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发言稿!

求一篇《水浒传》的演讲稿,可以从一下4点随便选一个写。
1、杨志其人?性格特点?失败原因?
2、《水浒传》人物(结合绰号,围绕此人物发生的事件)就写主要的即可
3、智取生辰纲的“智”表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4、分析智取生辰纲主题,结合《水浒传》开分析。

谢谢!!!!

林冲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家看了《水浒传》以后,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出场,这个大家要注意,要充分地理想化的话,那么一开始,写一个正面的英雄人物,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水浒传》人物出场,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

你想想看,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军官妻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以后,他把这个人、把调戏他妻子的人肩胛扳过来。这个地方有一句描写非常精彩,怎么写的呢?就是“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这个小说写得非常好,因为刚刚认识鲁智深,大家好武,而且讲义气,新认识的结义兄弟。鲁智深就带着一帮泼皮来帮他打,结果鲁智深来了以后,他把高衙内放走了。

但是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怎么说呢?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我不怕。他说“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你看,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水浒传》不只是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所谓上山就是造反的意思,就是反叛统治阶级,就是敢于起来抗争。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我在这儿提一句,大家注意,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这个写得非常好的。你看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我就不细说了,大家去看,很曲折。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李逵是最痛快,鲁智深是非常爽朗,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那种情景一点没有,非常爽朗、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主动地向统治阶级出击。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但是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大家不要忽略了。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过,他说“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所以你看小说写得很好,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那个对立面、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

所以接着就写他想苟安,忍。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就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就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的家,骗到陆谦的家里面楼上,要想强暴,想侮辱。这个时候他也不加追究,只是气愤地把陆谦的家里砸了个粉碎。因为在陆谦的家里,把陆谦的家砸一个粉碎。这时候有一段描写,小说有一段描写也是值得注意的。就写“林冲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大家注意这个解腕尖刀很有文章的, “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找陆谦去了,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注意这个地方,写得非常准确、非常精彩。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你应该找高衙内,对不对?你怎么去找陆谦?这里边有两个意思我觉得大家要体会。第一个意思,还是怕高衙内,吃着他的请受,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这就是写林冲重义。通过这个情节,还有弦外之音,还有潜台词,就是说陆谦是我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注意,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么到了以后,他发配沧州以后,作者又一次点示我们林冲好义。就是什么呢,大家读过很熟悉的“风雪山神庙”。他到了沧州以后,正好有一个卖酒的李小二,李小二称林冲是“恩人”,而且报告他陆谦、高俅他们、高衙内派陆谦到沧州杀害他。那么李小二为什么要跟他报告呢,因为这个很冒险的、冒生命危险的,就是因为过去林冲救过他,他吃了官司以后,他帮助了他,而且给了他钱,所以他称林冲是恩人。那么这就写出了林冲的克己好义、乐于助人的这种侠义心肠、讲义气。所以后边是明点,前面有暗点,这都是写林冲思想性格转变的依据。

所以作者就是通过这么一个情节,通过林冲妻子被花花太岁高衙内看得长得漂亮,去加以调戏,这样一个情节,写出了林冲的性格。既写出了林冲的性格,又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这样也就揭示出来梁山起义事业为什么会逐渐发展壮大,很多人都要投奔梁山,梁山事业壮大,就是因为逼上梁山。逼上梁山在林冲的身上体现得最鲜明、最突出,走投无路了,然后才上山。但是,林冲到这个时候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你看小说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这样的话,读者就对于罪恶势力更加憎恨。

你看我们读到“野猪林”,就记得这个情节。一路上押监他的是董超、薛霸,两个差人,一路上对他真是非常地厉害,虐待他。水也很烫的,用烫水让他洗脚,烫得非常厉害。后来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野猪林,就是笼罩着烟雾的野猪林,这时候受到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所以你想,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所以《水浒传》写人物在特定情景之下,不同的人物会说不同的话,这个很多的。比如说武松打虎,打虎之前在酒店里面喝酒,喝了很多酒。店老板叫他不要上山,因为山上有老虎,这儿有政府的文告,他不信。他说你是开黑店的,想我留在这儿晚上害我,他走了。而且说就是有虎,老子也不怕,豪言壮语。但是快上山的时候,小说写得很准确,看见印信榜文,他在路上看见两次公告,一次只有白纸,没有盖章的。第二次看见印信榜文,这个小说写得很准确,就是政府盖了官印的,这个是真的,这个时候就写武松他有思想斗争。武松是非常好面子的,在生死关头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上山,但是这个面子还是要要的。大家想想,如果是李逵和鲁智深,那就痛快得多,不怕就上去,要怕就回去,没有那么多讲究。所以《水浒传》写人物在特定情景之下,特定的人物性格他会说什么话,不能换的,是性格化的。

