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如题所述

在“兵仙”韩信一生传奇的戎马生涯里,一桩能与他“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等光辉战例媲美的奇事,就是“萧何怎么知道他有才。”

韩信的真正发迹,来自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这位亲手为刘邦打下大半国土,拥有“战必胜,攻必取”威名的战神,等于是萧何一路狂奔,硬生生给追回来的。可这事儿要是细一看,就知还没这么简单。

    要知道,在被萧何“月下狂追”之前。韩信虽然也打了多年仗,可不过是大头兵一枚。早年在项羽身边,做得也不过是个郎中,给项羽出过很多次主意,每次都被项羽打脸。后来投奔到刘邦这边,也只是做了个治粟都尉,等于是一无战绩二无名气。按照《史记》的说法,他只是“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等于是和萧何聊了几次天,就被萧何认准了是人才,宁可“月下狂追”也要追回来。可问题是,萧何也是个阅人无数的人物,干的又是刘邦团队最苦累的活儿,怎么能凭几句谈话,就立刻“奇之”?

这事儿,放在现代职场上好有一比,好比一个满嘴“神论”且“跳槽”来的新员工,在原单位业绩没多少,“差评”倒有一堆。到了“新单位”后只凭一张嘴,就让高管拍案叫绝,迅速推荐提拔重用。如此操作,怎么看都不靠谱。

不过,如果我们把韩信“跳槽”到刘邦后的经历,细细看下来,这个看似“离奇”的事儿,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在项羽身边不得志的韩信,刚“跳槽”到刘邦这边,就莫名其妙倒了血霉,被别人的案子株连,直接被绑到刑场上杀头。幸亏他在刑场上喊了一嗓子,得到了刘邦亲信夏侯婴的注意,这才因祸得福,捡了一命后又就任治粟都尉,然后又因“工作关系”认识了萧何,从此华丽转身。

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韩信当时的职务上:治粟都尉。

虽然在当时心高气傲的韩信看来,“治粟都尉”这个职务显然屈才,可对于刘邦军团来说,“治粟都尉”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职务。以《史记》里的记载,正是夏侯婴的力荐,才让韩信得到了这个职务。这个职务的工作压力,也是相当的重——要负责军粮的生产、转运等各项琐碎事务,内容十分繁杂,更关乎战局成败。做好了未必有功,出了问题第一个陪绑,典型“吃力不讨好”。

而看看当时刘邦的处境,就更知“治粟都尉”一职压力有多大:项羽“分封天下”后,刘邦成了汉王,领地是巴蜀加汉中的四十一县,等于是被项羽一脚踹一边。而刘邦这“新封”的领地里,情况也是十分复杂。首先是地形条件恶劣,特别是刘邦为了麻痹项羽烧了栈道后,物资转运更成了大难题。更重要的是,巴蜀地区的人口,多是战国起陆续迁入的秦民,赶上这个“改朝换代”的年月,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所谓“发展生产”“转运物资”,想想就知道有多麻烦。

这么多的麻烦事儿,当时主要由刘邦团队里负责后勤生产,后来被刘邦誉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的萧何来扛,作为“治粟都尉”的韩信,自然也是萧何的重要帮手。所以,韩信打动萧何的,也绝不是他的高谈阔论,相反,一定是他在“治粟都尉”岗位上,那无比优秀的表现。优秀到足以让萧何认定,韩信不止能做好“治粟都尉”,更是一位足以帮助刘邦定鼎大业的军神。所以,才有了“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这其中的道理,《史记》里“毛遂自荐”的典故就可以解释:战国年间,平原君门下的门客毛遂主动请缨,请求陪平原君出使,平原君却讥讽说:“一个人若有才华,就像把锥子放在毛囊里,早就显露出来了,哪用得着你自荐?”毛遂一句话就怼了回去:“我是一把锥子,可你根本不把我放囊中,又怎么能看到我冒尖?”然后,“冒尖”的毛遂就在楚国一鸣惊人,书写了“毛遂自荐”的神话。

