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教家风作文2000字

如题所述

中国人最重视家风。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兴旺,瓜瓞绵绵 尔昌尔炽的精神基因。家风作为伴随家庭成员薪火传承而遵循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优秀的家风要代代传承和发扬,在每个家庭成员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地融入后人的血液和骨髓,使家族的大门兴旺,不断繁荣。

下面给出三篇范文,题目分别为《我们家的家风》、《我家的家风》、《我家的家教家风》,供您参考。



【篇一】我们家的家风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深夜还点着通明的大亮灯,在辛勤地为家操劳,使家而明亮?是我们的家!这盏黑夜中的明灯,在社区,不,在温州,是一束最闪耀的光芒。

告诉你,我们可是这社区里少有名气的勤劳之家。四代祖传,代代勤勉!

要说,就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刷,从没闲着。

早晨,奶奶都起得很早的,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其他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似乎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硬朗。干体力活过久,对身体有些许的影响。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一些地方她还认为脏的,要重复着拖来拖去,不拖干净决不罢休。如果实在不行,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洗洁精拖而再,再而拖。奶奶,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你,感激你!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勤勉的人。是我们值得一提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正因为这种态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妈妈下班后,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她表现得没有特别的夸张,只是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只是小声喘气。晚饭后,妈妈放弃了娱乐项目,也没有倒头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

一次深夜,我不知怎的,惊醒。模模糊糊中,我看见书房里闪着微弱的灯光,妈妈还在收拾书架!左一擦,又一理,持续不断。我看见妈妈脸颊旁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妈妈的背微微驼着,曾经引以自豪的直背,今儿怎么有些驼呢?我的睡意全无,书房里的灯依旧亮着。妈妈,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还要不辞辛劳在家整理家务。妈妈不愧是我们的勤劳榜样!

我在奶奶、妈妈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了勤劳。在学校我可是卫生大组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例外。

一次,林老师布置作业,很少。但要求我们认真完成。是的,只有两项,一项是常规作业,另一项是作文。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作文写了五面。完成的很认真。也许是平时课外书看得多,拿起笔来,我的灵感就会突发,越写越有劲。那次作文,我被当众表扬,那是勤劳的结果呀!

我们家的家风——勤劳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勤劳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万户之中!


【篇二】我家的家风

古代的圣人大部分都很孝顺父母。汉文帝刘恒,他以仁孝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能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使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曾参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窝处一阵疼痛,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学识渊博的他曾提出“吾日三省身”的修养方法,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而我家的家风也与孝有关“百善孝为先,孝敬无底限”。长辈们也常常劝诫我们要孝顺长辈,尊敬长者,而他们也身先力行,给我们做了个榜样。

我的爷爷奶奶常年侍奉在曾外祖父、曾外祖母身旁,为了照顾他们而放弃了到城里享受生活,与子孙们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他们为90高龄的曾外祖父、曾外祖母洗衣、烧饭、擦拭身体,照顾得无微不至。当他们生病时,侍奉在床头,端茶、倒水、喂药,令长辈们为之感动。

而我的父辈们,也传承了好的孝道家风。16年的11月份,我的曾外祖母出门散步,因眼睛视力不好,不小心摔倒在一旁的树丛中,当她被送到医院时,发现骨头有些错位。当知晓这个消息时,我的父亲二话不说,立刻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急忙地驾着车风驰电掣地开往医院。到达医院后,父亲推着她奔走于各检查室,待一切检查完毕后,并在病房里陪伴将近三个小时,最后在曾外祖母的再三催促下,才不舍地叮嘱了一番,离开了医院。

他们对于自己的父母,则是常念心怀。由于我们两个家分居两地,父母亲每月抽两天时间回去探望远在乡下的长辈。每次第一站必先去曾外祖父、曾外祖母的家里探望二老,再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在每年的节假日,必定带着爷爷奶奶外出旅游。爷爷奶奶心疼钱,心里很想去,嘴里却说不去,父母亲总有办法说服他们,带他们去旅游。

父亲常说:“长辈养我小,我要养他们老。”天下唯有“孝敬”、“助人”不能等,因为过了,别人就不再需要了。所以,父亲每次得知爷爷奶奶有所身体不适时,总是第一时间送他们到医院检查,直到康复。

