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分你都知道什么呢?秋分节气的由来和含义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关于秋分你都知道什么呢?

每年9月23日左右,当太阳达到黄道经度180度时,就进入了“秋分”节气。  “秋分”和“春分”是古人确立的最早节气。 据《春秋露阴阳进出篇》说:“秋分阴阳相伴,所以昼夜对等,寒夏对等。”  

“秋分”有两层意思:一是根据我国古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时分四时,秋分是 在秋天的90天之中,秋天平分秋色。 二是昼夜24小时,各12小时。 这一天与“春分”日相同。 在“秋分”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 这一天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变短,黑夜变长。 

秋分节气的由来和含义是怎样的?

在我国古代,秋分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雷声响起,二是虫鸣,三是水开始枯竭。” 古人认为雷声响起是因为阳气强盛,秋分过后,阴气开始盛行,所以就没有雷声了。 第二阶段的“空”二字是指细土,意思是由于天气寒冷,隐藏的虫子开始躲在洞里,用细土封住洞口,防止冷空气进入。  

“水开始干涸”是指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 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迅速,湖泊和河流的水量减少,一些沼泽和水坑正在干涸。 秋分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凉爽的秋天。 来自南方的冷空气与逐渐衰败的暖湿空气相遇,导致反复降水,气温也一次次下降。 正如人们常说的,说到“一秋雨一寒”,秋分以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 

这个时候,南北方的田间耕作是不一样的。 在我国华北地区,有句农民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时麦”。 谚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时间; 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 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忌讳也被归纳为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米价多少”。 

在此期间,全国许多地区开始进入降水量较少的时期。 秋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热带气旋带来的大雨除外)的阴雨天数和降雨量进入降水减少期,江河湖泊水位开始下降 下降,一些季节性的河流和湖泊甚至逐渐干涸。 在此期间,可能仍有个别热带气旋存在,但影响位置偏南,且大部分影响华南沿岸和海南岛。 

除了强风灾害外,此时台风带来的降雨往往有利于当地的土壤墒情保持,因为10月份之后,这些地区已经陆续转入旱季。 秋季急速降温的特点,让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忙碌显得格外紧张。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秋分”作为农耕的象征。 汉末崔玉在《四民月令》中写道:“谁种大麦,白鹿节可以有薄田,秋分可以有中田,后十天可以有美丽的田野。” 秋分是收获的好时机。 农友们要抓紧秋收,避免早霜连雨的危害; 还应尽早播种冬季作物,为来年的高产奠定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03
秋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收获农作物的季节。秋分象征着秋季大丰收,秋分的寓意还在于平分秋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半,平分了秋季。
第2个回答  2022-09-03
秋分是白天和黑夜一样长的时候,是很多农民为了庆祝农作物收获的一天,代表着和平喜乐。
第3个回答  2022-09-03
应该就是进入了秋分之后,也就意味着秋天真正到来了,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