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于什么?

如题所述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三月节。起源于我国古时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
“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
1、清明节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墓祭”仪式。后来,在这一天,人们也照做,祭拜祖先,扫墓。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最初,寒食节
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唐朝来的时候,朝拜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
2、“清明节”的名字也来自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
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105天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持续15天。作为一个节气,清明在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充满活力,天气晴朗,田野明亮干净,大自然处处充满活力。用“清明”这个词来称呼这一时期是恰当的。
3、冬至后105天被称为冷食。在过去,火和冷食是被禁止的,所以它也被称为“寒节”和“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在绵山被烧死,晋文公
下令禁止生火。介子推来自山西,所以冷食习俗最早流行于山西。在过去,冷的食物会引起火灾。第二天,王宫里举行了一场为生火而钻孔的仪式。人们还用柳条互相乞求生火。
清明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
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假期安排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
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
、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
陈元靓《岁时广记》
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七日。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一、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
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二、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三、吃青团(清明粿)
在江南一带地区清明时期总会吃一种特别的美食——清明粿,也有地方叫做青团、糍耙、艾草团子、艾草饼等。清明粿多用艾草制作而成,加入糯米粉或者大米粉揉捏而成,内衬以白糖,豆沙、肉馅、菜馅等。口味或甜或咸,软糯可口。
四、斗鸡
斗鸡曾经盛行于明清时期,是古代达官贵人地主阶级的贵族游戏。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
便有记载。但是清中期之后,斗鸡慢慢消失了。
五、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