我从小在这样一个充满孝义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也深受大家的影响,决定做好一个孝顺的孩子。学习爸爸妈妈侍奉在老人身旁,搀扶着曾外祖父、曾外祖母行走在乡间小道上,锻炼身体。为他们端茶倒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国庆节的那一天,父亲带着我和堂弟到内党村的养老院接曾外祖父回家过中秋节,到他房间时,发现曾外祖父正在午休,我轻声叫唤了几声:“曾外公,曾外公。”曾外祖父迷迷糊糊地抬起头来,看见我和堂弟立刻露出了笑容,我也不禁浮现出一丝淡淡的微笑,我和堂弟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曾外祖父,走到车子旁,打开车门扶着他坐进去,向他嘘寒问暖,了解他的生活近况。

陪伴是最珍贵的孝道,当人老了,就没有任何的物质需求,而是像个孩子一样,需要子女最长久的陪伴,让自己老来不孤就不会苦。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面貌,我要好好牢记长辈们对我的教导。


【篇三】我家的家教家风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里的风气。家风不正,则人也不会有出息。

从古至今,多少名人、才子才女,都有着优良的家风,家风之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这些名人则更会为自己的孩子设立优良的家风:如陆游的“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拾葚异器、岳母刺字。无一不诠释着家风的重要性。可以说,一个成功的人,有三分之一就是家风的帮助。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具备的东西很多,而优良的家风无疑是锦上添花。

既然如此,什么样的家风才是“优良”的家风呢?如何定义“优良”的家风呢?这倒得慢慢讲。

中华上下五千年都反复强调的就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古代的《二十四孝》以及儒家文化无一不透露着当时人们对“孝’的重视。更有甚者:《唐律·名例》中规定不孝为罪:检举告发祖父母、父母犯罪行为的;骂祖父母、父母的;背地里诅骂祖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母生存期间自己另立户口、私攒钱财的;对祖父母、父母不尽最大能力奉养,使其得不到生活满足的;父母丧事期间自己娶妻或出嫁的,父母丧事期间听音乐、看戏的;父母丧事期间脱掉丧服穿红挂绿的;隐匿祖父母、父母死亡消息,不发讣告、不举办丧事的;祖父母父母未死谎报死亡的,这十种情况,都属于不孝的犯罪行为,都应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还说,父母犯罪,做儿女的应当包容,不得向官府告发,这是法律所赋予人们的义务云云……儿女包容父母犯罪是义务云云荒唐至极,但我们也可从此窥到古人是多么重视“孝”。

综上所述,优良的家风是必定要包含孝的。优良的家风要有孝,但不能只有孝。倘若只有孝,竟都不用再工作学习,只天天陪着父母足矣。优良的家风除了孝,还需要包含什么?很多,比如上进心、宽容、善良、适当的约束以及骨气

先说上进心,上进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上的需求。既然说得这么绝对,就肯定要问:为什么?但这句“为什么”毫无必要——就算上进心并非最重要的,也不能否认它的必要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没有上进心的人也不能算是“人”。上进心是给人一个好好活着的理由,不仅仅要活着,更要“好好”活着。人无上进心,定然浑浑噩噩,既不知要干什么,亦不知如何干,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就容易悲观,甚至抑郁:我不知道有什么意义,那我为什么要这样?或一言蔽之:没有目的地,去哪和怎么去都是未知数,既然没有目的地,自然也就不必去哪里了;而上进心正是那个目的地;因此,上进心是一个人必需的。可以说,没有上进心,人也不过一躯壳而已。上进心如此重要,优良的家风也必然要教育孩子拥有上进心,使其不至于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是父母作为阅历更丰富的长者的义务。

