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桃夭》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手法?

如题所述

在《桃夭》中,诗人化意为象,将景物描写变成了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手法,既写景又写人,并将情与景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烘托出了一种欢快热烈的婚庆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歌,也就是所谓的婚嫁诗;也可以认为是一首新娘子即将出嫁,娘家的长辈女性给新娘子做心理方面疏导、告诉她一些婚姻生活常识的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最美的这首桃花诗《桃夭》,也是对爱情与婚姻的祝福

小话诗词
中国古典文学诗词鉴赏,传承国学与优秀传统文化
来自专栏小话诗词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以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绮丽的文字意象,描写了古人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与画面,在中国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经典文学作品。

其中,诗经中的第六篇《桃夭》更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诗歌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至今仍然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名句。

《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歌,也就是所谓的婚嫁诗;也可以认为是一首新娘子即将出嫁,娘家的长辈女性给新娘子做心理方面疏导、告诉她一些婚姻生活常识的诗。原诗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桃夭》诗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给人物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下定义的诗篇。这首诗共三章,每一章四句,共十二句。每章均以“桃之夭夭”作为开端,诗意逐章递进,反复咏叹,从而营造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一章开篇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人以桃花的娇艳和色彩起兴,桃花在春季里开放,娇艳粉嫩的桃花在明媚的春光下格外引人注目,格外照眼欲明。当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来到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游玩,眼见桃花朵朵,一树树,一枝枝娇艳欲滴的桃花盛开着,这简直就是一种极致的视觉体验。

诗人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桃花盛开时那娇艳欲滴的样子真的是惟妙惟肖的,是唯美动人的。这种比兴的手法也就是借物喻人,用盛开的桃花来比喻女子美丽的容貌,形神兼备,很是贴切。娇艳欲滴的桃花也成了形容女子容貌的代名词,如“面若桃花”,“人面桃花”等词语就是从此而来。

而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即鲜艳的桃花隐喻经过梳妆打扮的美丽新娘,的确有一种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韵味。在《桃夭》中,诗人化意为象,将景物描写变成了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手法,既写景又写人,并将情与景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烘托出了一种欢快热烈的婚庆气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