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将连败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为何又帮着劝降吴三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5
向敬之

1

在辽宁兴城祖氏石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撰联者不详,但为谁写的很清楚,不然也不会挂在明末名将祖大寿的老宅。

祖大寿做过明朝的总兵官,也做过清朝的总兵官。明清之际,很多明将帮着新主子抢旧主子的江山,如李永芳,如佟养真佟养性,如洪承畴。他们做了贰臣还老实,气节有亏,不再翻覆,为了中国的统一作出了不小贡献。

祖大寿不然。

2

祖大寿的祖上是原籍安徽的明朝军官,居家迁居辽东,世袭宁远卫军职,不断提升,至其祖父祖仁,做了宁远总兵官。其父祖承训,曾随辽东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抵御蒙古骑兵作战有功,得到提拔,出任辽东副总兵,他还是明朝的抗倭大将。

将门虎子。祖大寿初任靖东营游击,被辽东经略熊廷弼上奏表彰,后成为巡抚王化贞的中军游击。熊、王广宁兵败下狱,王在晋经略辽东。天启帝师孙承宗临危受命,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辽东,罢黜王在晋,提拔袁崇焕。当时,祖大寿率残部逃至觉华岛,孙承宗抓住他要论罪诛杀,袁崇焕为他求情。

天启三年,孙承宗和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墙,祖大寿负责工程,将城墙加高增厚,加强防守功能。孙承宗镇守辽东四年,努尔哈赤不敢贸然进犯。外患未除内忧正烈,朝廷的九千九百岁魏忠贤拉孙不成,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天启帝进谗言。

喊多了狼来了,没狼前来也有祸事。孙承宗主动辞职,天启帝不再强求。

孙大帅走了,袁大帅上位。袁大帅给魏太监修了生祠,给自己当保护伞。祖大寿同袁要好,很受重任。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举大军攻宁远,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击溃。炮手就是祖大寿手下的将士。

袁崇焕因宁远大捷,声名远扬。

祖大寿也以军功升副总兵。

时机决定命运!

第二年五月,后金新任大汗皇太极率军,再攻宁远。祖大寿率精兵四千人绕到敌后,总兵满桂、尤世威等率军至敌前,形成犄角之势,和清兵激战于宁远城下。激战一月,清军败走,转战锦州,又是不克。

明朝举国欢腾,《清史稿》说:“明人谓之宁锦大捷。”

崇祯帝正式任命袁崇焕督师辽东,坐镇宁远。祖大寿升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祖大寿拼军功上位,福泽亲兄弟堂兄弟、儿子侄子,到军营任职,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

这是袁崇焕的用人之道。他要利用祖大寿对自己的感恩,而充分使用祖氏家族的武将集群资源。他向崇祯帝上报,祖家世代镇辽有功,要在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

一座虚荣的牌坊,换一家武将的死忠。

崇祯帝乐意。袁崇焕喜欢。祖大寿高兴。

3

皇太极用反间计智杀袁崇焕后,又以骑兵加炮兵击败重新出山的老帅孙承宗。他却对曾让他吃过大亏的祖大寿青眼有加。

皇太极与祖大寿打过交道,是这个悍将在宁锦之战中击败了自己。另外,祖大寿总兵锦州时,曾与监军道张春合军围攻滦州,打得后金大贝勒阿敏无力还手。

狭路相逢勇者胜,棋逢对手相怜惜。

孙承宗复出,祖大寿守大凌河。皇太极率两万大军战数倍于自己的明军,明军内部掣肘,给了他击溃孙承宗的机会。皇太极命佟养性率旧汉军推着新铸的几十门欧式大炮,击垮明军工事——台堡,又亲自与诸贝勒击败了张春的四万援军。

