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测定大多数金属元素时,其相对灵敏度介于1.0×10^-8至1.0×10^-10克·毫升^-1,而非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绝对灵敏度则在1.0×10^-12至1.0×10^-14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之所以灵敏度高,是因为它测定的是占据原子总数99%以上的基态原子,而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的则是不到1%的激发态原子,因此前者的灵敏度与准确度远高于后者。
2. 精密度好:由于温度变化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影响较小,该方法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因此精密度较高。一般而言,相对标准偏差在1%至2%之间,而高性能仪器甚至可以达到0.1%至0.5%。
3. 选择性好,方法简便:光源发出的特征性入射光简单且基态原子窄频吸收,导致元素间的干扰较小。因此,无需分离,便可以在同一溶液中直接测定多种元素,操作过程简便。
4. 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对于微痕量元素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0.1%至0.5%,并且分析一个元素只需花费数十秒至数分钟。
5. 应用广泛: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直接测定岩石、土壤、大气飘尘、水、植物、食品、生物组织等多种试样中的70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并且还可以通过间接法测定硫、氮、卤素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该方法已在环境保护、化工、生物技术、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地质、国防、卫生检测和农林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6. 局限性:
- 无法进行多元素同时分析:原子吸收法在测定一个元素时需要更换空心阴极灯作为锐线光源。尽管已经研发出多元素灯这一新型光源,但其稳定性和光源强度仍受到一定限制,应用并不广泛。
- 不能进行结构分析:与原子发射光谱法类似,原子吸收光谱法只能进行组份分析,无法进行结构分析。
- 难以测定难熔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对于某些难熔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测定存在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