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诗句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好的话追加分!!~~~~多余的不要,只要诗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mi,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名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 辛弃疾
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天净沙·秋
【作者】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
这支小曲是写冬季雪天的景色:飘扬的雪花如柳絮、似梨花,冬梅却傲风雪而争艳。月光从窗帘中照进来,更映衬得那遒劲的梅枝玲珑可爱又不失风范,如诗如画。作者借写风雪中的梅花,而抒发自己不入俗流的情怀。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释义:
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
回答者: 心√灵 - 试用期 一级 11-25 21:41
回想当出出征时,杨柳随风吹。回来途中,却看见大雪纷纷飘舞
回答者: A36123 - 兵卒 一级 11-26 13:08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2.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3.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4.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回答者: 温柔小天彤 - 初学弟子 一级 11-26 17:48
诗经.采薇译文: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春夜喜雨译文:好雨似乎懂得适应季节,春天里草木发芽生长,细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使万物受到滋养。天上乌云密布,乡下的小路全都黑沉沉的,只有江上的小船上灯火一闪一闪的。第二天早上,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沾着雨水的鲜花装点着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天净沙.秋译文: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回答者: 781362502 - 助理 二级 11-26 18:05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2.春夜喜雨译文 :

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3.【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4.翻译】: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回答者: 云游四海51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26 19:36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词语解释】
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回答者: liminghan163 - 门吏 二级 11-26 20:39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2.春夜喜雨译文 :

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3.【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4.翻译】: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0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2.春夜喜雨译文 :

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3.【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4.翻译】: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1-27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词语解释】
乃:就。
发生:促使植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使万物受到水分的滋养。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2.春夜喜雨译文 :

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3.【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4.翻译】: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mi,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第3个回答  2008-11-25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薇,野豌豆苗,可食。
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
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
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烈烈,犹炽烈。
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
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
刚,坚硬。
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靡(mi,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
启处,犹言启居。
孔,甚,很。疚,病,苦痛。
尔,假作“”。,花盛貌。
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
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
君子,指将帅。
戎车,兵车。
牡,雄马。业业,壮大貌。
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骙(kui,阳平),雄强,威武。
腓(fei,阳平),庇,掩护。
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
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棘,急。孔棘,很紧急。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名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 辛弃疾
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内容介绍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天净沙·秋
【作者】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
这支小曲是写冬季雪天的景色:飘扬的雪花如柳絮、似梨花,冬梅却傲风雪而争艳。月光从窗帘中照进来,更映衬得那遒劲的梅枝玲珑可爱又不失风范,如诗如画。作者借写风雪中的梅花,而抒发自己不入俗流的情怀。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释义:
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
第4个回答  2008-12-05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2.春夜喜雨译文 :

好雨就像知道时令和节气的需要,正当春天需雨之时它就来到了。随着暖风悄悄地在夜色中降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丝毫也不吵闹。田间的道路被乌云笼罩得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在明亮地燃烧。待到天亮时再看那被浸湿了的百花,锦官城中的鲜花啊是那样沉重而又妖娆
3.【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4.翻译】: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多好的春雨呵好像知道时节变化,
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
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
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
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
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
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天边是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不远处是一个孤零零的村落,我一眼望过去,只看到夜幕将要来临前的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棵老树和它身上栖息的乌鸦。不远处飞来一只孤雁,它那因为飞得较高而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