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我们老师让我们写十个我们最喜欢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的故事以及喜欢他们的原因.大家帮我想想以下十个人物的著名故事.每个限200字以内.
花木兰 李清照 武则天 四大美女之一(随便谁) 李白 苏轼 杜甫 华盛顿 拿破仑 林肯

谁答得好,我有附加分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3
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乾隆时进士,曾任七品官。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卒年七十三。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第2个回答  2008-12-07
花木兰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1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唐中宗时为皇太后(683年—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705年),705年退位。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川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杜甫(公元712--770),唐代,汉族,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后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同年代“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华盛顿开创了政治的新纪元。他虽然大权在握,却始终听从良知的召唤,谨慎谦卑地使用权力。他是政治家中的政治家,伟人中的伟人。后人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原来政治家还能够是这样一种形象。也正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政治和道德可以良性结合到什么程度。政治并不总是无耻的代名词,也不是只有政治小人,才能建功立业。华盛顿犹如一座政治人格的灯塔,时刻提醒着拥有或想拥有权力的人们,不要在权力的迷宫里晕头转向。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Bonaparte1769.8.15~1821.5.5),人称奇迹创造者,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1814,1815)、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位前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

林肯,共和党人,美国第16任总统,主张反对黑人奴隶制,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初期的妥协政策一度造成北方失利,在人民推动下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时局,促使北方最终取胜.4月14日,林肯被同情南方奴隶主的演员布斯刺杀于华盛顿福特戏院.林肯由于在内战的最危急关头,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奴隶制,并解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尊敬,成为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1809年2月12日,阿伯拉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伐木工人的家庭,迫于生计,他先后干过店员、村邮务员、测量员和劈栅栏木条等多种工作。1834年,他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当时,美国奴隶制猖獗,1854年南部奴隶主竟派遣一批暴徒拥入堪萨斯州、用武力强制推行奴隶制度,引起了堪萨斯内战。这一事件激起了林肯的斗争热情,他明确地宣布了他要“为争取自由和废除奴隶制而斗争”的政治主张。1860年他当选为总统。南方奴隶主对林肯的政治主张是清楚的,他们当然不愿坐以待毙。1861年,南部7个州的代表脱离联邦,宣布独立,自组“南部联盟”,并于4月12日开始向联邦军队发起攻击,内战爆发初期,联邦军队一再失利。1862年9月22日,林肯宣布了亲自起草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解放黑奴宣言》草案(即后来的《解放宣言》),从此战争形势才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部军队很快地由防御转入了进攻,1865年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胜利。
第3个回答  2008-11-25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
年)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
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 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
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
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
休息!得令!正是: 旌旗明明, 杀气满山头!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
三岁失估,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严之仁未能一扫空地。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
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
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
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
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
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
我不会写诗, 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洗星海,
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
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旬。寥寥20宇把8位人们熟悉
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
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
即洗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在是戏剧、
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
《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作家楼适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
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
‘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
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乔治.费多是著名的法国戏剧家,特别擅长于写滑稽剧,《马克西姆家的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可是该剧在首场演出时却不被观众看好,但该剧演出时却深深打动了观众,剧院里的喝彩声此起彼落。费多那天晚上也在看戏,而且也和其他人一样大喊的叫。
“费多,你难道疯了吗?”朋友迷惑不解地问。
“没疯!”费多解释说,“只有这样我才听不见观众谩骂的声音,使自己不会因此而伤心难过。”
大衣
爱因斯坦成名之前,生活拮据,衣着随便。有一位朋友曾劝他说,应该添置一件大衣,否则难以进入社交界。他笑着答道:“我本来就默默无闻,就是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会认识。”几年后,成了大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和从前一样,依然衣着简朴。那个朋友再次提醒他,快去做件像样的大衣,以便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他还是笑着回答说:“现在即使穿得更随便些,同样也会有人认识我。”
契约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一生贫困,但却生性乐观。
一次,他与房东签订租房契约,看见上面写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房客因为用火粗心大意,致使房子起火,必须赔偿15000卢布”。
克雷洛夫不但没有异议,而且在“15000”后再加上两个“0”。
“1500000卢布!”房东大为惊喜地喊道。
“先生,不要大惊小怪,”他不动声色地回答说,“我反正赔不起。”
玩笑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是比较解剖学的奠基人,对古生物学也很有研究。一天,他的学生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当时,居维叶正在工作室里忙于实验。突然,门被两只犄角顶了开来。一个怪兽随后冲了进来,张着血盆大口,獠牙又尖又长。居维叶听到声响,抬头看了一眼,又低头做事了。
事后,学生们好奇地问道:“先生,您怎么一点也不害怕?”
“这很简单,因为所有带蹄子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他笑笑说。
冯玉样(1882——1948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
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
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样担任旅长时,驻军湘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
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样死了”,
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 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1927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
样一怒之下,编成一副对联送给了他: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
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玉样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
情况,渐渐涉及行敌的人事安排。这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样问
一些事,冯玉样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
‘顾问’两个宇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 “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着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
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
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样遂自荐当了保长。
因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
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样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
装束,他见连长发火,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
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
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冯玉样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
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 团长也干过。”
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地说:“你还干过什么?”
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
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
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
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
我是保长,理应侍侯大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
自容,匆匆退出。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1881—
1936年)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
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
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
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
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
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金扁担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平
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
担。

