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怎么灭亡的啊?

如题所述

1,907年唐昭宣帝禅位于藩镇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全忠),唐亡。

2,灭亡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a)宦官专权
本来唐初有宦官不登三品的规定,但是唐玄宗后期渐趋荒淫腐朽,此制被打破,宦官逐步参政。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显,之后的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权倾朝野。再后来,宦官的权力愈来愈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唐后期共有八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宪宗和敬宗)被宦官害死。唐朝的宦官专权为中国历史上之最,远甚于东汉与明。
宦官专权加重百姓负担,压制开明士大夫参与政事,造成严重政治腐败。宦官与皇帝、朝臣持续不断的斗争削弱了唐中央统治阶级的力量。宦官对军权的把持大大削弱了唐中央的军事力量。
b)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权中出现的延续四十多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朋党的划分,与人的思想、地位、学识、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朋党中的成员之间多是亲属、师生、朋友的关系。这样造成后果就是,各个朋党在相争之时,不会考虑对方在所讨论的事情、所提出的观点或解决的方法是否正确。而是一味的否定对方,肯定己方,不辨是非,不讲原则。唐代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是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进士门第出身的牛僧孺为代表的两大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李党”主张“朝廷显贵须是公卿子弟”,其理由是自幼漂染,“不教而自成”。“牛党”多由进士登第,则反对公卿子弟垄断仕途。当时朝廷宦官擅权,两党争相攀附权阉,以为援助,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这场党争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使本已不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几分混乱。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加之,各党为了自己的利益,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们只知互相倾轧,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
c)农民起义
唐朝后期正值土地制度发生剧变的阶段,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大土地所有制恶性发展,贫富不均成为阶级矛盾趋向极度尖锐化的总根源。
由于连年战争,唐朝不断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时期,连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不断的加派赋役,于是,相继爆发了裘甫起义、庞勋起义以及规模浩大的王仙芝、黄巢起义。
以黄巢为代表的唐末农民起义,历时数十年,势力发展到五十万人,波及大半个中国,瓦解了唐朝在地方的统治,并攻占唐朝首都,建立了政权,使唐朝统治者的政治号召力大大削弱,同时击溃了唐朝中央的武装力量,断绝了唐朝中央的财赋来源,使唐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d)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后,唐朝廷为安抚叛将,奖赏平叛功臣,增设了大批节度使,如有“河北三镇”之称的卢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以后在山东、河南、江淮甚至关中长安附近等地都设有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这些节度使是名义上是唐朝藩镇,实际上拥兵自重,政治上有自主权,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职位传子或部将; 经济上有财权,不向中央交赋税;军事上有兵权,拥有强悍武装,军队不听中央调动;“虽为藩臣,实非王臣也”。
藩镇割据局面自安史之乱持续一百多年,一直至唐朝灭亡,是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新兴起一批节度使,于是新旧割据势力趁唐朝中央被农民起义打垮之机,纷起扩张势力,相互间展开了剧烈的兼并战争,最后,唐朝终于被藩镇所灭。

3,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吴越、南唐、南汉、楚、吴越、闽、荆南、北汉

参考资料: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6

自打隋文帝以后,隋炀帝杨广暴虐好大喜功,瓦岗军起义,李渊在太原起兵,可怜隋文帝的一世英名,隋朝才37年江山。

第2个回答  2008-11-23
唐宣宗之后,懿宗李漼与僖宗李儇是著名的无能之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

懿宗骄奢淫逸,宠信宦官。懿宗即位时(859年),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民变四起,而南诏又在此时向唐朝发动战争。防备南诏攻击的桂林军人反因为迟迟不能回乡而哗变,拥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再度爆发民变。但是,懿宗却依然沉湎于游乐,仍然好大喜功,任用奸佞,唐朝的政治局势日益恶化。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九日,懿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僖宗。僖宗专好斗鸡打毯,终于酿成黄巢民变。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长安被攻克,僖宗逃亡到四川。后来农民军被以朱全忠为首的政府军击败。但是,由于宦官与藩镇之间再爆斗争,僖宗又被宦官挟持到凤翔,而藩镇的军队则在长安城大肆抢掠。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僖宗驾崩。接替即位的是是其弟昭宗李晔。昭宗即位之初还有恢复之心,但藩镇势力已尾大不掉,昭宗的改革遭到失败,他的意志也日益消沉。天复三年(903年),昭宗被朱全忠押解回京,朱全忠发兵将宦官全部杀死。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又提出迁都洛阳,长安宫室因此完全被毁。天佑元年八月十一日夜,昭宗被害。接替即位的是昭宗第九子哀帝李柷。此时唐朝已经名存实亡,哀帝不过是个傀儡。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之祸。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总结唐朝的政治:“唐之治不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夏、商、周),劳民费财,祸所繇生。晋献公杀嫡,贼二公子,号为暗君。明皇一日杀三庶人,昏蔽甚矣。鸣呼!父子不相信,而远治阁罗凤之罪,士死十万,当时冤之。懿宗任相不明,籓镇屡畔,南诏内侮,屯戍思乱,庞勋乘之,倡戈横行。虽凶渠歼夷,兵连不解,唐遂以亡。《易》曰:“丧牛于易。”有国者知戒西北之虞,而不知患生于无备。汉亡于董卓,而兵兆于冀州;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易》之意深矣!”~
第3个回答  2008-11-23
唐玄宗、唐肃宗后,各地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加强,特别是后期黄巢起义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中央势力,藩镇势力更进一步加强,节度使朱温灭唐,自立国号梁,从此唐灭,进入五代十国时代。
第4个回答  2008-11-23
农民起义,907年为藩镇所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