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联的「起承转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也谈对联的「起承转合」

诗的起承转合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把律诗、绝句的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加以总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他认为,起承转合之间有着辩证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和“转”皆兼顾“起”与“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因此,这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举个例子,如王维的五言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的首句说,红豆生长于南方,次句借问春来又发出几枝,第三句希望友人摘取,最后说,红豆能引起人们的相思之情。四句诗,起、承、转、合,十分清楚。
联的脉络
既然诗有起承转合,有人问对联是否跟诗一样,也有起承转合呢?我想说,所谓的起承转合,其实指的就是“脉络”。诗有诗的脉络,联有联的脉络。但因为整体结构的不同,联的脉络和诗的脉络在某些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
诗,绝句或者律诗,不管是四句还是八句,这几句都是一个整体。就像写文章一样,从前往后,开头、中间、结尾,脉络很清晰。而联,可能是两句,还可能是多句,但不管是几句,联的架构其实就是两部分:上联跟下联。上下联要互相对仗,要分成两个部分悬挂或者展示。正因为联有这个独特的结构,它的脉络和诗的脉络就不太一样了。
联的脉络安排,以我个人经验,大致可以有如下几种模式:
壹,上下联平行表达,统一为立意服务。
这种脉络安排,在对联中很常见。通常是上联表达一件事,下联表达一件事,这两件事或者互相对照,或者互相对立,但本质上是统一为立意服务的。我们看几个例子。
苏振学宅(李向隅)
芳树满庭,如勾新酿;
青藤覆瓦,时落古欢。
此联纯写景,题目是写一所宅子,那么联的整体立意肯定是围绕着宅子的特点来写了。那么作者抓取了两个意象来作为上下联的切入点:一个是树,一个是藤,这两点都是作者所见。上联写庭院里都是树,那种翠绿的颜色仿佛是新酿出来的酒一样,让人沉醉;下联写青藤长得很高,盖住屋顶的瓦片,并且不时地落着花。古欢原指老朋友,而此处的表达可以用一种近似通感的感觉来理解,青藤的花儿一串一串,偶尔落下来,确实有一种古意的美好。此联就是典型的上下联平行结构,上下联各写了一个景物,合起来表达作者对这所宅子的幽静古朴而又生机勃勃的由衷赞叹。当然,上下联虽然平行,但不是割裂的,作者用一“新”一“古”两个对仗很亮眼的字,把上下联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突显出对联作为一种对仗文体的形式之美。
王昭君(陆天泓)
骚情何必多,比大漠中原,小女子自知冷暖;
颂论直须少,使高居远定,上将军岂让琵琶。
此联写王昭君,上下联也是并列结构,分别从“骚情”和“颂论”出发去表达。上联的意思说,对于她被嫁到西域这件事儿,大家也不必太矫情,哪里好哪里不好,她自然是知道的。下联的意思是,也不用觉得王昭君有多伟大,其实保家卫国这件事儿,根本上还是得军队去干啊,他们可比一个小女子厉害多了。此联一反通常观点而写出新意。脉络上也是上下联并列,而从形式上,作者用了“多”“少”、“小女子”“上将军”这样的一正一反的字眼安排,使上下联的表达无形中对立统一起来,张力便也产生了。
可以说,上下联联意并列这种形式,是我们写联最常见的一种脉络安排。正是因为对联独有的上下联对仗的结构,这种脉络安排就非常便于我们安排立意的表达。上下联互相独立而又有着内在的联络,从而形成了整体立意的表达。
在运用这种脉络安排的时候,要切记,上下联不能割裂开来,上下联不能完全各说各的,互不搭噶,一定要把上下联作为整体立意观点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并列而又互相补充或者一正一反,来为立意服务。
贰,上下联势同流水,一气呵成。
这种脉络结构基本类似我们所说的“流水对”。上下联的表达并不是并列的,而是顺势下来。我曾在对联的构思十二法中讲到过这种方法,基本是一样的。这种手法比较考验作者的语言驾驭功底,因为安排不好,就很容易让联的气脉变得很熟滑。上下联要成流水,必须要脉络一贯到底。如果不能一贯到底,则很容易越来越弱,不好看。举几个例子。
镇江甘露寺(鄂容安)
到此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此联是最典型的流水对,完全是从联意上的流水承接,让人读完以后,有恍然大悟之感。
故乡(轻雪)
风物已全非,不知粱间旧燕,江上孤帆,得栖何处;
浮生无所住,每疑隔水青崖,笼烟村树,便是家山。
此联上下联也基本是流水之势。上联起句写所见到的家乡景物全非,便心生疑问,梁燕和孤帆能停留在哪儿呢?其实这问,也是替自己问,自己的心也无所栖处了。联紧接着便写“我”,家乡、他乡,皆无所住,现在经常仿佛看到那类似家乡的景色,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的家乡一样。表达出一种对故乡的精神寄托。上下联的意思基本是顺接的,中间并无割裂。
