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看客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鲁迅在《坟 . 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写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鲁迅《〈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扩展资料

看客发展

细谈看客缘由,乃专制压迫之胆怯,人本教育之匮乏。平民们练就一身事不关己的神功,又难驱好奇之心。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绵绵流长,看客历史文化则非也,诚如林语堂所言,秦汉以前,国人血性凛然,大义浩然,多慷概悲歌之士。

隋唐时代,气度恢宏,正气泱然,蝇营苟且之辈非时矣;然五代以降,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性,酱缸社会及人性,伪善是为世风矣;更有甚者:元清异族,专制统治,酷烈异常.为生存及利益计,由是汉奸辈出,看客文化亦发扬光大成为主要之国民性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客文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19
鲁迅笔下的“老看客”,是麻木的,呆呆的,只知道张着大嘴傻看;而今天的“新看客”们则表情生动,满面春风,谈笑风生,热闹非凡,心理承受力超强。

鲁迅笔下的“老看客”们多面黄肌瘦,衣衫褴缕,无精打采,强打精神;“新看客”们从报纸配发照片上来看则满面红光,营养过剩,且西装革履,名牌时装,锦帽貂裘,看来小日子过得不错。

鲁迅笔下的“老看客”们都是空手上阵,最多不过是瞎起哄,喊两嗓子;“新看客”们则装备齐全,有用于呼朋唤友的手机,有留下“永恒瞬间”的摄像机,有明察秋毫的望远镜,甚至还有悠扬的吉他伴奏。

当然也有毫无变化的地方,鲁迅先生在《药》里曾经这样形容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今天还是这样,街头巷尾每有“稀罕事”发生,一个个看客便伸长了脖子向前拥挤,趋之若鹜,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

还有依然如故的幸灾乐祸,毫无同情心的冷漠残忍,爱凑热闹的低级趣味,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无非是当年看日本人杀替俄国人做间谍的中国同胞,看被官府砍脑袋的阿Q,看单四嫂的儿子宝儿“出大刑”,如今看的是轻生女子跳楼,看讨薪民工跳塔吊,依旧的兴高采烈,依旧的人山人海,依旧的无肝无肺。
第2个回答  2008-11-19
我有不少这方面的论文,需要的发消息给我。

《看客:生命悲剧的隐喻——对鲁迅“看客”的生命解读》
"看客"是鲁迅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鲁迅书写"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鲁迅笔下,"看客"的"看",潜藏着精神暴力欲望,蕴涵着"渴血的欲望"。这是鲁迅对生命悲剧的正视,也是对人的巨大悲悯。

《论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
鲁迅收入《呐喊》、《彳旁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着墨不同地勾勒、描写了看客的形象。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窥探到了我们民族的病根,捕捉到了国民的恶习,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分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对于处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与“被看”的差异——比较鲁迅小说与莫言《檀香刑》中的“看客”》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第3个回答  2008-11-19
鲁迅的看客不只求一个看字,看客的心理要更险恶些,面对刀下的同胞,他们也许更希望刀能快些砍下去,刀下的头要多些,这样就会有更精彩更多的内容去看
第4个回答  2008-11-19
时间观念不强的、想象力浅薄的、自制能力差的,易于受暗示的、自我认知能力差的、活的糊里糊涂的平庸之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