大局已定,皇太极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打。

祖大寿有一万四千兵力,七千匹战马。皇太极志在迫降祖大寿,先将城外的台堡一一打掉或收服。祖大寿死守大凌河城,粮绝薪尽。

悲剧发生了。

祖大寿吃人肉的传闻,不是捏造,而是事实。

祖大寿先是杀战马,后来士兵以人肉充饥。《清太宗实录》记载,祖大寿的部下王世龙越城出降,说城内先杀修城夫役为食,继而杀商贾为食、析骸而饮,最后杀羸弱的士兵为食。

骇人听闻。

皇太极射书入城,进行攻心战。

祖大寿坚守不降,但降者翻墙带出新的情报:城里的将领正在疯狂杀士卒。

祖大寿之所以不降,有三“怕”:一是怕人骂他卖国投敌,二是怕朝廷杀了他在后方为人质的家属,三是怕皇太极重演阿敏的永平屠城。

他待机突围。

相持不下,双方派出使者和谈。皇太极派出一副将,祖大寿派自己的养子。皇太极和祖家养子谈了老半天,他的副将连祖大寿的面都没见着。

一个对立的场景出现了:祖大寿临大节而不辱,皇太极临大节而不怒。

在皇太极保证不屠城、给高位、赐厚禄后,祖大寿先致书如何打锦州,再保证:“我降志已决。至汗之待我,或杀或留,我降后,或逃或叛,俱当誓诸天地。”他的潜台词,你不杀我,我便降你。

这份保证词,出自《清太宗实录》,是抄自祖大寿的原始信函,还是清史官的后来伪造?已查无实据。祖大寿出降时,绑了副将何可刚作投名状,说他是唯一拒降者。祖大寿向皇太极盟誓:“若归降将士,怀欺挟诈,或逃或叛,有异心者,天地亦降之谴,夺其纪算。”

纪算者,寿命也。祖大寿发毒誓,来证明自己的不再叛逃。

这次三月围城,《清太宗实录》留下了一组黑色的数据是骇人的:城中原有三万军民,出降时只有11682人。

还有两万人去了哪儿?

这不是血淋淋的人杀人,而是活生生的人吃人。

皇太极为战争制片,祖大寿是悲剧导演。

血色数据。

战争教训。

4

没过几天,祖大寿趁着皇太极以最高规格接见他,亲自用金杯为他斟酒,赐他御用黑狐帽、貂裘和白马,让他坐在自己的身旁,安排汗兄代善诸贝勒坐席作陪,于是向皇太极提出攻取锦州的两套方案。祖大寿说,愿意把子侄留下为人质,率一队人马去拿下锦州,去迎回其他家属。

皇太极相信了。祖大寿一到锦州,立即布置抗金,将随行的多尔衮大军拒之城外。

毒誓的墨迹还没干。反叛的旗号半遮掩。

皇太极派人催问祖大寿,何时拿下锦州,祖大寿总是搪塞。

崇祯帝知道他降过敌,然正是用人时,封其为左都督,镇守锦州。

崇祯帝下诏要见祖大寿,三次都如空文,祖大寿借故推辞。

他心里有愧也有畏。

清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二月,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战。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降清。祖大寿在锦州,被围困了一年,又是粮绝援尽,城中重演杀人相食的惨状,于是率部众开城出降。皇太极没有杀他,授其为自己亲率的正黄旗总兵官。梁启超在《袁崇焕》中说:“祖氏兄弟,大寿、大弼、大乐以督师裨将,遵其方略,犹能为睢阳之守着岁余,非洪承畴之降,锦州固未易下也。”这次降清后,祖大寿主动给镇守宁远的外甥、总兵吴三桂写信劝降,被吴拒绝。

祖大寿之降,城中军民杀人为食是诱因,呼应的友军出降是诱因,但他在明知没有援军的情势下还打着坚守待援的幌子,让惨无人道演绎了另一种大屠杀。从他的最后出降来看,他是为百姓而自亏,但他的非人道主义彻底毁了他的民族气节。

他不但大亏气节,而且是翻覆小人。

祖大寿如此。

吴三桂亦然。

这样的人,虽是名将,但在那顶永远无法甩掉的贰臣帽子下,里外不是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