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a小调前奏曲》的曲式分析,急求,谢谢了~

如题所述

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大致结构图示如下:

A26 = a8[4(2+2)+4]+a14[6(2+2+2)+4+4]+Coda4
b: V II6 i ———
第一乐句可分出两个4小节分句,构成“2+2+4”的综合关系。其中的旋律形成了三次波浪式的起伏,它采用有逆分特点的节奏、在低的音区演奏,具有“恳切倾诉”的性质和“悲歌”的气质,在这篇“音乐日记”中,它代表着作者本人。作为伴奏的右手声部持续着八分音符,像是持续的雨滴声。作品使用的b小调被认为是最具悲剧色彩的调性。

第二乐句并行进入,可分出“6+4+4”的三个分句,其中第一个分句在经过不断诉说之后,在全长第12小节到达“Np6”和弦,爆发了全曲高潮,随后的两次“疑问式”音型持续着激动的高潮。

后两个分句为高潮的平息阶段,这里的材料来自第7-8小节高音声部对位旋律片断,结合全曲来理解,这一旋律的先后出现似乎可以分别被理解为“女友的安慰”和“肖邦在不断地回答着自己内心的疑问” 。

尾声回顾了作为核心的诉说音调,倒数第2小节首次出现休止,将雨声打断,这种处理意味着“雨停了,话也说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9
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当时,肖邦身患肺病,他的好友乔治·桑带他到西班牙的一个小岛上疗养。乔治·桑和其它一些音乐家、理论家都曾试图对这24首序曲作文学性解释,加上标题。乔治·桑曾为第6首冠名为《波兰在灭亡》。
相似回答