从上面的联可以看出,流水对可以是非常“湍急”的水,这种一般在比较短的联中可用。也可以是比较“悠远”的水,上下承接不疾不徐,从联意上顺势而为,自然过渡,而意思是一脉相承,这种适用于一些长一点的联作。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脉络安排,就有点跟诗的起承转合类似。比如第一联,上联可以看做是起,下联则是转。第二联,上联第一句是起,二三句是承,下联第一句是转,二三句是合。也就是说,上下联虽然在形式上是对仗的,但是从内容上来说并没有断开,是一脉相承地去完成整体立意的表达。
叁,上下联各有侧重,但在某些地方联意有呼应。
此种脉络安排,区别于第一种上下联在联意上完全并列的形式。这种安排,上下联的表达各有所侧重,基本是并列的形式,但是从意思上看,往往下联的结尾跟上联起首有呼应,或者下联的起首跟上联的结尾有呼应,从而使上下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举几个例子。
莫愁湖(金锐)
粉黛六朝香,依稀飞燕垂杨,裙屐重游微醉客;
烟波今日局,说甚劫灰宿草,英雄尚有未抛棋。
写莫愁湖联,一般不能抛开英雄、儿女这两个因素。此联作者也是如此,上联写“粉黛”,下联写“英雄”,联意基本是并列的感觉。然而作者在处理的时候,却没有把上下联联意完全独立起来。上联起句怀古,后二句则写到自己的游踪,“裙屐重游微醉客”,说明自己是在微醺的时候来游览此湖,并且从飞燕垂杨想到了“粉黛六朝香”。而下联起句则承接上联末句而来,我在此游览,看到了眼前的烟波,这烟波就仿佛今日的时局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后二句再承接下去,回到怀古的方面。可以说整联上下联脉络很清晰,而其中又有些曲折回环之手法。
甲秀楼(一脉花香)
楼乃千古佳人,得南明一水、静以相偎,共伴鳌头待知己;
我原九州过客,看远近诸峰、呼之或出,欲携云外隐仙踪。
此联是我写甲秀楼的,联的总体脉络是上联写“楼”如何,下联写“我”如何。但是在表达过程中,上下联又有互通互补之处。首先上下联的二三句不管是从楼的角度去写还是从我的角度去写,其实是合起来描写了甲秀楼所处的环境之“幽美”。下联的结句也是呼应上一联的起句和尾句的,因为楼美得像一位佳人,在等待知己,而我自己感觉就像她的知己一样,想把她带到那美丽的山峰之间去隐居起来。整体表达了楼的美以及我对楼的喜爱。
从上述两联可以大致看出,这种脉络安排,上下联在各自相对并列的表达中还有互相渗透。不管是承接也好,还是照应也好,都是为了使整体的表达更丰满、更立体而做的安排。切记这种安排不能太过于混乱和纠结。如果那样的话,就显得脉络不清晰了。
肆,长联上下联内各自的脉络安排。
上述几个方面是讲的对联整体的脉络安排可以怎么做。那么也要讲一下上下联单比的脉络怎么安排,尤其是长联。短联的话,一句或者两三句,比较好处理,也不容易写得纠结。而如果上下联单比的句子到了四句以上,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其脉络问题。
上下联单比的脉络安排,是可以参考诗的起承转合的。当然,因为很多时候,单独的上联或者单独的下联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立意表达,因此在脉络安排的时候,起承、转合往往会区分的不那么清晰,有时候在一两句之内就完成了起承或者承转或者转合。但不管怎样,这种似承转合的思维是要有的,因为它代表着句子之间的逻辑和张力。如果忽略了起承转合,要么句子逻辑不清楚,要么句子之间很平,缺少起伏,缺少呼应,那都会使表达不够。举几个例子。
扬州鉴楼(破茧成蝶)
斯楼何所有,户牖排云,檐楹横斗,翛然与说神仙,宜唤起百八钟声,淹留灯火;
一炬太无聊,残灰未烬,弗日即兴,诚为后来鉴者,不妨以两三坏壁,点缀乾坤。
此联单比算长了。但是我们看作者对单比的脉络安排。上联第一句是起,设问,问斯楼到底有特别,二三句承接,描写其气势,“户牖排云,檐楹横斗”,后面三句基本就是转合了,按说这么美,应该是神仙住的地方,但是我却觉得应该有百八钟声来唤醒某些人的“神仙”之梦。脉络很清晰。下联也是如此。第一句起,二三句承接,后三句也是转合。这样安排,虽然句子很多,但不会觉得不顺,也不会觉得很滑,而是有张力在其中。
岳阳楼(窦垿)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是一副很出名的岳阳楼联。虽然长,但读起来酣畅淋漓,其原因就是作者脉络安排得很清晰。我们看上联,起句就是起,问楼奇特在哪儿,后面三四五六四个自对句则是承,来解释其奇特之处。再后面四个问号,则是转了,前面说的这些诗人啊、儒者啊、官员啊、抑或神仙啊,他们都来过,然而呢?结两句,合。这些人都已经作古,而现在只剩下我在这潸然泪下。让人顿生一种苍茫之意。下联脉络亦是如此。
因此,我们说,不管你上下联用的什么脉络安排,单比句内的表达,一定要做到起承转合非常符合逻辑。只有这样安排好,才会使整体的联的所谓“气脉”畅通。如果连单比的脉络都不曾梳理好,那更不用谈上下联的处理了。当然,在安排句子之间脉络的时候,也要注意,起承转合,不是顺口溜,不是一滑到底。这四个字代表的是张力。而这种张力,往往需要文字、架构、思力等各种因素统一交织才会产生最大的效果。这种处理能力,自然是考验写联者的综合实力了。