“神话”的背后,却是任何时代任何团队,在“人力资源”问题上的硬道理。想要拥有人才?想要人尽其才?关键不止在人家是不是有才,而是这个团队,能否给每个人一个公正展示的平台,并且给予公正客观的业绩评定。放在当年“倒血霉”的韩信身上,“大领导”刘邦不认可?那没有关系,“治粟都尉”这个职务就是韩信“展示才能”的平台,作为直接领导的萧何,又给出了公正的评估。所以一通“月下追韩信”操作后,“登坛拜将”也就顺理成章。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韩信跟在项羽身边,却一直默默无闻,“跳槽”到刘邦这里没多久,就迅速被萧何发现了才能。这不止是项羽本人的眼光问题,按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一个“人才合理使用与评估机制”的问题。做不到这个的团队,就如项羽的团队一样,哪怕空握着一群人才,也拦不住人家一拨拨往刘邦那边“跳槽”,先做了睁眼瞎,再被刘邦打得稀里哗啦。

如果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一幕,还有些“运气”成分。那么其他几位同时代“人才”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典型一位就是陈平。这位未来的“大汉丞相”,同是从项羽处“跳槽”来。“入职”刘邦团队早期,虽说也有了“平台”,可接着就被人泼了不少脏水。特别是刘邦的好些心腹,更对陈平害起了红眼病。照这个节奏,陈平至少要被扫地出门。但作为“大领导”的刘邦,却亲自和陈平一番长谈,经过正确评估,果然认准了陈平的才能,放手让他办事,甚至要钱给钱,“不问其出入”,只要把事办成。

这一番“合理评估”,不但“诸将乃不敢复言”,初来乍到的陈平,有了健康的工作环境。然后更放手办事,精彩缔造了楚汉战争时期的“反间计”:通过一番上下活动,在项羽军营里制造谣言,挑得项羽与其“亚父”范增窝里反,害得范增先负气离开楚营,而后连病带气去世。不费一兵一卒,就替刘邦除掉大患,立下了楚汉战争的重要一功。如果说韩信“拜将”是“运气”,陈平等有着类似遭遇的人才更证明:刘邦赢项羽,绝非运气。

强大的人才任用与评估机制。是任何时代的各类团队,取得胜利的重中之重。而倘若在人才问题上做了“睁眼瞎”,哪怕强如项羽?最后的结果也无一例外,都会在残酷竞争中无情淘汰。“萧何为啥知道韩信有才”这事儿,乃至“刘邦为何会用人”的话题,背后充满智慧,更充满着振聋发聩的历史回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2

在韩信是否有将帅之才的问题上其实他已经考验过韩信,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才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他不可能会冒此风险,把整个汉军的生死大权交到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身上。萧何是通过哪些事情来了解韩信的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韩信之前是在项羽手下的执戟郎,历史记载曾多次向项羽献计,都未被采纳。刘邦和项羽当时属于敌对关系,对于来投的韩信,萧何不可能没有去调查他的过往。

萧何从“胯下之辱”中可以看出韩信的心性。从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中,可以侧面证明韩信的才能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也是使用到实践中的。


韩信经过打听,他听说刘邦的司机夏侯婴,给刘邦的关系不错。

所以,他就找到了夏侯婴,让夏侯婴推荐自己给刘邦。

刘邦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给韩信升级为了中级军官的职位。

但是,这个职位对于韩信来说还是太低了。他又听说刘邦比较听萧何的意见,所以,他又接近萧何,让萧何推荐自己。

萧何要推荐韩信肯定要和韩信谈谈。他在和韩信交谈的时候,发现韩信确实是一个将才。

虽说认可韩信,但萧何也并没有马上举荐韩信,毕竟有无真才实学他也不得而知,需要时间来观察和检验其人,万一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呢?或是夸夸其谈的马谡呢?都不清楚,可韩信不给他考验的时间,直接逃走,另寻一处展示才能的天地。

