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愈“六次落榜”仍然不放弃?

如题所述

说起对科举制度的痴迷,让我们不禁想到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中举,周进,马二先生,王玉辉这些对入仕具有执念的人,还有那些为了取得功名不惜变得卑鄙虚荣的像匡超人等。其实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一直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尤其是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确立以来,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终于有了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而入朝做官,为国家出一份自己的力量,从此以后,这不再是世家大族的专属,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从秦汉时期开始采用的察举制,官员由推荐选拔而产生,这个虽然和世袭制相比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却有很大的弊端,容易被下层的官员弄虚作假,被外戚和宦官操控。到了汉魏时期开始了九品中正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察举制的弊端但是到了后来成为以门第定高低的局面,成为门阀贵族政治持权的工具。

而经过从秦汉到南北朝,选官制度失败的经验,从隋代开始,隋炀帝设立的进士科,也成为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一个标志,而到了唐代,以至于到宋元明清,这个考试制度逐渐完善,考试内容也逐渐繁化。而随着科举考试的确立,考试也成为读书人仕进的唯一出路,出身寒门的人也有了机会入仕为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作为一个大文学家,他的仕进之路却异常坎坷,颇有点《儒林外史》中范进,和周进中举时的意思,韩愈也是如此,他出生于公元768年,本来祖上都在朝中做官,父亲官至秘书郎,但是自幼丧父由兄长抚养成人,因为兄长元载的事件被牵连,被贬不久病逝,所以韩愈的同年过的是很艰苦的,自此之后只能和长嫂相依为命,也因此他比平常人更加刻苦,但是这份努力却没有轻易得到回报。

因为家中从祖辈开始就在朝中为官,都是读书人,这也决定了他未来的出入肯定是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的,殊不知这样一个未来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大学问家,思想家,科举仕进之路却举步维艰。贞元二年,他第一次去长安,族兄引荐却未能成功,第二年又去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又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都是以落榜告终,终于在贞元八年的时候,四次科考失败之后,终于有了点收获,进士及第,但还是天不遂人愿,致力于参加考试可以在仕途上大展抱负的韩愈却屡战屡败,而这次是以进士的身份,去长安参加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又是三次均以失败告终。后是因为得到别人的举荐才可以做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期间积极推动他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开始了对骈文的猛烈攻击。韩愈也自此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才华出众却屡遭贬谪。

韩愈作为一个大学问家,才华出众的人物,上帝似乎对他不公平,从小就成为孤儿,兄长也在早年离世,同年过着勤俭且努力的生活,终于长大成人,却多次不能高中,他却能屡败屡战,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为官之后还致力于发展文学革新运动,在古代文学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