吃柿饼
有个农妇,,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
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
一个柿饼来吃吃。”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
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
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
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的专栏,并配合
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应
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拍一张鲁迅与许广
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

“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芋其例。近来
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
‘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
先生他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
扫地欢迎也。”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1881—
1936年)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
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
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
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
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
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金扁担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平
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
担。

吃柿饼
有个农妇,,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
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
一个柿饼来吃吃。”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
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
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
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的专栏,并配合
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应
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拍一张鲁迅与许广
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

“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芋其例。近来
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
‘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
先生他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
扫地欢迎也。”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1881—
1936年)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
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
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
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
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
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金扁担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平
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
担。

吃柿饼
有个农妇,,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
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
一个柿饼来吃吃。”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
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
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
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的专栏,并配合
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应
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拍一张鲁迅与许广
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

“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芋其例。近来
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
‘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
先生他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
扫地欢迎也。”
早在1938年,陈毅曾秘密到青阳做过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当时,他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率领数千健儿活动于苏南的溧阳、金坛茅山山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新四军军部当时设在径县云岭。这儿山高林深,交通不便,后勤供给困难。更为不利的是这儿四面受敌,东西南三面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部队,司令官顾祝同是顽固的反共首领,一向热衷于与新四军争地盘、闹摩擦;北面沿江一线有日伪重兵布防,层层封锁。

因此,新四军军部与下属部队保持联络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当时,第三战区驻扎有川军唐式遵的好几个师,唐出任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驻青阳。陈毅在四川见过唐式遵,知道这位川军将领虽一贯反共,却抗日坚决。唐的部将第一四四师师长郭勋棋与陈毅是川土同乡,有同窗之谊,20年代中期还通过信。陈毅早闻郭勋棋抗日坚决,反对打新四军,便先设法与郭进行联络。有了一些往来后,陈又向他提出打算上青阳会见唐式遵,洽谈共同抗日之问题,郭勋棋征得唐的同意后,表示愿意作出安排。陈毅乔扮成商人,带上两三名随从人员,先到达郎溪川军一四四师师部,尔后由郭派出一个排的部队护送陈毅等人上青阳,同唐式遵秘密谈判。唐与陈毅达成了口头协议:允许皖南、苏南新四军人员经过唐部驻地,但每次不得超过一连人;新四军不得上川军驻地招募兵员、占地盘。陈毅匆回茅山,部署抗日计划。

从此,皖南新四军军部与苏南山区第一支队之间有了一条经泾县、太平、青阳、郎溪到溧阳的秘密安全通道,避免了许多麻烦和损失。
屈 原,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早年颇受怀王信任,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工作。他主张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对外联齐抗秦,触犯了楚国反动贵族的利益,因而长期被放逐,不得返回郢都。当郢都被秦攻破时,遂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是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有楚辞二十五篇,代表作《离骚》。据有关专家考证,战国后期,屈原被放逐,曾顺流而下,驻足陵阳(今安徽省青阳县)多年。《楚辞·九章》两次出现咏“陵阳河”的诗句。在陵阳镇东山湾的石桥上,留有屈原在此踪迹的题刻,今已散落无存。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以后,省立山东大学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6月,杨振声先生出任青大校长。

作为教育家,杨校长深知要办好一所大学的为政之要。作为校长,杨先生在任期间一直致力于他的“教育四重法”,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的“四重法”,即重师资、重设备、重质量、重人才。重师资,就是效法北大“各派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打破门户之见,广聘专家学者来校任职任教。当时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游国恩、老舍、沈从文、王淦昌等许许多多专家学者云集山大,盛及一时,令世人瞩目。重质量,就是坚持“学生在好不在多”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塑造。杨校长曾给学生作过这样的“定位”:“不在图书馆,就在科学馆,不在科学馆,就在体育场”,告诫学生要以学为主,并强健体魄。同时,推出的“淘汰制”,作为对学习质量的检验。重人才,就是重视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杨校长甘做“人梯”,善当“伯乐”,任人唯贤,而从不循私情。在杨校长的精心培养下,山大可谓“后浪推前浪”。重设备,就是重视教学设备的配置。杨校长从实际出发,用节省经费的办法来补充设备。杨校长始终坚持“行政上多花一文是虚耗,基础上多花一文是建设”的理财原则,全力支持学校的设备建设。杨校长还把公家为校长提供的较好住房让给教职员工住,自己出钱另租房屋,这种心系教育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
第4个回答  2008-11-23
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的《声声慢》就创作在此时,所以诗中,从开头的几对复词,可以看出她的悲伤.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具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 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李绩等一些朝中要员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自此,皇家内宫大权,全部落人武氏之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