其四,不管他到底有无才学,都要追回来一试其才,万一真是人才呢?放掉了不就可惜,在说还有刘邦的慧眼识人这一关呢。所以不管此人是真是假,都得追。这里肯定是有碰运气的念头在里面。

第2个回答  2021-01-13

萧何和韩信最初怎么认识,史书语焉不详。但从两个人后来相处以及给我们留下的两个经典典故来看,有一点可以确认,萧何是一个识人善用、审时度势的人。

萧何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体现的就是他“识人善用”的能力;而后来的“月下追韩信”以及最后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则完全体现出了萧何“审时度势”的能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场事先张扬的个人品牌策划案

韩信出身低微,陈胜吴广起义后,群雄并起,韩信最初投靠项梁,成来成为项羽部下,项羽却是对韩信不闻不问,没有得到重用的韩信跳槽,来到刘邦的部队。

一开始韩信并不被刘邦赏识,失望之余,韩信再次逃走。得知韩信离开的萧何,第一时间并不是报告刘邦捉拿他,而是自己骑马追去。正是在萧何的极力挽留之下,韩信才再次回到刘邦麾下,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千古佳话。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而正是“月下追韩信”这样一样极具浪漫色彩的事件,让刘邦不得不对韩信另眼相看。后来的事实证明,萧何眼光的确独到。萧何却是如何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这个其实放在近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不难理解。

如今的职场上有个词,叫做“面试”。面试之前,面试官也并不全知道应聘者有没有各种各样公司所需的才能,但通过交流、观察和测试,我们基本上能对应聘者有个大概判断。而随着面试阅历的增加,这方面的判断力会越来越精准。

韩信入伙之前,萧何已经跟着刘邦南征北战多年。实战中培养的对军事人才的观察能力不言而喻,所以即使韩信逃走之前一直没有被重用,但萧何早已开始了对韩信的观察的判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可是连续推荐,老板一直不以为然,怎么办?恰在此时,有人来报韩信逃跑了!我们后来读到这段历史,只顾着想象萧何如何手忙脚乱地跳上战马去追,却忽略了擅长谋略的萧何,如何胸有成竹地策划好了“月下追贤”的戏码。

1. 古代军中有人私逃,基本都是杀头大罪,萧何并不上报和抓捕,此其一;

2. 月下追回并未治韩信的罪,而只是对外告知了“月下追贤”的事情,此其二;

至于追上之后,两人真正说了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追回”之后,刘邦不得不对韩信另眼看待了。萧何乃真谋士也!利用自己已有的威望,抓住突发事件随机应变,让危机转化为良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二、“成了萧何败也萧何”,利益人性秘而不宣的鸣奏曲

韩信后来可以说是是刘邦打败项羽的第一武将,韩信虽然是军事天才,在政治上却是一窍不通。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各位功臣都极为忌惮。共苦易,同甘难,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1. 张良功成身退,直接隐居;

2. 萧何强购民田民宅来自污,以此表示自己只贪图小/财;

3. 而韩信却是看不懂,还以为是从前一样,只不过军中换成了朝堂。

4. 他是没变,但刘邦已经不是那个沛县小吏了,韩信的我行我素,终是引起了刘邦的怀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刘邦将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可是韩信仍然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居功自傲,最后吕后找萧何要除掉韩信。最终造成了韩信的悲剧。那么萧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显而易见,如果他不杀掉韩信,让自己在这场政治角力中表现自己的态度,那么最后死的人或许就是自己了。时也,势也,所以说,他也只能是痛下杀手。

第3个回答  2021-01-09
当然是通过交谈,双方通过沟通交流之后,萧何了解到韩信这个人的性格特征,知道韩信此人熟读兵法,很有军事才能。
第4个回答  2021-01-09
这是由于萧何和韩信早年相识,从韩信的谈吐中,他就了解到韩信非池中之物,是一个帅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