然后这个时候,一路保护他的鲁智深到了野猪林,就要跳出来,跳出来以后,想把杀害他的两个人干掉。你看这个时候,林冲又出来跟他说好话。林冲的这个能忍的性格我们读者都不能忍,对他这种性格不能忍,把你迫害成这样,马上就要把你杀掉了,你还替他们说好话,这种能忍的性格,真是无以复加,简直叫我们读《水浒传》的人都不能忍。但是现在他忍了,不断地写他这种能忍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他善良的一面。一直后来到草料场,让他到草料场,也是个阴谋诡计,放火烧死他,他不知道。他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结果去了以后,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亲耳听见,说要把林冲的骨头,烧死了以后,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个时候是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你看林冲转变以后,从“火并王伦”开始,到以后,以后反对招安也是很坚决的,判若两人。但是这种性格的巨大转变,是一步一步写出来的,有生活的依据,令人信服,这才是有血有肉的英雄。

第二点,我想讲一讲《水浒传》的细节描写。细节可以说是生活的血肉,我们在生活里边,并不是每天都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总是普普通通,平凡的生活琐事比较多。所以细节是生活的血肉,也是小说艺术的血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的艺术。“风雪山神庙”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学里面就学了。那个戏真是非常细腻。让他管那个草料场,我刚才讲了,他以为是好差事,实际上是一场阴谋,放在那儿去准备烧死他。他去了以后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外边下着大雪,进屋以后,他就拿起柴炭点火,生起焰火来。但是这个草棚已经坏了,风都可以刮进来,很冷,所以当时写林冲怎么想呢?怎么过冬呢?他就想等到天暖和以后,待雪停了以后,到城里边去要唤一个泥水匠来,把它修好。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是想在这个地方好好过日子,对不对,不是凑合,想等雪停了以后,把这个草棚修好。然后就写他烤了一会儿火,烤了一会儿火以后还是冷,就想到前面那个老军指示他五里之外有一个卖酒的地方,可以去买酒喝。他因为太冷,就想到那儿去买酒。走以前,你看写这个林冲性格非常精细。把这个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信步投东”。注意他锁门,前后两次写他锁门,这个门有什么好锁的,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而且都破了,他还锁,林冲这个人很谨慎。然后在半路上经过一个古庙,就是山神庙,他还怎么呢?还进去顶礼膜拜,求这个神来保佑他,保佑什么呢?就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都走到这步田地,简直是走投无路了,他还是这种心思、打算。然后喝完酒以后,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两块牛肉,迎着风又回到草料场。结果一看雪下得越来越大,把草厅压倒了。他这个时候想,怎么办呢?就把这个花枪,注意这个花枪,花枪、葫芦放在雪地里边,生怕那个火没有灭,伸着手从破败的墙壁伸进去摸一摸,摸到雪水已经把火完全浸灭了,他才放心。然后抱着一床破棉絮,挑着他的那只枪,挑着他的酒葫芦,然后到山神庙去。这个金圣叹读《水浒传》我劝大家好好去看看,他有的批语很精彩的,他这个地方读得很细。他就批了一句,他说:“只拿一条破絮被,说明过一夜,第二天还要回来。”他读得很细,那就是说什么呢?就是今天晚上暂时过不下去了,我到山神庙躲一个晚上,我还得回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忍受,还是要想平平安安地在这个地方过日子。

所以通过“风雪山神庙”,一系列的非常细腻的细节描写,揭示了林冲的内心世界。好端端的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个美好的、幸福的家庭,被高俅、高衙内迫害到这种凄凄惨惨的地步,还没有想到要反抗,还要想到安安生生地过日子。你们看,作者是到无以复加之处还要加一笔。一直到草料场火起了,他听到火起的声音,想起来了。一般的人,人之常情,想到这个情况,我是看草料场的,现在草料场火起了,赶快逃跑啊,对不对?他不,他首先想到的是赶快去救火,你说林冲忍受到什么程度,善良到什么程度,他想到要去救火。我刚才讲了,亲耳听到门外陆谦他们说,这次把林冲烧死了,我要拣他的骨头去请赏。这一下子,怒气爆发出来了,打开门出去报仇,这才最后进行了转变。

所以这个细节描写,“风雪山神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他的动作、他的心思、他的整个发展过程,都写得非常细。下边就是写林冲最后打开庙门出来杀人了,林冲出来以后先是举手一枪,先把那个差役杀死。作者在这个地方写林冲杀陆谦写得很细的,比那两个人要细。这就说明他不是为写杀人而写杀人,而是通过杀人写林冲思想性格的转变,写他走上革命的道路。所以他满腔的怒火、满腔的怨愤、满腔的仇恨,一下子爆发出来,是要痛痛快快地报仇。所以他对付这两个人以后,就来对付陆谦。他就大声地喝道,“好贼,你待哪里去”,往哪儿跑,“批胸只一提,就把他提起来,然后丢翻在雪地上”。这个时候小说写林冲杀陆谦写得很有讲究。他这个时候不要花枪了,他把枪拿来插在雪地上,“脚踏陆谦的胸口上”,踩在他的胸口上,然后从身边取出一口刀来。我前边讲,你们要注意这个解腕尖刀,这个时候取出来解腕尖刀在陆谦的脸上割着,先不杀他。然后发表了一篇革命的宣言。

