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对仗有什么区别?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
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一、修辞手法不同

1、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2、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二、作用不同

1、对偶

便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2、对仗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三、结构不同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2、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四、特点不同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对仗是诗歌写作中用的术语,要求严格,讲究声律,平仄,上下句字数要相同,同一位置不能用相同的字.譬如"伟大的祖国"不能对"光荣的人民",因为第三个字都是"的".
对偶,是就散文而言,要求相对宽松,两句话,只要结构相同即可.譬如"铁血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
根据《教育部国语辞典》给「对仗」下的解释为:「诗文中句子的对偶。」也就是说「对仗」其实就是「对偶」,只不过它专指古典文学中,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反」的格律要求,这也是「对偶」修辞格中的「严式」。有「严式」,当然也「宽式」,因应散文的需要,宽式的对偶在平仄上的要求就可以放松了。

「对偶」是修辞学的一种「修辞格」,其定义为:「语文中上下两句(或两句以上),字数相等,句法相称,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的,称为对偶。」也就是说在「对偶」修辞法中,有所谓的「严式」与「宽式」之分,其中「宽式」是不讲究「平仄相对」的,只求「字数相等,句法相似」便算合於要求。关於「对偶」,请参考《国文加油站》第五册语文常识(下)修辞法下篇:「对偶」。

「对仗」专指古典诗文中句子的对偶,例如律诗第二、第三两联的对仗就是,上下两句对应字词的词性、词义、平仄等,都必须合乎规定,才算成功的对联。

「对仗」是近体诗的格律,「对偶」是一种修辞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25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第3个回答  2008-11-03
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如: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参看〖律诗〗、〖骈文〗。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第4个回答  2020-02-05

你知道修辞手法对偶和对比的区别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