律诗起承转合,中间承转是两副对联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展开来说,起承转合就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万事开头难”。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并且对起头有很多讲究,有所谓的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或写景,或抒情,或叙事等等等等。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所谓‘承'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据情路、景路、理路,将上下文之间紧紧地联络起来,上下关联,前后呼应,或总接,或分承,或暗接,或明顺,或舒缓,或湍急,或如徐徐春风,拂面而来,所谓‘转'就是转折、转换,由情转到景,由景转到情,由彼转到此,由此转到彼,由事转到理,由理转到事,由物转到人,由人转到物,或顺势而转,或乘势而上。一首诗写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如果转得好,转得神,转得妙,转得出其不意,转得出神入化,就能使作品跌宕起伏,势若奔雷。 所谓‘合'就是结尾,结束全文。结尾往往是诗文的精华之所在,是作者抒 *** 感、表达志向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结尾有两种结法,一是明结,一是暗结。明结就是通过结尾直抒胸臆,阐明事理,抒发感慨和豪情;暗结则是以事说理,借景抒情,用事件和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给人以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结尾往往是诗歌的 *** ,合得好,合得妙,就能使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意境深远,引人深思,言虽止而意无穷。 格律诗是唐人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相对与古体诗来说,格律诗增设了许多附加的限制,它不仅在韵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在格式上也有严格的限制,不可越雷池一步,如果越了雷池,就不是格律诗了。所以格律诗的创作比其它形式的诗歌创作,要复杂得多。 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又分为五律、七律和排律(本文不讨论排律)三种。五律和七律的格式为八句四联,两句一联。第一联称为首联,在章法上叫起句。第二联称为颔联,在章法上叫承句。第三联称为颈联,在章法上叫转句。第四联称为尾联,在章法上叫合句。一联之中上句称为发句(又叫起句),下句称为对句。中间的两联讲究对仗。 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五绝和七绝的格式为四句两联。第一句和第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句和第四句称为尾联。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就是“截句”,即撷取律诗的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两联,或截后两联,或截中间两联。从章法上看,首联的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尾联的第一句为转句,第二句为合句。

起承起承转合的读音, 起承转合的读音

起 承 转 合读音
qi cheng zhuan he
第三声第二声第三声第二声

诗词的 “起承转合”?

承接(顺接)
转接(转折)
总结
其实就是肥皂剧的定性套路 先说说起因 然后顺理成章一段,再来个很重要的【但是】一但就但到九霄云外去了 也但到了自己思想的落脚点。最后来个大总结 就像大团圆结局一样~ 不是来表达一些什么怀才不遇就是思念家乡什么的 这种东西最没劲了,就是无病 ***

什么歌起承转合

大概有6首歌吧!
歌曲:best is yet to e
歌手:林一峰 专辑:林一峰的床头歌
谁让你害怕听情歌
太累人的起承转合
歌曲:everything
歌手:王力巨集 专辑:心 .跳
故事里的起承转合有一些忘记
做了多少错误的选择
歌曲:我曾经爱过一个人
歌手:彭佳慧 专辑:因为女人说
温柔的限骄纵的等
起承转合却没有结论
歌曲:start it underground
歌手:蛋堡 专辑:收敛水
他们要算数学数拍子数着一个两个八
读中文了解起承转合学譬喻法
歌曲:笔墨登场
歌手:胡彦斌
殊不知写出来是特别的有份儿
起承转合连线著横竖撇捺儿
歌曲:两个人心动
歌手:hotcha 专辑:shall we dance? sha
过程就像小说一样
有起承转合按部就班

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 释
①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 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②比喻说话时的过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矫揉造作。
出 处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
示 例 老舍《骆驼祥子》:“把大家都说在里边,而没有~的痕迹。”
近义词 承上启下

起承转合 近义词

【成语】: 起承转合
【近义词】: 承上启下
【拼音】: qǐ chéng zhuǎn hé
【解释】: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出处】: 清·金圣叹《西厢记读法》:“有此许多起承转合,便令题目透出文字。”
【举例造句】: 然而不得已,也只好起承转合,上台去说几句。 鲁迅《而已集·通讯》

用起承转合造句

1、过去写文章,特别讲究起承转合。
2、分析这篇文章,最好先从弄清它的起承转合入手。
3、起承转合虽属旧诗文的结构章法,但现在写议论文也要借鉴。

起承转合的转的读音

起承转合,读音qǐ chéng zhuǎn hé ,汉语成语,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