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的革命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第一,他能分清主次,主要敌人是陆谦,我先不对付你,我先把两个次要的解决了,然后集中力量来收拾主要的仇人陆谦,这是一点,能分清主次;第二,不是不明不白地就把对方杀死,而是先问罪谴责。刚才我讲的,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革命宣言,我为什么要杀你?你太坏了,背信弃义;第三点,就是写他杀三个人的杀法是不一样的,用的武器不一样,杀法也不一样,详略也不一样。所以总体来说,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什么叫有身份?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斗争的经验。有性格,他很精细,很讲究策略。有思想,那就是为正义而杀人,不是不明不白,随随便便地去杀人。有思想,有章法,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主次、详略都要搞清楚。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详、哪个略,先杀谁、后杀谁,很有章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7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虽然说现在仍离内行很远,不料却也看出一点门道。

鲁达何以成五台山和尚?

俗话说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的,何况象鲁达这样有命案在身凶犯?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故事,至于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刹的大和尚,不细心看还未必看得明白。
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之后便 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门县的十字街头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过的金老,金老的女儿嫁给了雁门的大财主赵员外,赵员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儿,鲁达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赵员外和五台山的关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便曾舍钱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赵员外还曾向寺里买了一个名额,寺里曾许过愿让他剃度一僧。于是,赵员外就把这名额给了鲁达,有了名额还不够,赵员外还向寺里缴纳一笔"集资费",那集资费便是赵员外带鲁达上山见智真长老时特意准备的一担"段匹礼物"。如果没有赵员外的一个名额和一担集资费,鲁达便有天大的本事也进不了五台山山门,更不会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例文之一

刚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我看《水浒传》已经是3年前的事了,剧中人物早已忘了一大半;而且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来就没认真看.迫不得已,只得从网上下了一套好好研读,竟发现:其实水浒传真的是不错.
第一点,也是最引人入胜的一点,就是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条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 有人说《水浒传》里108将是勉强凑齐的,就是为了凑传说中的108星.我也不否认这点,可如果要是真的有多少些写多少,那么不仅少了一份奇幻色彩,也丢失了一百单八将从天而降的意义,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极品.
第二点就是《水浒传》中对剧情的刻画描述.《水浒传》从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到一百单八将聚一堂,从宋江大破连环马到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中间事情的繁琐,人物的众多,令人望而生畏.可施耐庵却用自己优秀的文笔将如此长的故事娓娓道来却丝毫没有拖沓之感,而且一环套一环,使读者不由得继续往下看,仿佛自己到了真实的故事中去了一般,真是让人叹服.
第三点我要说的是《水浒传》对于历史的记述.大家可能都要笑我吧,这样一个类似于"科幻神话"的故事,根本就是瞎编,哪有什么真的历史.的确《水浒传》是神话故事,可他对当时民不聊生,奸臣当道,外敌入侵,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社会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进行了剖析.你们想,如果人民生活舒适,那么怎么会有100多好汉奋勇起义 如果忠臣当道,那么为什么高逑会当宰相 如果国家太平,那么金朝来干吗 如果军队丰足,那么何必招安呢 在我看来,水浒传不止是一本有意思的小说,更是一本反映当时社会的历史书.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没什么用,只不过把《水浒传》好的地方举了出来而已,我还依旧喜欢《三国演义》.所以,每个人心目中的好书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有意义的好书.
不多吧?
第2个回答  2019-09-25
官逼民反是《水浒传》主题的灵魂,在水浒传所描述的封建社会,统
治者大量的税收;
官府的贪污受贿;
人们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而引来
的追捕,都是官逼民反的导火索。俗话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着实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豹子头林冲,林冲即使
受尽苦难,剌配到了沧州,还梦想着刑满那一天与妻子团聚,可是,
高俅还是不肯放过他,
派人火烧草料场,
非要他性命不可,
忍辱负重、
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的林冲被逼上绝路了,
这才杀了陆虞侯、
富安等
人,雪夜上梁山。
再如武行者武松,知道哥哥被害后,并非无视法
律,立即去杀潘金莲、西门庆,而是先去告官,寻求法律解决。无奈
知县受贿,
不受理武松告西门庆一案,
有冤无处申,
武松这才走上自
我申张、
报仇雪恨的道路。
话说武松当时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
竟然
没有逃亡,而是堂堂正正投案自首,甘受刑罚,剌配孟州。武松最后
上梁山,
也是因蒋门神勾结官府,
栽赃陷害所逼。
到了押解路上要杀
害他的时候,
他实在忍无可忍了,
这才返身血战鸳鸯楼,
杀死蒋门神
和张都监,
走上与官府决裂的不归路。
但梁山泊
108
好汉也并非各个
都是官逼民反,
但官逼民反是这部小说主角的命运,
亦是小说的主旋
律。
我觉得正是因为这部小说给我们现代治国带来了许多的警示,

被人们所传诵,引起人们的共鸣,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第3个回答  2008-12-05
┌┐——┬
┌├┐┌┐│
││││││
││││││
│├╯│││
╰╰ ╰┘┘
第4个回答  2008-12-06
oh dear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