假的。至于关羽死后在玉泉山显圣、并活捉吕蒙使其毙命,则纯粹是封建迷信。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是作者为丑化曹操,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而虚构的。关羽放水淹七军事虽有所本,但与史实相差很远。《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和《于禁传》都写得很清楚: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平地水高五六丈,关羽所带的荆州水军适应这种天气,而于禁、庞德带的是北方军,不适应水战,被洪水冲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杀。在《三国演义》中却成了关羽料定秋雨季节必有大水,先堵住低湿地带,自居高处,然后“放水淹七军”。

  三是为丑化曹操而故意歪曲史实。如赤壁之战是一场遭遇战,《三国志》的《武帝纪》、《周瑜传》等写的是两军相遇于赤壁,曹军大疫,初战不利,乃引军还。而《三国演义》则将它无限夸大。又如曹军潼关战马超事,战斗确实很激烈,但是《三国演义》写曹操割须弃袍乃得脱则完全是为丑化他。实际上,潼关大战,曹操是赢家。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是真的,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208年-280年或至26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
184年汉灵帝时期爆发黄巾之乱,为了平息叛乱、安定地方,各地刺史、州牧被授权总揽地方军政大权,成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
189年汉灵帝死后,朝廷因宦官与大将军何进冲突引发内乱而被军阀董卓控制。董卓实施暴政,废立皇帝,各地诸侯军阀借此举兵反抗董卓。
190年董卓挟持朝廷从洛阳迁都长安,各地军阀则相互争斗,天下开始群雄割据的局面。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刺杀后,长安又被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占领。汉献帝趁机东逃,于建安元年(196年)被曹操迎到许都。
曹操采纳“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击败多股势力,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然而占据优势兵力的曹操军于该年冬季的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后称帝,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次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223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至229年才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
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10-28
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改编的小说,很多是假的,三国志比较接近历史,但也不是纯粹的历史。比如历史上诸葛亮更多是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赵云是刘备的保镖,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关羽的青龙刀也是假的,因为宋代才出现青龙刀,三国时期是没有的
第4个回答  2014-10-28
三国志本身就是历史书。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就对历史的修改程度而言,不一定能比现在的小说要改的更多。基本上大人物只是人物塑造上有演义性质,小人物事迹有变动,大体上的事件结局走向和历史差不多。

而且东汉以后的魏、晋两朝都是篡位而来的非正统王朝,对历史修订有较大删节。蜀汉灭亡后,相关历史典籍大量遗失,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由于与魏晋历史相悖所导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