宽容,不啻于对别人,更要对自己宽容。对别人宽容,不能把别人做的什么事记一辈子,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对自己宽容了。当然,“宽容”是有底线的,无底线的“宽容”与蠢无异。倘若不宽容,心胸狭隘,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在人际交往上也不会有什么好成绩,对自己更不好。因此,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善良是作为”人“所需要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否则毫无底线,烧杀抢掠种种都能做出,甚至无法做到为人最基本的底线,那么一定算不上优良的家风。作为一个单独的人,漠视法律,不算一个好人;作为家庭里的一员,有悖父母师长教导,也不算一个好人。若是站在长辈的立场上,善良则更重要了: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必须让子女晚辈所拥有及明白的东西。如果连最基本的这一点也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成为“好人”呢?这样说未免太非黑即白,二极管一样,但如若是别的东西,倒还有一个界限,不可过于如何如何,也不可过于不如何如何;但在善与恶的划分上,必须做到“非黑即白”,将界限明晰。唯一在善与恶的问题上,没有“居中”一说。

优良的家风不仅要倡导子女,更要适当地约束子女。人之初,性本恶。若没有父母长辈的约束,而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自己身上,希望孩子自己能够自律,分辨对错,那还不如去想自己会不会中彩票。树苗的生长,没有矫正,很容易歪斜;不可否认,确实有个例,但同理,中彩票不也是个例吗?家风就是矫正树苗的一大利器:优良的家风能够将孩子引上正道。家风在一个孩童的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没有家风,孩子被溺爱得没边儿了,定会生出许多事来,到头来,父母的溺爱不是糖,反倒是一把刀,刺伤了别人,最后也害了自己。这样的事不在少数。例如,一个孩子为让父母为其购买一部手机,对父母拳打脚踢,大大违反了中国几千年以来所倡导的“孝”;孩子年纪小,区区不懂事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云云更是无稽之谈——孩子的不说了,年纪更大、情况更恶劣的也不是少数。真实案例不胜枚举。且举一个十分极端,就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来证明。

五年级时,两个女生结识了路边“帅气的黑社会”,从此,走上了不归路(导火索未必是“黑社会”)。其中一个女生,过完十一岁生日后便做起了“小姐”,为了两张红色人民币便售出了自己的肉体,并以此为荣。甚至叫嚣:有钱赚还舒服,为什么不呢?应该说,她不可悲。可悲的是她的思想,渴望不劳而获、将违法扭曲为“酷”。如果她父母双亡就完全是某些不入流悲剧的女主角了。但很可惜,她的母亲不能说不爱她。因此,她的“可悲”大概是不能归结到缺爱上了。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她的“可悲”?父母虽在,但对她的约束绝对不够,此其一;交友不慎,此其二;扭曲而不自知,此其三。但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她的父母再注意她一点,愿意抽出一部分精力放在对她的教育上,还会这样吗?很可惜,既没有“如果”,也不能保证一定不会。

优良的家风要教导子女有骨气,但不妨换个说法:优良的家风要教导子女有底线。作个不恰当的譬喻——底线就是人生这张卷子上,基础题“善良”这一大题中的一道小题。事实上,有底线与善良就像一对孪生儿,提到“善良”就会想到“有底线”,反之亦然。不仅在自己对人对事上要“有底线”,在与人的人际交往中,也要“有底线”——不是每个人都会写这三个字。其实,对自己还是别人的“有底线”无法被拆分,可以相互解释,可以说,做到其一,就能做到其二。

综上所述,优良的家风不仅要教导子女成为一个“人”,更要成为一个“好人”。不能保证,有了优良的家风,就能成功;但没有优良的家风,一定不会成功。

但“家风”和“优良”并非必定相连的连体婴。“家风”的定义也只是个中性的名词,奴好的家风是必定存在的。上文所述,优良的家风不仅要教导子女成为一个“人,更要成为一个“好人”,同理,不好的家风就是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家风。不正的家风,自古有之。比如秦桧、严嵩……数不胜数。我们不能只抱着猎奇心理一笑置之,而是需要从中吸取教训。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现存的国家,拥有许多历史,或光辉,或黑暗,我们都能从其中学到东西。关于家风,我们要做到“去其糟粕,取之精华”,才能不枉文明古国的身份。有些家风是应当摒弃的,例如女子不可出门,三从四德……而更多的家风是应当保留下来的,我们都应当保证优良家风的延续,从自己做起,不论身为父母亦或儿女,这都是我们的义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1
爸爸、妈妈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父母都很孝顺,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家看看老人,陪着聊天、购物。爸爸妈妈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我,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也十分关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早已把这颗"种子"埋在了我的心灵深处,现在已经发芽儿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