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唐朝时大量派遣唐使,他们到唐朝都干些什么?

如题所述

西元六百六十八年,齐明女皇的皇子中大兄正式继位,即天智天皇。在经过了之前与大唐帝国的白江之战,日本军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正是因为这次惨败,才使得天智天皇在登基后,开始重新对大唐帝国产生了敬畏之心,恢复了自隋末乱世以来,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的国策,并同时恢复与唐帝国的外交关系。而这些使节,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本遣唐使。


根据现今中外史学界的一致观点认为,日本遣唐使前往中国,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几乎将大唐帝国各个方面的优势全部运回了国内,包括政治、军事、建筑、文化、思想等等,基本上只要是大唐帝国的东西,日本人都爱不释手,哪怕只是几卷经文,也能够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引起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部史料,能够将遣唐使在大唐帝国时期的具体活动记载下来,哪怕是日本国内最为系统、完整且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史书《续日本纪》,同样也没有对遣唐使活动内容的详细记载。至于中国方面,由于遣唐使在当时并不是朝廷的主要关注对象,所以自然不会有史官专门为这批人作书立传。



而在日本拟派的这十八批遣唐使团中,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却是自西元669年至西元733年这近半个多世纪中,第七批到第十批的遣唐使。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第七批遣唐使之前,基本上每一批次的遣唐使规模都很小,船只最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两艘,遣唐使的人数也主要控制在了一百余人左右。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鉴真东渡的前一年,也就是西元763年,朝廷刚刚平定了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的国运日渐衰类,各地藩镇割据,中央朝廷只能勉强支撑着统一大局。而日本朝廷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也就减少了遣唐使的频率和规模。遣唐使在唐朝的待遇说了那么多,大家不要以为遣唐使对于唐朝来言是多么稀

奇的团体,而且,遣唐使在大唐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政策和待遇。


日本派遣的使节团的确是带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前往大唐,可对于大唐而言,就未必也是这个观点。所以,日本遣唐使在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得到朝廷最为优渥的政策待遇,实际上除了学费由翰林院承担一部分之外,想要住得更好,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去赚钱,走在大街上,便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除了口音较为特殊之外。




而至于日本遣唐使活动的第二个特点,则是相对于大唐而言的,那就是日本遣唐使的活动在唐朝国内受到了朝廷的严格监管。虽然日本方面口口声声自称遣唐使只是带着和平、友好、谦卑的学习态度和外交任务的友善使节,但最起码唐朝的统治者不这么想。正是基于第二个特点,可以看出,唐朝认为遣唐使的目的并不单纯。


至于其中的原因,也和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本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知道,自打当年日本因“日出处”和“日没处”的观点,与隋炀帝闹了不愉快后,虽然在之后有所收敛,但遣唐使仍旧以小帝国使者自居,对外广泛宣称自己为“小中华”。不过,日本遣唐使的出现,也的确在最大程度了建立并发展了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其中尤以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两人,堪称所有遣唐使中名气最大的存在,甚至在《续日本纪》中,对此二人都曾有过如下评价:


所以,综上所述,首先我们要明白遣唐使并非纯粹的友好使节,正如上文中说的那样,至少唐朝不觉得他们的目的单纯。其次,日本遣唐使既有归国者,也有留在唐朝的人,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外籍唐臣”阿倍仲麻吕。其三,遣唐使虽然全面学习了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制度,但却并没有完全照搬,尤其是政治上,在借鉴了唐朝的中央政治体制后,仍旧开创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古代政治体系,对日本之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